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建明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計算是教學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中,要僅僅抓住數學計算的精髓,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奠定小學生今后數學學習與發展的基礎。從三個方面論述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方法,完善與調整小學數學計算能力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培養方法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學生今后學習、生活與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注重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在要求學生計算的速度與準確性的同時,我們也要考慮自身的教學方式是否有助于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是否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有效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夯實基礎,掌握計算技巧,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真正投入計算的學習中,促進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提升。
一、培養學生的計算基礎能力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萬丈高樓起于壘土,可見基礎在事物發展中的重要性。數學學習也不例外,所有的計算技巧和計算能力都是在良好的基礎知識上進行的,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培養小學生的計算基礎能力作為一項重點教學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要急于求成,應當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來隨時調整課堂教學的進度,確保學生是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相關的定理、公式,而不是靠機械性的記憶進行掌握。如此,學生在運用這些定理和公式進行計算時才會降低錯誤率,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比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這一課程中,我們首先應當使學生了解圓柱體的構成,認識圓柱體的表面積其實就是由長方形的面積和上下兩個圓的面積所構成的,從而真正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公式,即S=2πr(r+h),然后用學生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進行舉例,比如罐裝的奶粉盒、水杯、易拉罐等,引導學生分別測量這些物體的半徑、高,然后再根據公式計算出這些物體的表面積。由此可見,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便是理解并能熟練掌握圓柱體的計算公式這一基礎知識,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才能解決問題。
二、培養學生掌握多種計算技巧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學習大量知識、鍛煉思維能力以及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豐富自身的教學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毫無疑問,簡便的計算方法是提升學生數學運算能力和解題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通過為學生講授簡便的計算方法,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計算速度會得到有效的提升,培養學生解題的靈活性與創造性。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傳授學生不同的計算方式,包括口算、估算、筆算等,拓寬學生的計算思路,從不同的角度提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此外,不同的計算方式還能夠促進學生不同方面的計算能力的提升。比如通過口算,學生的思維敏捷度和注意力方面都會得到有效的提升;通過估算則可以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對于一些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估算是最好的計算方法。比如在教學“加法的結合律與交換律”時,這兩種計算方法都是為了使計算更加簡便。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先給出一組計算,比如18+3+7,先讓學生按照正常的方法計算:18+3=21,21+7=28。然后讓學生根據新學的“加法組合率”進行計算:18+(3+7)=21,學生很容易認識到這種計算方式的簡便性與趣味性,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本保證,良好的計算習慣則是學生學好計算、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保證。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及時驗證的習慣以及認真思考的習慣著手,將良好的計算習慣培養貫穿于學生整個的計算過程中,減少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出現錯誤的概率。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出現計算錯誤往往不是因為不會計算,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審題不準或者沒有進行認真驗算而造成的,所以,良好的計算習慣對于提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教學“乘法的交換律與結合律”時,在為學生傳授“a×b=b×a”,“(a×b)×c=a×(b×c)” 這兩個運算法則之后,我們還應當給學生強調運算法則在運用中應當注意的問題,比如a,b,c不能為0。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注意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之前一定要認真審題,根據題目的設置選擇正確的解決方式,在解答完畢之后一定要進行驗算和訂正,以確保答案的準確性。
總之,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非常復雜且細致的工作,無法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來完成相應的教學。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數學計算教學策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計算能力。
參考文獻:
[1]魏利娜.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2):169.
[2]孫繼芬.淺議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7(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