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靜 張玉冰
摘要:建設“海洋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山東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部署,堅持不懈穩數量、提質量、轉方式、保生態。在漁業智慧養殖、生態持續發展、科技創新引領、海洋經濟合作等領域做出了不錯成績;但要實現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跨越,仍有許多“硬骨頭”要啃,需在培育全民海洋意識、壯大新興產業、厚植創新沃土、優化生態環境、打造特色品牌等五方面持續發力。
關鍵詞:海洋經濟 高質量發展 品牌戰略 科技創新
一、引言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陸域資源對社會發展的支持力越來越弱,探索海洋、走向蔚藍成為打破全球發展壁壘,激發經濟活力,解決人類發展供求矛盾的新路徑。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英、日等眾多沿海發達國家就開始實施優先發展海洋的國策,競相制定海洋開發規劃和戰略計劃。受鴉片戰爭及閉關鎖國的影響,我國對海洋的認知最早主要集中于海洋天然的戰略屏障功能。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多次強調發展經濟要陸海兼備,著力推進海洋事業的創辦和發展。隨后,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又分別在海洋權利和海洋權益、海洋資源開發、海軍建設等方面穩步推進我國海洋事業發展。
隨著“海洋強國”戰略深入實施,我國步入海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山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強調山東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海洋港口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構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下功夫;同時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山東力量。
二、山東省海洋經濟發展成效
(一)水產品養殖業蓬勃發展,智慧養殖取得新突破
山東地處中國東部,三面環海,漁業資源豐富指數在全國位列第一,雨熱同季的暖溫帶季風氣候為海洋生物的繁育提供了優良的水文基礎。據《2019年山東統計年鑒》顯示,2018年山東省水產品產量為8614032噸,養殖面積為782255公頃,漁業總產值為1425.9億元,占全國的11.75%。此外,區域性水產品養殖取得突破,威海市擁有全國最大的海帶養殖基地,海參、鮑魚等海珍品養殖量在全國領跑;濱州市擁有全省最大的對蝦苗種繁育和養殖生產基地,豐年蟲卵年產值達12億元,占據全國70%的市場份額;青島市打造的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預計年均營業收入可達2.2億元,為拓展漁業發展新空間提供產業新路徑。
(二)海洋生態保護有序推進,“生態+經濟”模式成效顯著
除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將海洋生態保護制度化、規范化外,山東省投入資本、技術加強海洋綜合治理,海洋生態修復取得階段性成效。穩步推進“藍色海灣”“退養還濕”等重大項目,累計投入各類資金超50億元,整治修復海岸線200多公里,拆除清理垃圾廢棄物100余萬立方米,修復海域2000多公頃,逐步建立起海洋生態修復長效機制;沿海地市創建了選址科學合理、自然條件適宜、功能定位明確、管理規范有序的海洋牧場試驗基地,形成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長效發展機制。截至2019年,山東省共有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總數為44處,占全國的40%,海洋牧場可視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在保護海洋種質保、維系海洋生態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海洋牧場增養殖業、海洋休閑漁業蓬勃發展,又正向激發了沿海地市的經濟活力,成為海洋持續發展的有力抓手。
(三)海洋智庫實力雄厚,科技創新轉化力不斷增強
山東省高度重視海洋科技革命時代機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凝聚各方合力,搶占發展先機。
一是海洋科技人才濟濟、實力雄厚。擁有全國近一半的高層次海洋科研人員,建成42家國家及省級以上涉海科研機構,海洋智庫支撐力強,科技發展勁頭足;建立“山東省智慧海洋培訓云平臺”,在海洋講堂、專家講壇、走向深藍和海洋意識教育等方面為海洋領域從業人員提供新知識,拓寬新思路、新視野。
二是積極優化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環境。山東現擁有12家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23家海洋領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了全國唯一的海洋特色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集聚區;搭建全新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架構,形成了“六位一體”創新發展的“青島模式”“四個聚焦”經略海洋的“煙臺模式”,極大地促進了科技成果有效轉化。
三是海洋科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性細分集群發展。在海洋裝備制造方面,山東省遠海鉆井平臺、遠洋漁船及豪華客滾船等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半潛式、自升式多型海洋鉆井平臺市場份額占國內80%以上;在海洋生物醫藥方面,出臺了《山東省創新藥物與高端醫療器械引領行動計劃(2020—2022年)》,成立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山東省海洋藥物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醫藥研發平臺,在海洋工程藥物研發、新藥篩選與評價等方面初步構筑起國際一流水準的海洋藥物技術創新和工程化研發體系。中國海洋大學管華詩院士團隊自主研發的新藥甘露特納膠囊(GV-971),成為全球第14個海洋藥物,為數千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去福音;在海洋化工領域,山東魯北鹽化有限公司、山東大地鹽化集團有限公司等氯堿、原鹽、溴素的產能和質量位居全國前列,搭建了配套完善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走出了一條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四)國際框架逐步完善,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深入
一是參與全球海洋綜合治理項目,貢獻山東智慧、山東方案。山東省先后兩次舉辦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會議,共同推進海洋領域交流合作;胡敦欣院士、吳立新院士發起“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計劃,得到了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10國科學家的積極響應和國際學術組織“氣候變化與可預報性”的大力支持,為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
二是持續發力,搭建國內外智慧海洋交流平臺。成功舉辦海洋動力裝備博覽會、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和東亞海洋博覽會等重大活動,以展會友建立起全球藍色伙伴關系網,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此外,山東省積極搭建交通物流鏈,為對外合作提供保障。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齊魯號”歐亞班列先后推出“齊魯號日韓陸海快線”“齊魯號魯歐快線”“齊魯號上合快線”等運輸服務產品,服務山東省外貿進出口企業,為山東臨工、海爾、中國重汽等省內龍頭企業提供定制化專列服務,全力支持復產復工。截至8月份,“齊魯號”歐亞班列進出口貨值約30.7億元,為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