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渡僑
摘? 要:體能教學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體育品德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高中階段,課程任務重,學習壓力大,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體能,對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緩解學習與生活的壓力至關重要。本文以幫助學生真確認識體能為目的,結合高中體育課程內容,對體能教學進行了合理的設計,提出了體能模塊與運動技能模塊相結合進行體能訓練的模式。
關鍵詞:體能? 高中體育? 體能教學
中圖分類號:G8?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1(b)-0058-02
1? 相關概念綜述
1.1 體能的概念
體能一詞在我國作為單獨概念出現的時間較晚,始于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當時西方的體育教育理念逐漸滲透,體能開始被大眾所認知。目前,學術界對體能的定義并不統一。不過綜合來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人的身體運動能力,主要包含有人的運動耐力以及人在單位時間運動的速度等內容”;另一種是“人的身體素質與基本活動能力的總稱,是在肌肉活動中人體器官系統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主要包含力量、速度、柔韌度、耐力、攀爬、跑動、跳躍等能力”。從兩種定義來看,第一種對表述的內容并不準確,第二種所表述的比第一種更為全面,但是并沒有說明其內在含義。基于此,后期體育教材中,針對這兩種定義給予了一定的重新增補。
學校體育教材中,引進體能的概念,是在2000年之后(2000年之前稱之為身體素質)。2000年教育部體育教學大綱中對體能的定義基本延續了第二種,2001年,中學體育課本在第二種定義的基礎進行了簡化,賦予其內在意義,認為“體能是人體的器官技能在人體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該定義強調了體能的主體人以及客體人體活動,載體人體器官,相對較為準確。與此同時,該教材還首次將增強體能設置為中學體育的教學目標之一。隨后,又有相關的學者將體能定義中的“肌肉活動”修改成為了“身體活動”,新課標中,則在沿用第二種定義的基礎上將“力量”一詞修改成了“爆發力”。
1.2 體能教學的概念
關于體能教學,目前的學術研究比較少,體能教學的定義被歸納于體育教育一詞中。但是,經過思考不難發現,兩者存在本質的不同,體育教學以體育項目的教育為核心,而體能教學則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核心。從廣義的角度看,體能教學是體育教學的一部分。經過查閱資料,筆者認為,體能教學可以概括為以訓練學生體能為目的,以增強學生身體健康能力以及肌肉活動能力為目標的體育教學活動。本文主要針對高中階段的體能教學進行討論,概念的概括也以參考高中體育教材為準。
2? 體能與運動的關系
以高中階段的學生為主體,在強調體能和運動關系的時候,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把握,一個是課程目標,另一個是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
2.1 體能是運動能力的重要外在表現之一
運動能力,是高中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內容之一。運動能力從外在表現來看可以分為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兩個方面。基本運動能力就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比如社會勞動、身體動作等,專項運動能力是在基本運動能力基礎上所延伸出來的某一體育項目的參與能力。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都著眼于生活,但是專項運動能力更加強調速度、爆發力、柔韌度、靈敏度等,經過總結可以發現,不論是基本運動能力還是專項運動能力,都與體能密切相關,并能夠通過體能進行評價。
2.2 體能是運動能力的基礎
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是高中體能課程的重要目標。體能是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的基礎,隨著體能訓練任務的加重,學生的運動能力水平也會逐漸提高。比如:50m跑、100m跑、800m跑,對體能的要求逐級遞增,如果不進行專項訓練,便難以實現運動能力的跨越。此外,體能對技戰術的發揮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體能不足,體育運動中的戰術便不能夠充分發揮,影響體育成績的同時,對個體綜合身體素質的培養也造成破壞。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進行體能的訓練,這對運動能力的提高意義重大。
3? 高中階段如何安排體能教學
3.1 必修必學模塊的體能教學建議
(1)必修必學模塊的體能教學設計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以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鍛煉方式,增強學生的體質,適應能力為目標,能夠在體能學習中,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敢于挑戰,不怕苦難的精神。因此,從高一到高三的體能課程中,可以按照難度以此遞增,在課堂中融入趣味運動、集體合作、快樂競技等內容,讓體能教學模式更加活潑。此外,體能模塊的設計,要符合學生身體狀況,與時俱進,針對運動能力、體育品德、健康行為3個方面進行設定。
(2)體能教學必須讓學生充分掌握原理和方法。高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相對于初中和小學來說更強,所以,在體能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充分掌握體能發展的原理,有針對性的訓練,并結合自己的實際,自主設計相關的訓練內容,老師僅提供指導即可。另外,體能課程還要讓學生充分了解體能的評價方式,舉一反三,實現課上與課下的統一,在課間多組織學生自主訓練。比如,在跳高運動中,要讓學生掌握如何通過調控身體動作讓自己跳得更高,其原理是什么。
(3)體能教學的安排要循序漸進,突出重點。目前的體能教學模塊總共有18個課時,涉及到的體能項目為11個。這11個項目各有不同的訓練側重點,但是,由于高中課程的特殊性,教學進度可能教慢。所以,需要選擇重點。經過研究,筆者認為要著重提供以下幾部分教學內容:肌肉力量與耐力訓練、心肺耐力訓練、爆發力訓練、靈活度訓練、柔韌性訓練。對于其他方面的訓練,可酌情添加。當然,最好能夠合理地安排每一節課的時間,按照練習的強度、密度高低進行排列組合。
3.2 運動技能模塊的體能教學建議
新課標要求在體育課堂中,必須安排10min左右的時間進行運動技能模塊體能項目的練習。不過,在運動技能模塊的體能學習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安排時間與運動負荷。運動技能模塊的體能訓練內容不同于必修模塊。它主要是開展專項體能訓練。專項體能的訓練中,結合了技術結構、運動發力方式等專業內容。由于其要求較高,所以在進行這一模塊的體能教學時,一定要根據高中學生的身體發育情況,進行訓練時間限定,并且還要注意運動的負荷量不宜過大。可與基本體能連續穿插教學。在開設新的運動技能模塊體能訓練項目的時候,需要進行熱身和復習鞏固上次訓練內容,盡量充分利用相關器材,減少隊伍調動。
(2)相關的體能訓練必須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在必須模塊的體能訓練中,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目標制定能力和自我訓練能力。所以在這一模塊,需要充分地將學習必修模塊中培養的能力調動起來。可以采用比較活潑的教學方式,增加游戲性的內容,在教師給出意見之后,讓學生自主參與訓練,互相幫助,指出對方的不足,并給出方案。
4? 結語
未來的高中體育課程中,體能教學將會成為提高學生體育學習能力,鍛煉學生意志力的關鍵部分。因此,體能的訓練必須做到常規化、專業化,實現這兩點,除了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按部就班的明確指導之外,還必須要學會“攻心”,內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讓學生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訓練的重要性,為實現新課標要求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學研究室.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鄧若鋒,屈冬林,張友,等.高中體能模塊的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J].中國學校體育,2018(11):15-16.
[4] 劉國恒.基于廣州市高中學生的體能弱項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4):25-28.
[5] 劉瑾瑾.高中體育專項教學中的體能練習[J].科教導刊,2017(5):113-114.
[6] 林聯注.體能訓練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創新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