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波
摘 要: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培養其乘除法的計算能力是重中之重,乘除法計算的能力,是學生在工作與生活中必須具備的一個能力,也是進行以后學習的必要基礎,對于教師而言,教會學生數學乘除法是最基礎的責任。所以需要秉承對學生發展責任的態度,積極做好本職工作,就小學二年級數學乘除法教學的優化策略進行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乘法;除法;優化策略
教師要優化小學二年級數學乘除法的教學,需從實際角度出發,考慮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制訂良好的教學方案,使學生樂于接受與學習,充分吸收老師所教知識,以此調動學生學習乘除法的積極性。另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增加一些互動環節,例如課堂小游戲,提高學生動腦、動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在放松的同時,接受到更為牢固的知識。下面我將結合具體的教學策略,分別進行介紹。
一、趣味性的表內乘法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背景下,學生對于教師在課上傳授的知識,基本上以死記硬背為主。學生通過記筆記的方法學習教師課上所教知識,長此以往,學生不僅會厭倦老師傳授的知識更會產生厭學情緒,從而喪失學習興趣。對于有趣味性的表內乘法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娛樂方式使學生深刻地記住知識。例如,利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達到以趣味性為主的高效教學模式。
針對這一方式,我將講述多媒體教學的過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制作教學課件。讓學生一同觀看與思考。例如教學視頻中三只小雞和兩只青蛙在一起。老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利用加法計算小雞與青蛙腿的數量,學生根據2+2+2+4+4=14計算出問題的答案,接下來老師切換屏幕,運用另一種方法引導學生計算。將畫面中的小雞與青蛙分別排成兩排。學生可利用所學的乘法口訣對題目進行另一種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二三得六”“二四得八”可輕易得出答案。不用進行煩瑣的加法運算。學生通過此課程既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乘法,又可以體會到學習的趣味性,從而更高效地完成數學乘法教學。
二、生活化的表內除法教學
乘法與除法緊密相聯,表內除法即是表內乘法的逆向思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加注意學生獨立思考的逆向思維教育。通過生活化教學方式,積極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模式。
例如,在學習表內除法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例如:小紅,小明和小強,一共給他們分配九個蘋果,如果平均分配每人應該得到幾個蘋果。面對這個簡單的問題,學生可以根據學過的乘法口決“三三得九”,將答案解答出來。如果引導學生換成另一種思維方式,運用除法的思維模式,也可以輕易將學生引入表內除法教學的課程中來。通過這種簡單的模擬訓練,學生可以更加明確乘法與除法之間的聯系。對學生獨立思考數學能力的培養也有更有力的作用。
三、混合運算的解題訓練
在學生學會乘法與除法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通過更高級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若要培養學生的混合運算能力,需學生做大量習題來鞏固。畢竟在生活與以后的學習中都需要混合運用各種運算方法來完成。所以學生混合運算的習題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單純地對學生進行課上訓練,雖然學生理解了所學的知識,但很難將知識運用到習題中。學生必須結合習題運算,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培養思維能力。例如小明去買了2斤的蘋果,每斤6元,又買了4斤的香蕉,每斤3元。他給了收銀員50元錢,問收銀員需要找回小明多少錢?
這種乘法與減法混合在一起的習題,需要學生清楚理解各種運算規則才能高效算出正確答案,雖然這種題型較為普通,但是教師可以根據題目,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解題,鍛煉學生思維,培養其運算能力。
四、有余數的除法應用探究
在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為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知識,教師應優化策略,引導學生學習。對于有余數的除法應用,教師可以在此項教學中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進行探究。學生可以開創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快速地完成老師所發布的任務。例如我們常能遇見的排隊問題,一共有34名學生分成6排,在保證前幾排每排的學生數目一致時,問最后一排應站多少人?學生通過互相討論研究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有效地完成學習內容。
綜上所述,通過教師的趣味性與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對小學二年級的數學乘除法運算有了更加生動有趣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生樂于學習,課堂才會提高效率,教師也應積極發揮自己的引導性,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帶領學生廣泛參與進來,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史寧中.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核心問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張春莉.小學數學能力培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