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
摘 要:鉗工技能訓練是職業(yè)學校機電類專業(yè)教學的重點模塊,要求通過技能訓練,提高學生實操能力,同時對所學的理論知識做實踐驗證,培養(yǎng)出理論與實踐能力兼具的綜合技術人才。本文以提高鉗工技能訓練成效為目的,引入四階段教學法,構建全新的鉗工技能訓練課教學框架,并提出具體的教學措施,以供相關人員借鑒參考。
關鍵詞:四階段教學法 ? ?鉗工技能訓練 ? ?職業(yè)教育
工業(yè)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升級需要以大量綜合技術型人才為依托,這將會產(chǎn)生較大的鉗工技術人才缺口。職業(yè)教育是培養(yǎng)技術型、操作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由于職業(yè)教育的教學過程更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會出現(xiàn)重實踐、輕理論的問題,所以如何平衡職業(yè)教育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成為當前職業(yè)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四階段教學法構建了系統(tǒng)、完善的技術實訓流程,恰好能夠將二者有機結合。筆者對該教學法在鉗工技能訓練中的運用做了具體分析。
一、四階段教學法
四階段教學法最早出現(xiàn)在美國崗位培訓活動中,逐漸在現(xiàn)代教育中被廣泛應用。四階段教學法將教學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準備階段。教學準備階段應完成基本知識體系的構建、教學方案設計及工具準備、學生科學分組、教學情境構建、新課導入等工作。其中,情境構建及新課導入能夠將學生帶入到與訓練內(nèi)容有關的真實場景中,達到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使學生對有關理論知識做更深入的認識,為之后的操作訓練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示范階段。示范階段采用教師演示、學生觀摩的方式進行,需重點完成理論知識精講和實例示范兩項工作。在鉗工技能訓練中,教師需對操作原理、操作要點、注意事項等內(nèi)容做精準傳輸,配合生動的案例,確保學生充分吸收理論知識。然后由教師進行演示操作,使學生更充分地了解鉗工技術的操作要點。
第三,模仿階段。引入具體案例或項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演練和探究活動,該過程由教師觀察每名學生的操作情況,記錄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進行指導,最后進行探究成果總結和展示。
第四,反饋階段。反饋階段可視為技能訓練課的課堂延伸,教師依照具體教學需求布置探究任務,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任務,并對課上學習的知識和積累的技術經(jīng)驗進行總結。通過任務反饋情況開展教學評價,并對學生在理論知識或操作技巧掌握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做集中講解。
二、基于四階段教學法的鉗工技能訓練課構建
(一)教學框架設計
以鉗工技能訓練中的銼削加工技術為例,對基于四階段教學法的鉗工技能訓練課教學框架做詳細梳理。
1.準備階段
在銼削加工模塊學習之前,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圖紙識別、量具使用、畫線等操作技巧,因此本次技能訓練課引入帶有一定綜合性的項目,以長方體工件銼削加工為主題,傳授有關理論知識及操作技巧。
課前,教師通過班級QQ群下發(fā)本次教學活動的主題,并布置預習作業(yè),在信息化學習平臺上傳理論知識精講視頻。學生觀看微課視頻,結合教材完成預習任務,對項目涉及的基本知識進行初步了解。
課上,利用多媒體工具播放某大型動漫模型的有關介紹,控制視頻時長在1分鐘左右,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模型外觀及結構特點,結合自身所學專業(yè),思考模型制造過程中可能使用了哪些生產(chǎn)工藝。動漫模型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一開始即幫助教師牢牢把握住學生注意力。然后再展示該動漫模型的結構解剖圖,引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題。
2.示范階段
在學生對銼削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由教師進行銼削操作演示。教師提前從網(wǎng)絡上下載或自行錄制銼削操作演示視頻,并將銼削工藝流程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xiàn),一邊操作一邊進行要點講解,配合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完整的銼削工藝流程。學生通過觀看演示視頻,可以詳細了解銼削工藝特點、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內(nèi)容。
3.模仿階段
演示完成后,圍繞本節(jié)課的項目開展小組自主探究活動。為確保探究過程的順利性,節(jié)約課堂教學時間,教師給出具體的任務清單,列明小組分工、工件加工環(huán)節(jié)和流程、任務要求等,小組自行分配操作任務,確保每名成員均能參與其中。小組探究過程中,教師觀察各組進展,及時對學生操作中的問題予以糾正,并進行記錄。要求各小組記錄本組的實踐方案,指出優(yōu)勢和不足,并在班級內(nèi)進行成果展示和總結。最終由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對操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講解,以排除學生知識盲點,確保其掌握規(guī)范的銼削技術流程。
4.反饋階段
針對銼削工藝,設計兩項課后自主實踐任務。第一,理論知識總結和鞏固。教師采取思維導圖的方式,給出本節(jié)課理論知識的框架,由學生進行填充和完善,使學生充分了解銼削工藝的原理,以理論指導實踐,避免在操作過程中出錯。第二,自主操作能力提升。圍繞課上展示的動漫模型案例,從中提取另一工件作為學生自主實踐作業(yè),要求學生仿照課上小組探究的流程,自主完成整個工件的加工過程。
(二)教學優(yōu)化措施
1.科學分組
小組合作是四階段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學生間的合作、交流、互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其技術創(chuàng)新意識。在分組過程中,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認知能力、實踐能力、性格特點等,確保各組學習能力大致相同。鉗工技能訓練過程涉及大量技術操作內(nèi)容,為確保每名學生均有足夠的自主操作機會,建議將小組人數(shù)控制在3~4人。
2.理實結合
理論知識是學生開展鉗工實踐操作的基礎,針對以往鉗工技能訓練課重實踐、輕理論的問題,建議教師合理調(diào)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占比,將理論講解整合到實踐教學當中,通過理論實踐相結合,使學生深入掌握鉗工的技術原理,以理論知識規(guī)范學生操作行為,并在操作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的可靠性。
3.等級證書
鉗工技能訓練的內(nèi)容多而雜,包括劃線、鉆孔、銼削、鋸削、攻絲等,學生想要充分掌握有關技術技巧,必須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對于自我約束能力不強、活潑好動的中職學生來說無疑是困難的。除通過情境構建、案例分析等柔性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還可借助技術等級證書考試,對學生進行引導。在明確目標的指導下,學生的學習行為更具針對性和目的性,其學習自信和主動性也將顯著提升。
4.創(chuàng)新能力
職業(yè)教育中的鉗工教學更加看重學生實操能力的提升,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也多為技術的輸出者而非研究者,這一特點使得學生普遍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然而在當前的人才需求形勢下,創(chuàng)新能力已成為職業(yè)能力的基本構成要素,因此在鉗工技能訓練中,建議教師引入更多的綜合案例,為學生制造更多問題情境,在訓練其操作能力的同時,思考、解決案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習慣,能夠基于自身的理論知識及技術掌握情況,提出工件制造的優(yōu)化建議。
三、小結
四階段教學法有利于實現(xiàn)鉗工技能訓練的理實結合,為學生創(chuàng)造足夠的案例探究、動手實操機會。具體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適當提高理論教學占比,并關注學生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以輸出更多綜合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呂建平.中等專業(yè)學校鉗工技能訓練問題與策略[J].冶金管理,2020(13).
[2]馬平川.職校“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課程教學探索[J].科技風,2020(16).
[3]趙瑋宇.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課程教學體會[J].職業(yè),2019(24).
(作者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