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深度學習模式的策略,建議教師深度提煉教材文本,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學習,加強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的有效性;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問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認知;組織深度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 深度學習模式 語文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1-0074-02
深度學習,顧名思義是指更深層次的學習,具體來說指的是學生在充分理解知識點的同時,能夠依據自身的學習經驗或理論思維,對知識點展開批判性的學習,并將所獲取的學習體悟融入既有的知識體系之中,從而產生更深層次的學習感悟。深度學習模式提倡創造性、探索性的學習,能夠推動學習者多維度思考、認真反思與積極探索,將其融入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層分析的學習思維,深化其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以下,筆者基于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教學實踐,以學生的學習實際以及發展需求作為切入點,加強深度學習模式的教學滲透,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深度提煉,發展思維
文本提煉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增長學生的語文知識、擴展學生的文學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深入研讀教材文本,指引學生深度提煉文本,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悟文章的內涵。
例如,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將相和》一課共由三個故事構成,分別是“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道出了藺相如與廉頗的關系“和—不和—和”的發展脈絡。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字數較多,且信息充盈,教師在教學前應當研讀課文內容,對文中的三個故事進行綜合提煉,探究三者的相互聯系,并以此為基點,在教學中指引學生對故事話題進行深度提煉。如教師可以從“將相和”的起因入手,指引學生解讀文本,并運用自己的話語對文中故事情節進行簡單闡述。最后,師生一起對三個故事的聯系以及人物發展關系進行細致分析,促使學生能夠把握故事中人物的發展關系,掌握事情發生的緣由,充分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文本的主旨大意,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二、深度參與,加強合作
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與需求,致力于打造多樣化、趣味化的課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探究性及合作性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成為教師的關注重點。對此,教師可以將有效的小組合作模式引入課堂,指引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探討、情感交流和共同發展,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為他們深度參與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一課時,由于課文對春節的民風與民俗進行精彩描述,彰顯了老北京春節的喜慶和熱鬧氛圍,突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及魅力,教師首先在班內組建多個語文學習小組,組內有學優生、中等生和潛力生,以此營造班級相互學習、相互分享和共同提升的課堂氛圍。接著依據教學內容,將文中提及的時間作為核心線索設計相應的導學案,并指引各小組在閱讀課文的同時比對時間線索,找出相對應的民風民俗、分析課文的寫作特點。這樣教學,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起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并以合作學習的方式深化語文學習認知,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三、深度思考,豐富認知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進行深度思考,不但掌握了語文學習的方法,同時提升思維能力及探究能力,發展其語文素養。語文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設置有層次的問題,指引學生對問題進行細致琢磨和深度思考,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匆匆》一課時,為了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知,增強他們對課文語言以及情感內蘊的體會,教師可以設置多層次的問題。第一,體會作者的無奈和嘆息。教師指引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開端的排比句,對比三個句子:“日子一去不返”“楊柳枯了,再綠”,以及“桃花謝了,再開”,領悟作者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并適時提問“此處僅僅表現了作者的嘆息嗎”,從中讓學生聯系“頭涔涔”“淚潸潸”等詞語,感受作者的無奈情緒。第二,體會時間的悄然而逝。教師通過提問“作者如何描寫時間流逝”,指引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進行深度體會,從文中描繪的睡覺、吃飯、洗手等瞬間,感悟時光如白駒過隙。第三,懂得珍惜時間。在第二層次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趁機展開追問“時間如白駒過隙,我們應當怎么做”,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面對時間流逝時的無奈與徘徊,告誡他們應當珍惜當下、努力學習以及有所作為。這樣教學,通過層次化的設問,加深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情感體驗,同時擴展了散文閱讀的方法,提升語文學習的能力。
四、深度實踐,提升素養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有著極強的綜合性與應用型特征。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常常過度重視學習技能與知識的教授,忽視了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很多學生無法深刻地體悟語文知識的內涵,語文學習常常浮于表面。對此,教師應當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地開展深度實踐活動,并以實踐活動為依托,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通過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深入解讀可知,語文教師應當依據教學內容挖掘生活元素等現實教育資源,將其巧妙地融入教學實踐之中,指引學生仔細觀察周邊事物,在豐富學生語文學習資源與文學情感的同時,深化學習體驗,將他們培養成為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有心人。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天都峰》一課時,教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將生活中的資源素材與課文教學相聯系,指引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同時,回憶自身的登山經歷,再與學生聊一聊登山的相關話題,引導學生相互分享各自的登山體驗。如此一來,學生對生活實踐有效整合,能夠依據自身的生活體驗切實感悟文本內涵。此外,教師還可以定期舉辦辯論比賽,如以“愛國”“誠信”“孝順”為主題的班級演講競賽,有效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總之,教師應當不斷探索多樣化的語文教學方式,促使深度學習模式與語文教學的高效融合,彰顯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進而為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惠珍.小學語文深度學習之我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7)
[2]楊勝林.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習方式現狀及策略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5)
[3]高先麗,李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內涵、特點與策略[J].教學研究,2019(3)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A類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使用研究”(編號:2019A0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葛欣(1976— ),女,吉林遼源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