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少亮
【摘要】“片段作文訓練”是從局部著眼,從小處著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書寫學習和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和所思,從句、節逐步過渡到段、篇,循序漸進,集腋成裘,積水成淵,將作文化整為零,進行局部作文訓練。“片段作文訓練”是夯實學生寫作基本功,進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將結合筆者日常的教學實際與學生習作,談談教師如何指導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片段作文的訓練。
【關鍵詞】片段作文;訓練;觀察;積累;分享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對小學高年級的習作要求明確提出了以下階段性目標:“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光依靠日常單元作文的訓練,遠遠不能助大部分學生達成階段目標。
高年級學生寫作文,不僅存在“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的問題,還存在表述不清楚、“寫不通順”“寫得不具體”等問題。教師若不去摸索適合高年級作文訓練的途徑與規律,便難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反使學生視作文為負擔、包袱,一看“作文”便先心生膽怯,畏懼寫作文。
所謂“片段作文”,是指用一段、一節的小篇幅,表現生活中遇到或感受到的一個層面,說明事物的一個方面,對某事某現象談一點看法或根據要求寫一段話。“片段作文訓練”是夯實學生寫作基本功,切實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首先,由于學生從中年級過渡至高年級,怎么寫作文,對他們而言,仍是一種“很難”的事。寫片段與整篇作文相對地說,較容易一些,而且所要寫的都是寫人、寫事、寫景,學生易觀察、易說寫,符合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他們學習語文、認識事物的規律,克服學生寫作文難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其次,高年級學生要逐步擯棄“寫流水賬”的壞習慣,進一步培養細致觀察和細節描寫的能力。因為寫片段在觀察上的視野要求相對來說范圍小一些,單純一些,所要表達的內容相對也少些,學生能觀察得細致一些,描寫得具體一些。這就為學生寫整篇文章打好了細致觀察和細節描寫的基礎。再者,片段描寫寫作容量小,日常作業中便于布置,也有利于養成學生多動筆、愛動筆的良好習慣。最后,片段作文訓練利于教師逐步引導學生進行“遣詞造句成段”訓練,從而打實學生的文學功底、為整篇寫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日常課后作業中,結合教材與單元習作要求,切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注意布置相關片段寫作的作業,明其名曰“言語想象訓練”,僅僅開展半學期,大部分學生的細致觀察、遣詞造句和細節描寫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進步。筆者結合日常的教學實際與學生習作,淺談如何指導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片段作文的訓練。在指導高年級學生進行片段作文時,不妨進行以下嘗試:
一、日常語言材料的積累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文豪蘇軾也主張“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沒有語言材料的積累,學生“肚子里沒貨”,再多的奇思妙想,再豐富的腦洞大開,也難以躍于紙上。
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教師要注意給予學生充足的課外閱讀時間,做好對學生、家長的名著、佳作推薦,指導他們學會正確的閱讀方法,更要鼓勵學生富有個性去學習和發現,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燃起心靈上的興趣之火。
同時,更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做好語言的積累,運用好“批注式閱讀”。毛澤東讀書就主張“不動墨不讀書”,運用好“批注式閱讀”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有深度的閱讀中,對文章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精彩片段、重點語句等語料進行自我的感知,并注意摘抄在讀書筆記本上,多看多讀,內化為自己的寫作儲備。只有做好知識的內化工作,學生的“學以致用”方有實踐的可能性。
