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金 程亞美
([1]韶關學院外語學院 廣東·韶關 512005;[2]喀什大學外國語學院 新疆·喀什 844006)
新課標指出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回望過去的教育改革業績,樹立學生是主體的觀念還存在一些障礙,絕大多數僅僅停留在概念,尚未落到實處。筆者認為,在日新月異的智能時代里,想要不被“教學圈”淘汰,中學英語教師就應該自我評估,清醒地內化“教學的根本是立德樹人”的準則,結合深度學習和信息化社會教育理念,不斷探索英語教師的成長路徑。
在我國,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正受到日益關注和重視。中學英語教師不僅僅是教授考試大綱要求的單詞、短語和句型,而是要在授課中對學生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起到熏陶作用,這無疑加重了中學英語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換句話說,素質教育背景下,中學英語教師的成長不僅意味著教學技能技巧與時俱進,更重要的是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換代。然而,中學英語教師所處的階段性特征賦予他們的特點也比較明顯,比如:他們長期奮戰在教學一線,教學任務繁重,業務提升機會少,深感本領恐慌;教學業務的疊加直接導致中學英語教師整日只能穿梭在有限的校園中。顯然這種現狀不能滿足新時代對中學英語老師的要求。因此,研究中學英語教師成長路徑顯得尤有必要。[1]本文就針對中學英語教師成長過程的特點和障礙提出相應的建議。
深度學習是新時代教育教學的新要求,是“互聯網+”時代全新教育理念與學習方式變革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實現21世紀技能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保證,是中美國家發展教育技術應用的關鍵趨勢之一。[2]對深度學習研究的關注,是人們對終身教育、全新教育理念和學習方式變革的回應,無論是在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都是一個值得突破的新理念。與“深度學習”相對的是“淺層學習”,淺層學習說的是學生處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有學者稱:習慣了淺層教學的教師會毀滅了學生。因為長期只顧死記硬背、機械操練,對文本的解讀也只停留在字面意思,這樣只能培養出低級能動的學習者。事實上,學生不是容器,教師不能用“大滿灌”的方式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
所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采用開放、共享、交互的數字化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手段有效應用于教學科研之中,實現傳統實體教學向智能多媒體教學的轉變,有效開發并利用教育信息資源。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具體推進“互聯網+教育”模式。[3]計劃指出,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雖已取得了初步的實踐成就,雖然在推廣面上不能真正地惠及各單位,但是其發展勢頭是可觀的。當前,教學信息化被認為是一種比較高效科學的學習資源。
(1)選用合理教材,變教材內容為教學內容。素質教育的獨特貢獻是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并正在發展、踐行著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在教材選用方面給我們的啟示是“變教材內容為教學內容”—“教材內容”即專家們編寫的教材的內容,“教學內容”即教師授課時呈現的內容,二者的區別是我們不能讓教師充當“教材演說家”的角色。筆者現在走在中學英語教師的建設路上開始反思,興許中學英語教師可以充當“第二階段的教材專家”,即在不動的教材中融入靈動的學科核心素養意識,審視每一節課要向學生傳授的點、線、面知識分別是什么,進而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取其精華,為我所用。這樣既不違背教學大綱所要求的使用指定教材,又能根據教情、學情選擇較佳授課篇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協調聽說讀寫關系,克服啞巴英語頑癥。以往的中學英語教育過分注重知識教育,大多數學習時間落在閱讀試題、寫作訓練上,聽說技能被拋在腦后。當傳統教育制造出一大批會考試不會說話的外語學習者之后,有遠見的學者在陣陣嘆息之后開始重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鞭策英語教師們需要幫助學生克服啞巴英語頑癥,避免用“不語言”學語言,培養出合乎標準的高素質英語學習者。“注重素質教育”“摒棄應試教育”這些說法正是從培養考試過關大將到關注學生英語學習關鍵能力和價值觀念的改變,因為學習英語需要在足夠的“輸入”之后,配之足量的“輸出”。倘若只有“閱讀輸入”和“寫作輸出”,那這種英語學習是不完整的,頂多只達到了英語學習二分之一的水平。唯有將“聽力輸入”與“口說輸出”納入,并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注意、去學習、去運用,這才是完整的英語學習,這才構成了英語的素質教育。
(3)傳播跨文化交際知識,加強社會實踐模擬。中國中學生為什么要學習英語?少年時期正是知識觀念萌芽發展的關鍵階段,學習外語,不僅多了一門交際的語言,而且是打開了了解異國文化的一扇窗。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知識是可以遷移運用的。由此,我們不妨大膽地設想一下,學習英語是可以遷移到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實踐的理解上的。因為英語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會有情景設置,當學生跟著情景在學習語言,也會跟著情景在模擬往后可能會在他/她身上發生的社會實踐,比如“購物”“問路”“接人”“旅游”等。從這個角度來看,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是活的,能在跨國交際中化身為橋梁,這是一座“文化橋”,連接了“入鄉隨俗”的可能性,拉近了與英語國家的國民或社會的距離。
