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建議教師通過聚焦行為習慣養成,巧妙設計教學流程;夯實行為習慣培養,講究教學實施策略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行為習慣養成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1-0008-02
小學低年級是兒童從幼兒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并逐步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利用多方資源對學生進行持續的教育,使其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立德”的基礎課程,也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提高學生道德判斷、行為能力和法治意識,為學生學會做人、適應社會生活奠定基礎的綜合課程。因此,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基本的待人做事觀念,處理問題合理的行為方式”,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的價值指向。以下,筆者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我不拖拉》一課為例,探討如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聚焦行為習慣養成,巧妙設計教學流程
《我不拖拉》一課是依據課程標準“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所反映的“學會做事、學會關心”中的第1條“做事認真負責,有始有終,不拖拉”編寫,側重培養學生認真負責、不拖拉的行為習慣。本課三個板塊的教學緊密結合“我不拖拉”這一話題展開,同時又分別側重不同的要點。第一板塊以學生做事拖拉時的常用語言“等一下”與“還沒完”為切入點,引出學生生活中的拖拉現象;第二板塊是“拖拉一下沒關系嗎”,主要是讓學生體驗時間的意義和拖拉行為的不良后果;第三板塊是“和‘拖拉說再見”,目的是幫助學生尋找解決“拖拉”問題的方法。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現實生活的分析,筆者在教學本節課時具體設計了七個步驟來實施。第一,課前熱身,超級模仿秀;第二,情境表演,感知“拖拉”;第三,聯系生活,回顧“拖拉”;第四,走進“拖拉”,感受危害;第五,尋找策略,告別“拖拉”;第六,運用方法,鞏固習慣;第七,課后延伸,落實行為。整個教學流程的設計均聚焦于“行為養成”這一中心點,先是引出“拖拉”的概念,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讓學生意識到拖拉這種行為或多或少在自己身上存在;再創設具體的游戲情境讓學生體驗時間的長短,感受拖拉的不良后果,明白拖拉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接著發起“和‘拖拉說再見”這一話題的討論,借鑒家人、長輩、同伴的經驗進行具體的行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告別拖拉的方法;最后,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爭當及時鳥”的活動,讓爸爸、媽媽統計孩子一周的起床時間,并填寫在活動單上。看看一周內,學生的起床時間有什么變化。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時間觀念,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事守時間、行動快、要專心,逐漸告別“拖拉”。
整個教學過程從教材出發,最終回歸學生的生活,服務于學生。每個流程緊密銜接,展現了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的痕跡,是有效的教學策略。
二、夯實行為習慣培養,講究教學實施策略
本課將研究視角聚焦于“低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那么,如何有效實現本課獨有的“品格價值”?回顧課堂,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在多維對話中認識“不拖拉”的價值
要養成“不拖拉”的好習慣,應先引導學生認識拖拉。部編版教材強調:教材僅僅是學生學習活動憑借的話題和范例,是激活學生發展的“活性因子”,是與學生對話的文本。教學中,教師如何順應教材的編寫理念,更好地發揮教材的激活作用,彰顯教材蘊含的新的教學范式——“對話”,促進學生對“不拖拉”道德認知的有效建構呢?
第一,注重與教材對話,在對話中重構道德認知。《我不拖拉》這一課教材以圖為主,呈現生活情境和小故事。教學中教師不能將“圖”當成“看圖說話”的工具,而是引導學生“看圖對話”,讓教材中的兒童與教室里的學生對話,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教材中的場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對接,通過教材場景向生活情境的轉化,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實現自身觀點與教材蘊含的道德認知有機融合。例如,新課伊始,筆者根據教材“拖拉鳥”的小故事,組織學生開展“拖拉鳥模仿秀”活動。不同學生的模仿創設出不同的情境,學生在這些情境中,喚醒了自身的經驗,回憶起自己在生活中的種種拖拉現象。接著,筆者利用投屏播放“拖拉鳥”的故事,讓學生跟著“拖拉鳥”穿越時空隧道,去到未來世界,進入設定的“假如做事拖拉”的各種情景,感受拖拉帶來的危害,認識拖拉對自身未來生活的影響。最后創設了“拖拉鳥”與拖拉說再見、轉化為“及時鳥”等對話小情境。在這些特定情境中引導學生與教材內容對話,重構學生對現實生活中拖拉問題的認識,避免把教材中的“講故事”變成空洞的“講道理”,使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
第二,注重與生活對話,在對話中反思自我行為。實施課堂對話,離不開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和生活體驗。只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才能通過各種學習活動推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教材蘊含的思想觀念融合、碰撞,實現教材中的兒童與教室里的學生對拖拉現象認識上的共鳴、情感上的共通。本節課中,學生理解了拖拉的概念后,筆者讓其聯系生活,說說自己曾經看到過的、聽到過的或者自己經歷過的拖拉行為及產生的影響。通過引導學生與生活對話,一方面幫助學生發現、反思自身存在的拖拉行為,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拖拉現象存在的普遍性和嚴重性,以此喚醒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為學生自覺改變“拖拉”這一不良習慣奠定情感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對話不是你問我答,而是學生的自我建構和生長。教學中,學生可以與教師對話,在對話中引導觀點碰撞,實現主流和核心價值的滲透;也可以與同伴對話,在對話中分享經歷、拓寬視野;還可以與課程資源對話,在對話中獲得認知、情感的同步提升。多種對話方式綜合運用,更易達成關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和獲得生活智慧的教學目標。
