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亞
(內江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四川·內江 641100)
21 世紀以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之下我國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高等教育教學規模的不斷擴大,且由自上而下推動,并非市場需求所致,因此難免會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1]地方師范院校作為國家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國家公立基礎教育學校對教師需求銳減的背景之下,以及近年來國家對基礎教育教師來源的開放政策,使得地方師范院校學生就業壓力明顯增大。[2]基于此,地方高師院校紛紛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主動掙脫外部環境對其自身發展不利的處境。
高校的辦學定位透視著高校的培養目標,即回答著“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是高校各專業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指揮棒。然而實踐中,在以高校排名為依據爭取各項辦學資源的利益驅動之下,加之我國高等學校分類方案中存在著分類與分層界限模糊、利益主體參與有限、分類標準過于偏向科研導向等問題,[3]使得地方高師院校在高校生態中逐漸失去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模糊了自身的辦學定位。眾所周知,自高等學校設立以來,就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多項職能,不同高校在高校生態中扮演著不同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職能。高師院校作為地方性師范院校,肩負著為所在地區培養師范生在內的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的各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然而,在上一輪地方高師院校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多數高師院校將科學研究作為轉型發展的重點,大量引進科學研究性人才,人才培養過程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輕真實情境的實踐體驗,以及在高師院校教師獎勵機制中也明顯傾向于科學研究成果。科學研究是發展專業理論的途徑,地方高師院校重視科學研究有助于夯實理論基礎,對培養高素質專業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多數應用型高校在處理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兩者關系時有失偏頗。地方高師院校應從切身實際出發,明確自身在培養服務地方各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地位。
在辦學定位模棱兩可的影響之下,地方高師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也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地方。第一,當前各地方高師院校專業課程的設置缺乏統籌設計,存在著一定的隨意性,專業課程的設置時常受專業任課教師的專長所左右,其開設課程并不能最大限度的服務于學生發展需要。第二,專業課程設置缺乏個性化特點。如前所述,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影響之下,地方高師院校的本科畢業生面臨著空前的就業壓力。缺乏個性化特點的專業課程設置必將束縛學生的發展,無論是于學生個人的時間和精力而言還是于國家教育資源而言都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地方高師院校在明確自身辦學定位的基礎之上,應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統籌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并使課程體系內部具有一定的彈性,以滿足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需求。
這里的教學方法是指在特定課程與教學目標之下,受課程內容制約,師生共同遵循的教與學的操作規范和步驟。教學組織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掌握課程教材的組織框架,包括了宏觀層面的教學組織,即班級授課組織和個別化教學組織,也包括了微觀層面的教學組織,即具體到教學過程中的組織,例如同步學習、分組學習和個別學習等。[4]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作為課程實施的框架和規范,在實踐層面決定了課程實施的效果。以往高師院校的教學組織主要是班級授課制,教學方法多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法為主。由于采用班級統一授課,課程內容設置很難滿足個性化需求,面對地方高師院校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發展需求多樣的現實,有必要對統一的班級授課制進行改良。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多適于理論知識的傳授,針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需以實踐技能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
本著“學生為中心”和“產出為導向”的理念,我們提出了“三分式”人才培養模式。其建構思想是以畢業產出作為課程設置和教育教學的依據,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最有價值的課程教學。其中的“三分”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指,地方高師院校本科生畢業之后的選擇分為就業、深造和自主創業三種。第二層含義是指,針對本科畢業生未來發展需求的不同,其教學過程應該采用分類別指導、分階段培養和分模塊推進的方式進行。其中分類別指導體現了課程設置的個性化特點,即依據學生自身需求提供針對性的課程指導。分階段培養和分模塊推進闡述了課程教學的操作路徑,其中分階段培養是指依據學生發展階段特點和課程教學經驗,將課程設置成具有銜接邏輯的課程體系。分模塊推進是指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供能夠滿足未來發展所需的特色課程組合。
