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不僅是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支柱。為發展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歸屬感,高校必須要明確自身肩負的使命。通過推進音樂教育改革創新,實現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不斷將民族音樂推向世界藝術舞臺,促進我國文化綻放光彩。本文就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以及加強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創新,進行簡要的分析與探討,希望能夠高校發展民族音樂一些啟迪。
【關鍵詞】民族文化;民族音樂;音樂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J6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1-0136-03
【本文著錄格式】李瑋婷.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創新[J].北方音樂,2020,11(21):136-138.
一、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歷史價值
民族音樂文化是一個民族音樂能力、音樂素養、音樂精神的結合體。在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形態的民族音樂,體現出較為明顯的歷史價值。在深入研究一個民族文化時,可以從其音樂文化中,看到該民族的獨特風土人情、人文情懷、文化修養。尤其是依托民族音樂文化內容,可以為挖掘該民族的歷史事件、文化氣質、認知能力提供寶貴的素材。民族音樂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選擇的過程。它包含著本民族人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民族音樂文化經過不斷地積累和沉淀,將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實踐技能融合在一起,才構建出該民族色彩斑斕的音樂文化體系。
(二)有助于綻放藝術色彩
不同的民族音樂蘊含著不同的音樂技法。民族音樂中的小調、歌謠民族音樂中所運用的方言和發音技巧等,是展示其藝術特色的重要手段。這些技法和技巧凝聚在一起,極大地豐富了民族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在分析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時,可以從音樂感染力、藝術表現力、音樂表達技法等角度出發,細細體悟音樂文化的內涵美。然而現階段關注民族音樂文化的人越來越少,人們對音樂文化的審美取向發生了變化,使得流行音樂快速發展,嚴重擠壓了民族音樂的發展空間。縱觀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不難看出其音樂技法含量高,藝術價值豐富,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
(三)有助于發展社會效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交流的加強,各種文化價值觀念如江水般涌入,給民族文化發展帶來一定的沖擊。在這種環境中,如何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如何穩固傳統文化根基,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民族音樂文化要想有更寬、更廣、更深層面的發展,必須要加強傳承與弘揚。只有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才能使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才能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歸屬感。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文明大國,各民族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傳統民族文化,是每一個人身上肩負的歷史責任和使命。只有推動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才能防止民族音樂文化走向邊緣化,才能更好地綻放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使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園林。
二、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育的基本關系
(一)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藝術結晶
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化洗禮,民族音樂一步步走向成熟。用其獨特的民族情感,彰顯著民族的靈魂。有人說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的歷史,也有人說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的思想。無論民族音樂表現出多少藝術價值,它都是該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人民在勞動生活、日常學習中累積的經驗。例如《茉莉花》《阿里山的姑娘》等作品,無不彰顯著本民族的思想精神和藝術特色。民族音樂文化是一種民族獨有的藝術語言。是一種表達本民族思想的載體,也是傳播本民族特色文化的途徑。為了發展民族音樂文化,需要讓學生了解民族的特質和民族的內涵。通過拉近學生與民族音樂的關系,才能將學生培養成民族文化的繼承人和弘揚者。
(二)民族音樂文化是情感的表達和技藝的傳承
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文化藝術瑰林中的寶貴遺產。民族音樂能夠發展到今天,說明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深入剖析民族音樂,不難看出它既是情感的表達,也是技藝的傳承。在表達情感方面,民族音樂展示出了高尚的民族情懷。它一直作為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食糧,始終擔負著思想情感表達和綻放文化內涵的重任。在技藝傳承方面,民族音樂具有較高的藝術氣質。將民族情感表達方式與獨特的民族樂器相融合,展示出了獨有的民族風味和審美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音樂教育“西化”日益嚴重,部分高等音樂院校也出現了明顯的“崇洋媚外”的情況,這對于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十分不利。再不推進音樂教學改革,再不提升民族音樂教育質量,勢必會造成民族情感的缺失,影響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
