王妍力 葛新斌
[摘 ? 要]在師資和生源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創新開展師德建設,成為新時代農村中學在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大課題。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永漢中學經過多年的探索,在“以人為本”的教育中走出了一條切合農村中學實際的師德建設之路,其主要經驗可以為各農村中學強化師德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以人為本;農村中學;師德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立師德、鑄師魂”。而踐行“立師德、鑄師魂”的關鍵在于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教育本質的需要,包括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和“以教師為本”[1]。在師資和生源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如何突破發展瓶頸,體現師德載體的屬“人”本色,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師德建設路徑是新時代農村中學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實力面臨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永漢中學(以下簡稱永漢中學)立足山區中學教育現狀,積極應對時代挑戰,忠實踐行“人本辦學”思想,在促進學生快樂學習、成人成才的同時,也助推教師快樂工作、專業發展,走出了一條農村中學師德建設新路。
一、“以人為本”的師德意蘊
師德是教育工作者應遵循的行為規范與必備的品德。從歷史層面看,師德扎根于中華民族“內圣外王”的倫理道德土壤。從現實層面看,黨和國家基于新的歷史條件與社會問題,從法律和規章等方面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2]。新時代“以人為本”的師德建設呼喚回歸人性的道德本質,而時代之問“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賦予了師德建設更為廣博深刻的意蘊,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師德認知,即教師應培養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色素質和教師角色素質。師德認知是認知主體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而獲得和理解的師德知識[3]。師德認知強調教師職業道德與個人品德的相互統一,這意味著教師必須懂得育人先育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師德認知體現在“以德立身”。
二是師德智慧,即教師應具備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師德智慧是在師德認知的基礎上,融合了師德情感和意志等特點的洞察能力[4]。師德智慧強調教師關注社會和潛心育人的相互統一,這意味著教師必須懂得如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以德感人,為人師表”。師德智慧體現在“以德立學”。
三是師德行為,即教師應開展體現育人品格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師德行為是教師依托具體情境開展的,既能體現師德認知又可落實師德智慧的道德踐履。師德行為強調教師言傳與身教的相互統一,這意味著教師必須扎根于師德的土壤去培養人,“習于智長,優與心成”。師德行為體現在“以德施教”。
二、農村中學師德建設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扶持教育事業的形勢下,農村中學對師資建設越來越重視,尤其對師德建設的重視與日俱增。然而,農村中學的師德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先天不足”的農村地區,問題更為凸顯。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師德認知不足
師德認知注重教師個體體悟的過程,具有“圣人性”和“常人性”的特點[5]。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各學校師德建設工作進展不平衡,校長領航教育認知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不少教師和學生對于學校的師德建設認識不足,忽略了“為人師者先為人”的師德“常人性”。同時,部分教師認為師德建設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之間并不存在密切關系,部分學生也并不在意學校的師德建設。
2.師德智慧有待提升
師德智慧強調教師關注社會和潛心育人的相互統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由于農村中學的信息渠道相對閉塞,而且教學條件受限,所以大多數教師很少有機會接觸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技術,對教育方針政策也缺乏深刻的認識。雖然學校會向教師傳達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但對教師如何推進落實這些教育方針政策仍缺乏有效的指導。這些不僅影響了教師政治素養和專業素養的提升,也阻礙了師德智慧的凝聚和有效發揮。
3.師德行為不夠規范
師德行為作為具體的道德實踐活動,是以個體的教育能力為基礎的。與城市中學相比,農村中學的師德踐履多體現在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育上,而學生鮮有機會參與師德建設實踐。此外,由于教育教學資源有限,當出現資源競爭時,偶見教師行為失范現象;當面臨生源質量較差的情況時,教師容易產生較多的消極情緒,而無法有效規范地開展道德實踐。
三、永漢中學師德建設經驗