(1)轉變教育觀念。教師的思想意識,即觀念,決定著教師的行為選擇。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對學生的關注點逐漸從“知識”轉移到“能力”,也就是說,學校不再一味地以考試成績來評判一個學生是好是壞。教師應該深刻理解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真實含義是除了文化知識測試成績之外還有其他水平。此外,英語課堂應該是包容的,是師生平等交流的場所,師生需要在認知、能力、情感上全面發展。英語教師應該努力營造一種“學生想發聲,學生會發聲,學生能發聲”的氛圍,在思想的碰撞下才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挖掘;僵化的課堂會斬斷靈感的來源,會扼殺可能激發出的創造力。
(2)提高教學技能。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教學的交互性、情境性和學習的社會性、主動性。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這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有了更高要求。“深度學習”理論要求教師應當在教學前、中、后都起到引起、維持、促進學習者的作用。比如,在教學前,中學英語教師應明確英語學科素養目標,并采用“大單元備課”模式,系統地打通各個章節內容的內在聯系,讓學生汲取英語學科中滲透的人文關懷、社會交際等知識精華,成為中學生繼續發展的思想營養。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刻意識到教學是高投入的活動,應當寓教學于活動,注重與學生經驗相關的活動設計,即讓學習者進行主動、積極的認知參與和意義建構,從而促進其認知、能力和情感的提升,最終達成深度學習。在教學后,必不可少的是階段性的深度反思,知識是永遠發展的,中學英語課堂也應當教給學生去學語言的辦法和去批判的思想。唯有這樣,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在中學英語教學課堂中得以彰顯。
(3)豐富專業知識。素質教育背景下,英語教師想要培養學生較高的英語水平和語言交際能力,就需要先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從淺層來說,英語教師的語音語調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富有感染力的純正語音可以散發無限魅力,加強音準訓練,加強語言修養,講究語言藝術,是一位優秀中學英語教師必不可少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學生效仿的模板,錯誤的語音傳輸對學生的錯誤示范作用是根深蒂固的。從深層次來看,教師應該是一位智者,中學教師面對的是青春期敏感的學生,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英語教師同樣需要學習跨學科知識,教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是很必要的輔助學科。全方位了解必要的跨學科知識能幫助中學英語教學更好地把握施教時機,讓英語教學變得更加有血有肉。
“教師學習”概念是適應“終身學習時代”并針對“教師專業發展”被窄化為“被培訓”“被發展”現狀提出來的,也是素質教育對中學英語教師的根本要求。[4]信息化學習與培訓是順應新時代發展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中學英語教師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1)豐富師資培訓形式。目前,我國很多教師培訓內容與教師實際需求不符,培訓內容落后于教學發展主流。[5]培訓形態的工具化造成了培訓過程中程式化的認識取向,培訓方案遵循固有的思維設計,模式僵化,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等級教師一概而論,培訓功效不佳。
基于此,如何有意義地實現教師培訓越發受關注。當教師處于不同階段則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通常意義上,教師職業生涯可分為適應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個不同階段,與之相對應的教師角色有:新任教師、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名師、教育專家等。[6]為了使教師培訓不拘泥于形式化且更有針對性,在中學英語教師培訓過程中,采取分層次、多角度的階梯式培養,即考慮各個階層年齡和教齡的教師,使培訓的內容更加有效,受訓教師群體的發展自由度大大提升。
(2)信息化技術輔助學習。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血液”和“潤滑劑”,教學交互不僅發生在實體教室中,還發生在虛擬空間中。教師、學習者、助學者利用各種硬軟件設備進行交流、協商,共同建構知識并發展自我。同樣的道理,教師群體也可以在網絡平臺進行同行互動、資源共享、取長補短。其二,在網上建立教學平臺并上傳此次教師培訓的相關學習資料,資料包括教學技術、學科知識等多方面,教師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自主學習,獲取信息。信息獲取后,教師群體可以嘗試信息技術、學科知識、教學方法的不同整合方式與途徑。由此,教師們在發達網絡的支持下構建起虛擬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并實踐中再次更新知識觀念,真正實現終身學習。[7]
總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應當是“素質”的傳播者,英語教育不僅是“教會什么”,而是“教師會教”。這種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付出長期的堅持與抗爭才可以真正實現的過程,因為大多數中國家長會比中學教師群體更加根深蒂固地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要大部分的中國家長拋開舊觀念來接受見效緩慢的“素質教育”,這本身就是一個挑戰。也正因為如此,中學英語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才能掌握真本領,譜寫出素質教育背景下理想的中學英語教學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