(三)高校音樂教育是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完善與發展
高校音樂教育是培養音樂人才的前沿陣地,其社會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從某種層面上看,民族音樂與高校音樂教育是相輔相成的。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材料,民族音樂始終是學生挖掘音樂知識、學習音樂技能、創作音樂作品的有效依托。缺少民族音樂的指導,學生的音樂功底會變得薄弱。只有加強對民族音樂的指導,才能使學生在音樂領域有著更高層次的發展。高校音樂教育是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一種傳承。從民族音樂教材中汲取音樂知識養分,從實踐民族音樂中找尋創新性的音樂元素,能夠有效開拓學生的音樂思維,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因此,高校音樂教育不僅起到傳承民族音樂的作用,也肩負著民族音樂文化的完善與發展的重任。
三、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重視不足
現階段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沒有樹立良好的教學觀,沒有加強對民族元素的運用,導致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理解不深刻。再加上受未來就業方向和應試體制的影響,很多學生沒有選擇深入學習民族音樂,而是選擇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類型的課程,導致民族音樂教育發展滯緩,無法滿足社會對民族音樂人才的需求。另外,高校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不重視,也造成了師生缺少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使得民族音樂文化教育陷入被動狀態。
(二)音樂教育師資力量過于薄弱
現階段,各高校在民族音樂教學師資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首先,民族音樂教師較少,不能對學生開展更具質效性的民族音樂教學其次,民族音樂教師能力薄弱,不能滿足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實際需求;再次,民族音樂教學環境有待提升。各種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教學缺乏動力,以及教學不夠深入,導致學生對民族音樂知識一知半解;最后,沒有建立良好的民族音樂教育培訓機制,教師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給民族音樂教育發展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
(三)教學方法滯后,教學手段單一
在高校民族音樂教育中,教學理念的滯后,成為影響民族音樂教學的重要因素。在傳統教學下,部分教師沒有注重創新教學方法,依然使用單一、滯后的教學策略,使得課堂氛圍死氣沉沉,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一些教師雖然認識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但在監督和指導過程中,過于松懈和膚淺,并沒有點燃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熱情,導致民族音樂教學效果不理想。
(四)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枯燥
要想培養更多的民族音樂人才,必須要明確教學目標,完善課程內容。但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由于教師沒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導致學生在學習時迷失方向,不能學好相關的音樂知識。再加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西化思想的沖擊,導致民族音樂教學成為“鏡中花、水中月”。高校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完善課程教學體系,依然采用滯后的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導致學生學不到實用的音樂知識。再加上教師不注重創新教學方法,使民族音樂教學更加枯燥,從而拉開了學生與民族音樂的距離。
四、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的措施
(一)做好文化宣傳,加強文化傳承
為保證民族音樂的有效傳承,高校需要加強音樂教育改革。通過堅持“教書育人”的教學原則,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教學觀,不斷宣傳民族音樂文化,不斷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首先,高校應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中西音樂文化問題。通過闡述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不斷提升學生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促進學生發展成為民族音樂的傳承者;其次,高校應營造優質的音樂文化環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通過加強對民族元素的運用,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指導,使學生認知民族音樂的藝術價值,感知民族音樂中的思想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努力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知識;最后,教師應成為合格的教育者,充分發揮自身的師表作用。通過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為學生樹立民族音樂繼承者的榜樣,不斷加強民族音樂知識講解,不斷剖析民族音樂藝術價值,使學生學會審美音樂,挖掘音樂中的美,促進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文化中養成良好的音樂觀。
(二)加大師資投入,提升教師能力