呼喚以人為本的師德建設,是社會道德的價值追尋。永漢中學基于校情,通過分析新時代學校在教育發展中的典型問題,并圍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形成了學校師德建設之路。
1.優化師德認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校長”乃一校之長,校長智則學校教育智,校長發展則學校教育發展,所以加強學校師德建設必須由校長率先垂范。永漢中學充分發揮校長的智慧,由校長引領教師優化職業道德認知,培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品格。
出身于普通農村家庭的趙榕深校長,自1986年走上教壇,便一心扎根于山區鄉鎮教育事業,他希望通過三尺講臺,為山區教育奉獻一切。在推進山區鄉鎮學校建設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讓每位師生得到充分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秉承“自強不息、團結拼搏、開拓創新”的永中精神,通過有效的制度管理、情感管理與民主管理等方式,切實提升了永漢中學的教育教學質量。在學校的師德建設過程中,他不僅強調為學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挖掘并發揮學生的潛能,還特別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注重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面對山區農村學校的“先天不足”,趙校長深諳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熱愛是師德的靈魂所在,也是一種無形的教育手段。因此,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事務中,趙校長都會以實際行動向全體教師展現自己對學生的尊重和熱愛,并努力為師生的有效溝通搭建橋梁。此外,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優化教師的職業道德認知,趙校長還牽頭成立了名師工作室,注重打造名師引領和團隊合作等共同體模式,真正實現了學校整體發展與教師個體發展的協調統一。
2.提高師德智慧:教育“潤物細無聲”
師德智慧內含師德情感和個人意志,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師德智慧強調生活的道德意義。針對師資缺乏的實際情況,山區學校應制定人性化的教師管理制度,讓教師主動地培植自身的道德智慧。永漢中學一直致力于解決“如何讓教師比今天更積極地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如何讓教師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工作熱情”的問題,并據此開展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始終堅持生命教育哲學,重視人文關懷,深入了解教師的需求和追求,既為教師施展才華提供平臺,又努力為教師排憂解難,助推教師專業發展。
永漢中學將“師生互為教育資源”的新理念融入師德建設中,將一切教育教學活動落實到“人”的發展上,把師生的成長、發展和幸福作為學校發展的源動力,在推進學生成人成才的同時,也助推教師快樂工作與和諧發展[6]。一方面,通過實施“師德建設”工程、“強師興教”工程、“安教樂教”工程,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改善校舍環境,以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提升教師的幸福感。另一方面,組織教師系統學習教育法規、方針政策以及相關的師德規范和要求,深刻領會并把握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認真學習教育系統優秀人物的先進事跡。
3.規范師德行為:“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
師德行為以教育能力為基礎,并體現于師德踐履的過程中。教育能力越強,師德行為越能得到充分展現。而教育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良好的學校生態環境。永漢中學堅信沒有真正的差生而只有有差異的學生,教育的目的就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創造條件。在規范師德行為方面,學校從制度管理過渡到人文管理,從“剛性管理”轉向“柔性管理”,注重對師生價值觀的引領,促進師生在學校生態環境中茁壯成長。
一是積極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體系,并充分挖掘和利用山區資源、師生的生活經驗及特長愛好,開發特色課程資源。二是制定教師培訓和進修計劃,大力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進行學歷進修,并由校長帶頭進修,激發教師的上進心和學習積極性。經過幾年的努力,永漢中學的教師學歷達標率達到了85%以上。三是分期分批組織教師到龍門縣的平陵第三中學、龍門中學和龍江中學等學校進行觀摩學習,使教師拓寬視野,汲取成功教育教學經驗。四是著力推行教師讀書計劃,開展師德主題教育活動,并優化師德考核機制,如結合學校發展規劃和教師實際需求制定師德考核量化表。
總之,農村中學應基于地區實際和校情來推進師德建設,提高教師隊伍質量。而根植于“以人為本”理念的師德認知、師德智慧和師德行為,付諸于生活教育、關懷教育和生態教育的師德教育,可以使農村中學師德建設的校本探索更有效地踐行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
參考文獻
[1]姚姿如,楊兆山.“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意蘊[J].教育研究,2011(3):17-19.
[2]宋婧琳,張華波.立德樹人,為何首在立師德[J].人民論壇,2018(2):122-123.
[3][4][5]李雪,林海亮.論師德能力[J].高教探索,2017(7):107-108.
[6]李芳,李巖.新時期師德內涵的二重性[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188.
(責任編輯 ?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