“三分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需要依托具體的課程體系,在其含義之下,其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及專業核心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和專業發展方向課程所組成。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學分占學業總分的29%,學科基礎及專業核心課程占學業總分的33%,教師教育課程學分占學業總分的21%,“三分式”人才培養發展方向課程占學業總分的17%,另外整個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33%。課程組織的依據是培養一專多能具有全面的文化底蘊,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教師的課程總目標。在“三分式”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教師教育依然是專業保留的底線,但其課程體系為學生留足了個性化發展的空間,即在人才培養發展方向課程中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特長和需要選擇發展性課程。
“三分式”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分類培養課程體系,其核心特點是在保留教師教育專業特色之上,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課程教學幫助,為學生未來發展預留更多可能。教師教育專業本就是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其專業培養的職前教師要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扎實的學科基礎,寬厚的文化儲備和靈活的社交能力,教師職業專業素養也是其他職業所必須。換言之,教師教育專業在就業方面本就有多種可能。“三分式”人才培養模式在堅守教師教育專業特色之上,適當地進行分類發展,將有助于強化學生后期發展所必需的各項素質。
對于地方高師院校而言,首先需要準確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圍繞“應用”二字組織課程體系,篩選課程內容,改善課程教學方法,由此完成自上而下較為系統的轉型發展,從而突出學校辦學特色。其次,地方高師院校要利用自身學科和地理優勢,結合所在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開拓教師教育以外的應用型專業,拓展學校發展路徑。值得一提的是高師院校所培養的專業應用型人才有別于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專業技能型人才。[5]有學者認為,地方高師院校進行的“專業教育”和高職院校所進行的“職業教育”在知識占有、文化和權力以及功能等多方面具有顯著區別。就其教育培養產出而言,“專業教育”所培養的是理論與實踐素養兼備、具有專業文化和氣質的專業人員?!奥殬I教育”所培養的是實踐技能突出的普通職業人士。[6]由此可以看出,地方高師院校向培養應用型人才轉型,并不是降格之舉,而是突出了自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其培養目標的著重點在于培養理論轉化為應用實踐能力較強的專業人才,而在科學研究方面更應偏重應用型研究。也正因如此,地方高師院校在研究性高校和高職院校之間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課程作為落實培養目標的載體,其設置的合理性直接影響著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程度。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及專業核心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和專業發展方向課程是“三分式”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四個課程板塊,各板塊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行使著自己獨特的功能。以教師教育課程為例,其課程板塊目標是培養職前教師的專業素養,其專業素養又由教育教學理論、學科知識、教學和專業發展能力所組成。因此,該板塊需要提供與之相對應的課程。在教育基礎理論類課程中可以開設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學科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教師專業發展、中小學生心理輔導、班主任工作等課程。在教學能力類課程中可以開設普通話、三筆字和現代教育技術、簡筆畫與繪圖訓練等課程。在教育實踐與研究方法類課程中可以開設教師教學技能綜合訓練、中小學課程資源開發研究與實踐和教育教學研究方法等課程。
在“三分式”人才培養方案中,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從大三開始開設人才培養發展方向課程。以生物科學專業為例,為了保基礎顯差異,在發展方向類課程中又分為各發展方向必修課程和各發展方向選修課程。生命科學史、生物統計學和創新創業導論這三門課程對于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學生而言具有鞏固專業素養,提升創新思維能力的作用,因此作為各發展方向的必修課程。針對學生本科畢業后在就業、深造和自主創業三方面發展的需要,又配置不同的特色課程。例如在就業發展方向選修課程中,可以開設應用性較強的觀賞植物學、作物育種學、園藝植物繁育與栽培、發酵技術、生物分離原理與技術等課程。在創新創業類發展方向選修課程中,可以開設創新創業實踐、互聯網技術應用、經濟管理與社會科學、園藝植物栽培與實踐、植物組織培養、食用菌栽培、名特水產養殖、生物檢測技術、發酵技術等課程。在深造類發展方向選修課程中,可以開設生物信息學、基因組及蛋白質組學、高級生物化學、發育生物學、生物技術概論、生態工程概論等課程。
為了兼顧不同基礎學生的發展需要,同時突出地方高師院校的應用性,其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也應有所改變。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比如微課、慕課、微信、對分課堂平臺、釘釘平臺和雨課堂平臺等可以延伸傳統課堂空間,滿足學生不同學習需求。與此同時,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也有助于實踐教學的開展,例如在生物科學專業中利用微課視頻可以有效提高實驗教學效率。針對專業核心課程可以采用單元教學的方式進行,以專業核心素養為依據,將其分解為單元目標,再以單元目標組織課程資源,進行課程設計,完成課程實踐,以此提高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地方高師院校同時應將校企合作作為辦學常態,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實踐實訓機會。
在分類視角之下,地方高師院校嘗試探究“三分式”人才培養模式,其目的是使教育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利用。[7]但其實施還存在著許多的困難,例如“三分式”人才培養實踐需要學校自上而下統一聯動,需要背后相關政策和制度的維持。校企合作作為地方高師院校辦學特色,如何維持長久穩定的運行是一直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實施“三分式”人才培養模式時需遵循“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原則,同時積極優化實踐路徑和探索建立相關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