為推動音樂教育改革,高校需要從提升社會影響了,培養音樂人才的角度出發,逐步結合自身經濟條件,加大對民族音樂師資力量的投入。通過營造優質的民族音樂教學環境,打造一支優質的教師隊伍,不斷強化民族音樂教育能力。首先,高校應樹立發展觀念,積極做好教師人才的引進和選拔工作。在引進教師人才方面,高校需要結合自身的狀況,擴寬引才渠道,提升崗位工作待遇,盡可能地吸引優質的民族音樂教師人才來校工作。在培養和選拔教師人才方面,高校需要建立專門的培訓機制。通過鼓勵教師進修,提升專業能力,促進教師能夠成為合格的民族音樂教育者;其次,高校應注重改造和完善民族音樂教學環境。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購置民族音樂教學器材,優化民族音樂教學課程,不斷為培養學生民族音樂能力創造條件;最后,提升對民族音樂文化發展與傳承的重視度,加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力度。通過提高教師的科研和教學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知識功底,促進高校音樂教育向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
(三)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環境
受傳統教學理念和應試體制的束縛,很多學生對學習民族音樂不感興趣。為提高學生民族音樂素質水平,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環境,促進學生提升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首先,教師應轉變“形式化”的教學方法,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采用“角色扮演”“開音樂會”等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民族音樂文化知識,促進學生在實踐音樂中感知到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其次,教師應注重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更加形象、生動的教學課件,幫助學生生成良好的音樂思維,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民族音樂文化。通過深入結合教情、學情等因素,講述民族音樂文化的形成歷史,以及民族音樂的藝術特色,促進學生正確認識民族音樂文化;最后,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見解和觀點。通過對學生音樂能力和素質進行客觀性的評價,不斷糾正學生的錯誤,使學生在探討、交流、評價中,養成良好的音樂思想,促進學生用“取長補短”的學習精神,為發展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注入動力。
(四)推進體系建設,完善課程內容
推進民族音樂教學體系建設,是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核心關鍵。為提升民族音樂教育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和素養,高校需要堅持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的原則,不斷完善課程體系,不斷優化教學內容,為民族音樂教育發展注入的生命力。首先,高校需要樹立民族文化優越感,提高校領導、教務人員、教師、學生等民族音樂文化意識。通過明確每一個人的使命和職責,讓所有人為民族音樂教育出謀獻策,從而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教育中開花結果;其次,將民族音樂文化教育作為教學重點,推動民族音樂走向正規化、科學化的發展道路。通過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以及提高環境支持,保證更多的正能量流入校園,促進師生共同提升音樂能力,實現共同進步;最后,高校應堅持走“多元化”發展路線,將民族音樂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地融合,促進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音樂意識和拓寬音樂思想,從多層面上塑造學生的音樂能力和素質。
(五)實現理論結合,提高教學成果
對于學生來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至關重要。它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更能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因此,為提升民族音樂教學成果,教師需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開展更具教育意義的民族音樂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在活動中取長補短。首先,高校應加強與各社會團體的合作,為學生表演民族音樂提供更多的空間和舞臺。通過開展公益演出等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思想覺悟,幫助學生積累表演經驗,促進學生的音樂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錘煉;其次,教師應做好教學指導工作,開展創新音樂活動。通過開闊學生的視野,鼓勵在社會生活中汲取各種類型的音樂元素,促進學生在創新中實現對民族音樂的傳承;最后,教師應拉近與學生的關系,加強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一同研究民族音樂文化問題,使學生能夠正視民族音樂文化,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音樂能力和素質,不斷為民族音樂事業發展做貢獻。
五、結語
總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關系著我國文化的發展情況。為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高校必須要推動音樂教育改革,重新定位民族文化發展目標。通過完善民族音樂教學環境,提高民族音樂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觀,促進學生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李德方.淺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創新[J].藝術評鑒,2020(10):92-93,96.
[2]張藝博.論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關系[J].明日風尚,2018(22):115,118.
[3]黃勇強.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創新[J].戲劇之家,2018(14):198.
[4]劉舒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創新[J].音樂創作,2017(12):167-169.
[5]王淵文.淺談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J].藝術評鑒,2017(13):105-106,134.
作者簡介:李瑋婷(1989—),女,碩士,河北省承德,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