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 要:識字是學生語文能力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只有在具備基礎(chǔ)的識字和寫字能力的情況下,才能夠進行下一階段的語文學習。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還有待挖掘和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教師要緊跟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的新理念,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方式使識字教學趣味化,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識字能力;培養(yǎng)策略
柳斌說過,人生識字聰明始。郭沫若也說過,識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換言之,識字教學是語文學科的基石。識字可以構(gòu)詞,構(gòu)詞能引導造句,從而形成一系列妙趣橫生的文章。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識字不僅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養(yǎng),還直接影響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識字能力培養(yǎng),克服識字教學弊端,以學生多元化的個性思維為基礎(chǔ)設(shè)計豐富多樣的識字教學活動,使枯燥的識字課堂真正變得活躍、有趣,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一、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方式單調(diào)
當前,宣講式教學法占據(jù)了課堂主導,與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不相符合,長期應用枯燥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壓抑學生的學習熱情,嚴重影響語文識字課的教學質(zhì)量。
(二)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主,開展以人為本的素質(zhì)教育。但是,在當前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很多教師仍然只以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橹兀鲆暺鋵⒗碚撝R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培養(yǎng),最終導致學生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下思維僵化,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三)學生學習壓力大
在識字教學活動中,大多數(shù)教師習慣于采用漢字臨摹練習、抄寫等任務,以期加深學生對漢字、筆畫等的印象。這些刻板而繁重的識字任務使學生感到厭倦,甚至有的學生為了盡快完成任務,亂寫亂畫,長此以往,潦草、敷衍的識字課將會限制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養(yǎng)成。
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學生識字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激發(fā)興趣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保證識字教學的趣味性,依托豐富的教學形式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這樣能使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變得趣味無窮,進而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例如,在教學《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一年級上冊《小貓種魚》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導入貓和魚的圖片,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編制一段小故事或者一首小兒歌,進行結(jié)果評比,評選出精彩的故事或者兒歌。這種形式既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聚焦學生的注意力,還能真正把他們渴望探知的心理付諸實踐。當學生完成展示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問并思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小貓們種魚,會得到什么樣的結(jié)果呢?基于此,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勾勒出小貓種魚的畫面,然后順勢引出課題,讓學生進入學習:接下來,讓我們學習《小貓種魚》這篇課文,共同探尋課文描述內(nèi)容與我們想法之間的區(qū)別。正式學習之前,教師先帶領(lǐng)學生學習幾個生字,便于深入理解課文,了解小貓是如何“種”魚的。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和欲望,還能營造趣味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提高語文識字課的教學質(zhì)量。
(二)實物展示法
實物是最直觀的呈現(xiàn)方式,能夠讓學生形成直觀的印象,有利于學生的觀察和記憶。為了實現(xiàn)趣味識字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在識字教學中嘗試應用實物展示的方法。例如,在講解“林”這個字時,教師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兩個樹枝左右并排放在一起向?qū)W生展示;在講解“森”這個字時,可以在上方再疊加一個樹枝。通過這種方式使“林”和“森”的字形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便于學生理解。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教學成為輔助學科教學的重要工具。小學生比較喜愛形象化的事物,尤其是動畫,教師可以制作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動畫課件,讓識字課堂變得豐富、形象,增添情趣。例如,在教學教材二年級上冊《拍手歌》這篇課文中的生字時,教師可以靈活應用多媒體技術(shù),讓學生聆聽《幸福拍手歌》來導入本節(jié)課的生字學習,并把教材中的插圖制作成動畫效果。用圖片凸顯課文中呈現(xiàn)的孔雀、錦雞、雄鷹、黃鸝、猛虎等,在畫面與文字的結(jié)合中,使學生能夠真正對生字、詞形成一定的認知,加深對生字、詞的理解。
(四)切身體驗法
切身體驗是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創(chuàng)設(shè)生字、詞的模擬情境,使學生體驗詞語的內(nèi)涵,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與記憶。例如,在講解“拍”“打”“推”“拉”“投”“跳”這幾個字時,教師讓學生嘗試模擬相關(guān)動作,通過親身體驗,了解生字的含義,理解漢字形與義之間的關(guān)系,并學會解讀不同字、詞之間相同或差異化的含義。
簡而言之,識字課是彰顯語文學科博大精深內(nèi)容的重要文化載體,一字一句都奧妙無窮。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利用小學生的個性特點,設(shè)計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識字課程,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識字欲望,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張敏華.循規(guī)溯源,科學藝術(shù)地教好漢字:部編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方略探究[J].小學語文,2018(1 / 2).
[2]黃夢潔.基于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的趣味識字教學策略初探[J].新課程(上),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