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玲
摘 要:通過構建以生為本、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研究性學習及課堂教學主渠道和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等方法,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以生為本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新課程提出了“以學論教”的觀點。在新的課程概念中,以生為本就是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發揮其主導作用,這樣教師和學生都回歸至各自原本所處的位置和所充當的角色中,最終形成師生間的積極有效互動,構建和諧有序的高效課堂。
首先,以生為本就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動起來,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及其積極能動性,使學生從以往被動的、脅迫式的“要我學”的狀態中,轉變到現在自動自發地、發自內心的“我要學”當中。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認識到學習的意義,才會對知識、對學習產生主動深入探索和思考的行為。其次,以生為本就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也是學生的職責所在,他們有學習的義務和責任,不論是祖國的發展還是學生個人的成長進步,都需要學生自己積極主動、認認真真地承擔起學習的責任。最后,以生為本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性,由以往的“我不能學”轉變為“我能學”,一改傳統教學模式下,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整堂課只依賴教師講,學生不假思索、全盤接受的依賴性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
二、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兩大主體,二者缺一不可。教師與學生間能否友好,和諧共處,會直接影響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氛圍,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相信我們都深有體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工作學習,人們的思維會更為活躍、工作學習效果更佳,并且更有助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人們良好學習習慣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要想顯著提高互動教學法的應用效果,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積極構建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而在創建這種關系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出表率,以實際行動帶動和感染學生。比如:能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想學生所想,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心。課堂上,能用親切溫和的語言與學生溝通交流,鼓勵的、肯定性的眼神或表情使學生產生如沐春風的感覺。而大多數學生,也會被教師的行為所感化,并產生深深的認同和由衷的敬佩之情,積極配合教師的工作,努力認真地學習,用實際行動,回報教師的辛苦付出。這樣,師生間彼此相互理解、體諒,構建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學工作相得益彰。
三、倡導研究性學習,講求學習方法
關注學生學的過程,是新課改理念之一。研究性學習也是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這種學習模式下,以問題解決貫穿課堂始終,要求學習者通過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探索總結來獲得知識。據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閱讀道德與法治教材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列出提綱,通過分析、探索,尋求問題的最終解決,自主建構起對知識的理解。
作為教師,要授人以漁,就是說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只有學會了如何學,才算是真正地學會了學習。我在每學期的頭一節課上,也都會對學生強調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并對他們進行一些有關學習方法技能、技巧方面的指導。比如:課前如何預習;課堂上應如何聽講、思考;課后如何做練習題,如何復習及如何進行記憶等等。另外鼓勵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不斷進行摸索、總結,而不能任何問題都是死記硬背、不講求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對于班里一些比較突出的學生,讓他們總結出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方法,課堂上介紹給大家,使學生能從中學習。
四、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主陣地。在教學中,運用“讀、議、講、練、測”是課堂教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讀”是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的基礎。“議”是發展學生思維,學生之間取長補短,深入理解課程的一個過程。老師要明確議題,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辨析和語言表達能力。“講”是老師對關鍵問題的點撥,對重點知識給予精講,及時對學生糾偏解疑。“練”是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測”對所學知識及時鞏固,對教學及時反饋,及時補缺,使學生基礎知識得到鞏固。
五、重視政治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更該深刻認識到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性,更要嚴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思想高尚,為學生作出榜樣,發揮人格示范作用。
總之,在提倡和諧社會的今天,如果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是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生和教師都能在這樣的氛圍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也會被調動起來。我們要注重知識目標建設的全面性,重視政治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最終實現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鄧曉航.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5(12):168.
[2]虞曉波.新課改下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2015(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