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澤明


摘要:剪紙藝術作為中國傳統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自誕生以來便承載著中華民族深深的文化烙印。揚州剪紙作為江蘇揚州傳統的美術項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揚州乃至江蘇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內容,為中國南方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本文以揚州剪紙為研究對象,對揚州剪紙的構圖、技法、圖案選擇以及新時代背景下揚州剪紙結合其他藝術的創新性發展進行探究性研究。
關鍵詞:剪紙;構圖;傳承;創新結合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0-02
在中華民族的千年發展史中,剪紙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藝術,與中國傳統節日風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廣大農村,剪紙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于烘托傳達承載情感的重要載體。自唐代以后,伴隨著揚州經濟的快速發展,揚州剪紙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并逐漸影響全國各地,成為了揚州乃至全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1 揚州剪紙的基本內容
1.1 揚州剪紙的起源
在北朝民歌《木蘭辭》中曾寫到“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花木蘭替父從軍后歸來所貼的花黃便是一種類似于剪紙的面飾。由此可見,剪紙藝術的傳承時間已經非常久遠,而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剪紙作品,便是在新疆發現的五福團花剪紙[1]。
隨著時間的推移、造紙技術的發展,在雄厚的物質基礎下,剪紙藝術的發展越來越趨于成熟。自唐朝起,揚州便開始有了剪紙報春的習俗,人們將紙剪成花蟲鳥魚,貼于窗,謂之窗花,又或者如木蘭一樣對鏡貼花黃[2]。除此之外,揚州剪紙還與民俗結合,用于祭奠先人,也就是在中國農村用于祭奠的紙錢、紙牛馬等。此后伴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揚州剪紙的發展更是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明清時期,紙揚州除剪外,揚州刺繡更為一絕,格調高雅,傳神,意境深邃,構圖層次清晰[3]。其所繡花樣極其豐富。在這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揚州剪紙與揚州刺繡開始結合發展。刺繡以剪紙為底,以針繡之,揚州剪紙也以此形成了一種新的剪紙藝術形式與風格[4]。后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揚州雖經歷戰火,但剪紙因與民眾生活的高度聯系得以保存。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張勇壽等一批剪紙藝人的傳承學習下,揚州剪紙得以新生。
1.2 揚州剪紙的構圖技法
揚州剪紙作為我國南派剪紙中最具代表性的剪紙藝術之一,風格清秀雅致,作品技藝技法精巧,作品內容意象明確,具有強烈的民族藝術特色、地方特色。好馬配好鞍,在揚州剪紙享譽全國的背景下,其最基礎的便是做工用料講究。揚州剪紙所用的紙張通常情況下以安徽宣紙為底,并且多以手宣[5]。其紙張薄厚適中、質地平整,且韌性遠超于其他紙張。最終成品通常放于其他顏色紙張之上,通過色彩對比烘托其作品效果[6]。
白描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常用的繪圖技法之一,常以單色墨線勾勒所畫人物或風景,以最簡單的繪圖方式表現出所畫對象的精氣神,其內容通常簡潔樸實,給人以真摯之感,放置于今天,與我們平時所畫的速寫有異曲同工之妙[7]。而揚州剪紙在制作過程中采用的手法便與白描有極大的相似性,白描以筆以線勾勒出所畫對象,揚州剪紙則以剪刀剪出一條條流暢的線條,表現所刻畫對象的特征,根據所刻畫對象的不同,其線條在流暢的基礎上,或圓潤、飽滿,或流暢、飄逸,各不相同[8]。筆者曾在揚州博物館有幸看到過熊崇榮先生的剪紙作品,其中題材眾多,有氣韻端莊的福祿壽三星,也有體態豐盈的飛天神女,更有諸多花鳥、貓咪,其剪紙線條流暢輕盈、彎轉流暢。以最簡單的線條,將動物植物花鳥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并且其作品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意趣十足。(如圖1所示)
無論是在中國的傳統繪畫中,還是在中國的剪紙藝術中,構圖永遠居于首位,一副好的剪紙作品在構圖上就給人舒適之感,能夠極大地突出剪紙的內容,使整個畫面更加具有裝飾感。揚州剪紙在風格上常以簡約為主,并且作品以流暢多姿、玲瓏剔透的風格獨樹一幟,因此整個剪紙的構圖具有經典的形式美法則,對稱與均衡,主次清晰。而且揚州剪紙藝人通常根據所刻畫的具體形象的具體特征,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所剪對象進行藝術性加工,或夸張,或豐富,豐富卻不凌亂,常根據其特點定下一風格作為畫面的整體節奏,或以線為主,或以塊面為主,于方寸之間展現其精髓。整個剪紙畫面于統一中帶有變化,運用陰剪與陽剪相結合的方式,在二維的紙面上通過線條的變化,向人展現三維的內容[9]。
例如熊崇榮先生在揚州博物館中所展示的個人剪紙作品福祿壽三星。整個畫面以大體的塊面為主,以線為輔,勾勒出福祿壽三星的衣服的褶皺、面容,三星居中,或拂須或持桃,福祿壽三星前放一仙鶴,在莊重之美中給人以輕盈之感[10]。整個作品放在白色紙張背景上,使得整個剪紙的人物更加突出,無形之中使畫面更具有空間感。紅白色彩的對比,塊面的基礎,線條的突出,點線面的運用在這副剪紙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雖然線條在作品中展現不多,但卻是整個作品中的點睛之筆,線條的流暢運用,使得整個畫面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大大增強,人物形象更加飽滿。
2 揚州剪紙的當代傳承與創新性發展
2.1 揚州剪紙的傳承與保護
揚州剪紙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南方剪紙中最具代表性的剪紙藝術之一,自誕生以來便以其與民間民俗相結合的方式對揚州地區乃至南方人民的生活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期間雖歷經戰火,但仍得以保存。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經濟文化事業百廢待興,揚州剪紙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國家與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國為其戰后重生發展提供了諸多保護,大力扶持其發展。1964年,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揚州市開始建立民間工藝社,以此保護與發展揚州傳統的民間藝術。在國家的號召下,很快一大批剪紙藝人齊聚揚州,參與到對揚州剪紙藝術的恢復與發展中來[11]。并且在這期間涌現了如張永壽等一大批著名揚州剪紙藝人,誕生了諸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諸多傳統藝術傳承人在此時齊聚一堂,針對揚州剪紙藝術進行交流合作,對揚州剪紙傳統工藝進行挖掘開發、創新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