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 四川 崇州 611230)
通過在知網檢索及關鍵詞搜索可以看出,目前對于“慕課與聲樂”“高校聲樂的教學方式”等的相關研究并不多見,也就近百篇而已,而且研究方向雷同度也較高。研究者李超在其《“慕課”在高等院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中談到:“慕課”時代的來臨,對高等院校音樂的教學有著深刻的影響,并且指出慕課是時代影響所結合出來的產品。
“慕課”一詞最早出現在國內是在2012年所發表的一篇期刊《從開放教育資源到“慕課”——我們能從中學到些什么》。探討慕課在聲樂教育中的應用與展望,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慕課。
“慕課”的英文表達方式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用英文直接翻譯就是“大規模網絡開放的課程”。Massive,大規模的,指課程注冊人數多;知名院校斯坦福大學的一門《人工智能導論》在全世界的免費課程注冊人數已高達18萬;Open,開放的,指課程沒有設置門檻,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注冊者有一臺有網絡互聯網的電腦,就可以在上面注冊學習;Online,在線的,主要是指課程7天24小時在線,所有參與到慕課學習中的學生可以在線觀看視頻、完成并提交相關的作業、積極參與討論互動、同時可以互評作業、還能參加根據課程所設置的測試;Course,課程,指課程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模式,它與其它線下教學有著相似的過程和階段。
慕課,最突出的特點與優勢就是課堂的靈活性。作為一種相對較新、與傳統教育方法不同的學習模式,它的出現使傳統教育方式發生某些質的變化。以往的傳統教育方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教授,現在則發生了某些轉變;越來越多的課程開始了以學生為中心,從而增加了老師和學生之間在課堂上的互動并且讓整個過程更加富有趣味性和靈活性,為學生打造了對自己學習負責的良好環境和優良基礎。“慕課”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其在線互動開放的功能和模式。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對相關科目的學習興趣來充分安排課堂時間,“慕課”不同于以往傳統的“精品課程”體系中獨立輸出的視頻授課或錄播課程,學生在慕課平臺上的自主性更高、更強。
慕課在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難免遇到瓶頸,應因地制宜,依據相關學科特點來充挖掘結合方式與重點。在音樂教育與慕課的雙重發展下,要充分發揮彼此的優勢做到更好的發展,這樣才能夠在未來發展當中始終走在前列。
眾所周知,聲樂教學與其它文化科目有著不同的科目屬性,因為聲樂教育對于專業性的要求極高,所以其原有的教學傳授和學習實踐對授課就有較高的要求。老師在“面對面”的課堂時間內,要對學生進行“研究性的學習”以及實際操作的反復衡量,并依據不同音色特點的單獨性進行調整。因此,如果在聲樂教學中將“慕課”融入傳統教學課堂,這種“混合式教學”會對慕課及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則其結果就會適得其反。
在音樂技巧類科目的課程設置和選擇中,比如器樂課、多聲部合唱課等都是許多學校不可或缺的基礎課程。在音樂技巧課上,學生們離不開多聲部音樂的伴奏和表演,而其中器樂伴奏占有大量的教學任務和時間。數字化的“慕課”課堂上,大量的共享資源讓學生可以隨時獲取到世界各地的優質音源,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網絡和慕課平臺的幫助下,國內外眾多藝術家演奏的音樂作品、現場收錄以及一些老師帶來的專業示范和精彩講座都讓學生們大開眼界,并且充分做到了資源共享;同時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來不斷地切換和暫停,對于局部的學習既有重點又可以有局部的學習步驟,整個學習時效更多掌握在學生自己手中,可以說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在音樂理論課中一般會采用較為傳統的音樂教學手段和方式。而這種與“慕課”結合授課的方式,能夠對網絡信息音樂資源進行整合和歸納,形成混合式的新型教學方式和互動方式。在這種課堂上,不僅有生動豐富的語言,也有較為標準和熱門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并且親身體會,在互動過程中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同時,由于網絡信息的共享性,還可以從慕課上了解到其他高校對于同一個知識點的不同見解,從而拓寬學生的思路。
學生的音樂聆能力和對美好音樂的感受能力,是伴隨著音樂傳播渠道的增加、載體的不同、音樂方式的多樣化、專業化而不斷提升的。“慕課”在音樂教育上的廣泛運用,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風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的優質音樂,而傳統的音樂教學形式并沒有如此豐富的選擇可供學生參考。只有通過不斷磨練和重復的練習才有機會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并且把握音樂作品的真正內涵和核心的藝術特點。因此,“慕課”與傳統教學方式的結合,對于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