(二)在多種活動中習得“不拖拉”的策略
道德教育不僅具有價值引領的作用,同時也能進行行為指導。它的目的不在于告訴學生多少道理,而在于讓學生的心靈受到觸動,從而產生改善自身行為、養成良好習慣的愿望。對低年級學生來說,無論是經驗的積累、自我認識的提高、能力的發展、好習慣的養成,還是對社會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學生通過參與各種活動,與周圍的自然、社會、人和物發生實際的聯系或相互的作用來實現。關于常見的“拖拉”問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該如何觸動學生的心靈,喚醒學生內心深處好習慣養成的需要呢?本節課中筆者主要設計了兩類活動。
1.調查采訪,重在反思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實踐性體驗課程”,只有讓學生參與其中,將自身經歷和當下生活貫通,親歷“現場”、親歷“擬境”、親歷“活動”,才能獲得豐富而完整的道德學習過程,得到真實長久的情感體驗,課堂才能在學生心中留下有意義的痕跡。本節課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現場調查與采訪”這個環節。通過現場調查學生見過或親歷的“拖拉”現象,用準確的事實和精確的數據撞擊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有所觸動、有所啟發,奠定自我改變的思想基礎。接著,又進行現場采訪活動,以訪談的形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反思“拖拉”這一不良行為習慣帶來的危害。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改變不良習慣的意愿越發強烈,教學目標由此達成。
2.課堂演練,重在踐行
現有教材的開放性,為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實現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提供了可能。演練作為一種技能學習的方式,不是道德認知的疊加,而是借助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形成應對問題的認知策略和實踐技能。因此,教師應給學生設置合理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特定任務的驅動下實踐、探索,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世界,進而獲得成長。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一起尋找告別拖拉、成為“及時鳥”的方法。在課的結尾處,組織了一次整理書包和一分鐘整隊的挑戰賽。雖然都是實踐活動,但目的、意圖略有不同。整理書包活動,通過前后時間的對比,讓學生感受不拖拉帶來的成就感,習得不拖拉的小竅門。一分鐘整隊活動,學生需要集中注意力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主要是讓學生體驗時間的緊迫性,認識不拖拉的積極意義。兩次實踐演練,促進學生將習得的認知策略轉化為不拖拉的實踐技能,實現道德認識向良好行為習慣的逐步轉化。
對不拖拉習慣養成的策略,教材僅從“集中注意力、時間管理”兩個方面來引導。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豐富與拓展。例如樹立比較對象、規定完成期限,或者運用競賽、激勵、積分等方法營造時間的緊迫性。總之,好習慣養成策略的運用不是絕對的,可以依照學生實際情況個性化運用。
(三)在拓展延伸中鞏固不拖拉的習慣
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引導學生增強自我管理的意識非常重要。低年級學生自控力差,在課堂上習得的好習慣策略在生活中往往難以堅持。為此在本課的結尾,針對現場調查中呈現的學生實際情況,將課堂延伸至課外、拓展至家庭,由爸爸、媽媽對孩子進行評價,例如解決孩子作業拖拉問題。首先由家長帶領孩子一起制作一張個性化的“每日作業完成記錄表”,具體包括作業內容及完成時間。做作業時,在孩子的書桌旁放置一個小鬧鐘,讓孩子記錄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完成作業后,家長與孩子統計時間,然后與前一天完成作業所花時間進行比較,及時總結,分析得失,肯定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因為不專心,經常跑進跑出吃東西、上廁所等情況導致作業拖拉的,要給孩子設定短期目標,鼓勵孩子自律,控制每次做作業時離開書桌的次數,使孩子收獲短期目標達成的喜悅。此外,作業完成后,如孩子收拾書包拖拉,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心里默數“1、2、3……”來提示所耗時間,提醒自己動作快一點。拓寬好習慣養成的空間,增強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逐步從他律走向自律,將不拖拉的良好習慣培養落到實處。
總體而言,這節課教學的實施,筆者是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借助“拖拉鳥”和“及時鳥”這一反一正的卡通形象,創設了真實、完整的教學情境,設計了生動、有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多樣任務中學習實踐,在多維度對話中思辨選擇,在深層次的實踐中經歷成長,逐步增強養成“不拖拉”習慣的信心和能力,并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實施策略,可以使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沃土,為學生未來成為有責任的公民奠定基礎。
道德與法治課堂對學生習慣的養成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教師應著眼學生的長遠發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基本學情,巧妙設計教學流程、講究教學實施策略,提升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印瓊(1981— ),女,江蘇丹陽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蘇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委,研究方向為學生管理、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與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