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建勇
摘要:會計的兩大基本職能是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會計核算是會計人員的日常工作,是日常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工作,就是我們傳統觀念中的“會計”。而會計監督則貫穿在日常工作中,同時,又指引和約束日常會計工作,保證各項會計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開展。本文通過重點分析會計監督的依據、主體、內容等方面,闡述會計監督的基本內涵。
關鍵詞:會計監督;內部監督;外部監督;內部控制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發展到新的階段,許多經濟活動參與者愈發感到會計工作的重要性,同時,會計工作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業務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兩大基本職能,會計核算是會計人員的日常工作,是日常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工作,就是我們傳統觀念中的“會計”。而會計監督則貫穿在日常工作中,同時,又指引和約束日常會計工作,保證企業各項會計工作在法律規范的范圍內合理地開展。因此,會計監督對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加強企業財務管理,規范企業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實施會計監督的依據,按照來源可以分為單位外部依據和單位內部依據兩個方面。外部依據主要是國家制定的相關財經法規及頒布實施的會計制度。內部依據主要是企業主管部門、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預算、財務計劃等。在《會計法》第一章總則第五條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第七十三條中,都明確規定了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要依法對本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明確了會計監督的主體是企業的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會計監督的對象是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
《會計法》第三十三條規定:“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不同的會計監督主體,其監督的層次和范圍也不同。因此,我們可以把會計監督分為內部會計監督和外部會計監督。
內部會計監督具體由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內部稽核人員等對企業的會計工作進行監督,屬于微觀層面的監督。外部監督主要是由政府部門或社會力量根據職責或委托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的監督,具體可以分為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也叫國家監督)。社會監督主要由會計師事務所依法根據委托對被委托單位的經濟業務進行審計,并據實做出客觀評價。政府監督,主要是政府部門代表國家對企業的經濟行為進行的各項監督,同時,政府部門也對社會中介的審計報告進行監督。政府監督是政府部門在履行自己的管理職能,屬于宏觀層面的監督。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是對單位內部監督的一種有效補充,也可以理解為“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是對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一種再監督”。
會計監督的內容涉及單據、賬簿、會計報告、實物資產及預算等,現將會計監督的主要內容闡述如下。
原始單據的審核
《會計法》第十四條規定:會計機構及人員必須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對原始憑證進行審核,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有權不予接受,并向單位負責人報告;對記載不準確、不完整的原始憑證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更正、補充。
對原始憑證的審核,首先是審核票據的基本要素是否齊全,票據內容是否和業務內容相符,購入數量和實際驗收數量是否相符。還要審核票據是否符合稅法的規定,如發票內容的填開是否符合稅法規定,發票專用章是否合法合規,發票備注欄的附加信息是否合法完整有效,稅率是否與業務實質相符等。
對會計賬簿和會計報告的監督
會計賬簿是全面、連續、系統地記錄單位各項經濟業務的簿籍,也是編制會計報告的重要基礎。因此,對會計賬簿的監督主要體現在防止多套賬、小金庫、賬外賬等方面。
會計報告是企業資產狀況、經營成果、資金流量和權益變動等經濟信息的集中體現。對會計報告的監督主要通過社會監督實現,既由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監督,審計報告應當如實反映被審計人的資產狀況、經營收益、權益變動、現金流量等情況,并對在審計中發現的管理漏洞和制度缺失等情況進行真實披露,同時提出相應的管理建議,幫助企業查漏補缺提高經濟管理水平。
對實物資產的監督
《會計法》第十七條規定:各單位應當定期將會計賬簿記錄與實物、款項及有關資料相互核對,保證賬實相符、賬證相符、賬賬相符、賬表相符。
實物資產盤點時應由資產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共同進行,現場核對賬實相符,同時,還要對資產的使用狀況進行現場鑒定,確定資產能否發揮應有作用。根據資產的實際狀況,查明原因,上報上級管理部門審批核準后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盤點清查中發現實物資產盤盈、盤虧、毀損的,應當查明原因、追究責任;閑置及需報廢的實物資產,根據生產經營實際情況,評估資產能否在未來期間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流入,按照規定上報批準后進行處置。
對企業收入和支出的監督
企業應當建立健全收入支出的管理制度,將所有的收入都納入到財務核算當中來,并嚴格落實會計核算和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原則。企業的經營收入來源于合同,業務部門在簽訂合同時應在合同中明確付款方式與期限、結算方式、結算期限、計量原則、票據提供、糾紛協商等,為后期最終確認收入奠定良好基礎。業務部門在合同簽訂后應及時將合同交財務部門,為財務部門確認收入提供依據。
企業應建立支出管理制度,積極貫徹落實授權批準制度,設置支出審批流程,確保關鍵環節不脫節,重要節點不斷點。在支出款項時,相關部門應履行相應審核職責,安全部門、生產部門、環保部門、驗收部門等部門應在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發揮相應的的監督作用,將扣減項目或延遲付款情況及時反饋財務部門。
對預算執行的監督
對預算執行的監督,一是督促業務部門積極落實預算收入任務;二是根據年度支出預算和資金計劃,合理使用預算資金,減少非生產性開支,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三是根據年度預算的實際執行情況,匯總預算執行數據,分析預算執行效果,查明預算差異形成原因,找出其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
一是強化會計監督是完善內部控制體系,維護財經紀律,確保預算、計劃的全面完成。因此,會計監督在嚴格貫徹法律法規、執紀問責等方面要不打折扣不縮水要有剛性;在業務培訓、思想教育、加強內部控制建設等方面常抓不懈,根據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解決突出問題要有硬度。
二是完善優化企業內部管理環境,創造良好的內部管理環境是有效控制與管理風險的前提和基礎,是影響、制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建立和實施的根本。企業的內部監督機構設置與權責分配、制度建設等都對企業的會計監督形成重要影響。
三是針對不同部門不同崗位存在的風險點,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機制,實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并根據風險評估識別的結果,對相關風險源制定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戰略,加強實時監控,建立全面風險預警機制。
四是加強內外部信息溝通,加強決策層、管理層、業務部門和職能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合作,確保對業務的持續監控與信息溝通,確保政令上下通暢,步調統一,口徑一致。
五是人的因素是風險控制中的重要的因素,人是組織運營的執行者,也是風險的控制者和制造者。加強員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強大的企業文化,形成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影響力和清正廉潔的價值觀,充分調動職工的主動性和自律性,自動協調員工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的步調保持一致,最終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Z].1999-10-31.
[2]竇喜生.新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與實務[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3]財政部會計司.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講座[Z].2013-9.
[4]方周文,張慶龍,聶興凱.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實施指南[Z].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3.
[5]潘琰,歐凌燕,基于企業內部控制反思“法興事件”[J].財務與會計(綜合版),2008,000(00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