二、訓練選材的多樣性
教師在片段作文的訓練選材上,應注意多樣性,不僅要結合教材、課后小練筆和單元習作要求,應留心學生日常細節描寫中的弱項及漏洞,更應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讓他們有觀察、想象及寫作的強烈欲望,從而愛上“我筆寫我心”。
如,在指導學生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筆者讓學生通過字詞句的精細研讀,感受主人公阿曼達寫好人生的第一首詩時的復雜心情。臨近課末,筆者讓學生再次動用生活的經驗,體驗阿曼達當時類似的復雜心情,向學生問道:“當你考出自己很滿意的成績時,你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心里想的又是什么?動筆寫一寫。”
有學生興致勃勃地寫到自己的興奮不已:“我巴不得坐上火箭回家里去,或者長出一雙大翅膀從學校‘嗖地一聲飛到家里去。”讓筆者驚喜的是,有學生仿寫《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中描寫作者高興心情的句子:“當我看到寫著紅紅的100分的卷子時,我忍不住大聲地叫起來,腳下仿佛踩著一朵幸福的云。”也有學生描寫自己怕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時的糾結心態:“我不知道該怎樣做,好像有一條繩在我的心上,打了一個結。”
學生描寫人物“高興”的狀態時,大多能描寫得較為形象生動,情趣盎然。可一接觸到人物“憤怒”的狀態時,他們往往只能蜻蜓點水,寫道:“爸爸生氣了”“媽媽發怒了”,難以展示人物變化多端的神態。這便是學生描寫人物情感變化上的一個弱項,筆者便創設情境,進行類比寫作,讓學生也寫一寫“爸爸的憤怒”,并提示他們,要緊抓住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細節處往往見真情。
有學生真實地再現他記憶中的畫面:“只見爸爸一進門,就開始鐵青的臉色,一觸即發的怒氣,一覽無遺。他的肩膀不斷劇烈地抖動,聲音漸漸變調。”也有學生通過間接描寫,表現爸爸的憤怒:“我害怕得縮成一團,像一只受驚的小烏龜。”“我最后一句話幾乎顫抖地不敢說出來,說一個字,我的眼角不時劃過淚珠。一只蒲扇般的大手向我襲來。”
訓練選材不應只局限于教材,更應從豐富的生活體驗中摘取。有時,筆者也會請學生提議,今天的“言語想象訓練”該寫什么,不少學生自告奮勇、七嘴八舌地說道:“今天好熱,都快38度了,就寫寫‘熱吧!”學生的寫作熱情被調動了,自然而然,他們會更有興趣地動筆去寫話。
三、細致觀察與情感體驗
魯迅說過:“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只有留心觀察,才能發現事物特點,進行寫作的時候才會構思靈敏,得心應手。細致的觀察,有助于學生在腦海中積累寫作材料,將細節描寫深化到文章中去。
如,一次描寫“天氣炎熱”的言語想象訓練中,筆者引導學生思考,要寫天氣炎熱,除了對于環境進行描寫,還需注意細致觀察身處于炎熱天氣下的人會有怎樣的不同反應?環境描寫為“點”,人物描寫為“線”,主觀體驗為“面”,點線面結合,讓學生充分挖掘描寫的方方面面。
有學生通過環境描寫表現天氣的火熱:“我抬起頭來,看到了透藍的天空萬里無云,那個像火球似的太陽高高地懸掛在蔚藍的高空中,耀眼的陽光直射下來,云彩好像被太陽燒化了一樣,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有學生抓住人物的感官體驗來體現天氣的酷熱:“這顆燈泡像火一樣烘烤著我的臉,我頭頂著一顆顆豆大似的汗滴兒。”
真實的情感體驗,往往是學生個性化寫作的秘方。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卡夫卡曾說:“什么叫寫作?寫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開,直到不能再敞開為止。寫作也就是絕對的坦白,沒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貫注在里面。”作文應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實的流露,如果作文訓練無視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情感體驗,不但培養不了學生的寫作習慣,鍛煉不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反而可能會讓學生對寫作產生恐懼心理。我們常常讀到許多堪稱為“范文”的學生習作,不經細讀,通篇多為矯揉造作之詞,情感抒發多為無病呻吟,缺乏學生鮮活的情感生活體驗。
學生做錯作業被教師斥責是常有的事情,但不少學生為表現教師的慈愛,多寫成自己做錯作業了、教師溫和教育而了事。筆者勉勵學生,不妨寫出你當時的真情實感,哪怕是看似不光彩的,發自內心的話才不至于成為呂叔湘先生筆下的“廢話”。于是,有學生寫出當時做錯作業挨訓的真實感受:“噢!我居然做錯作業了。看到老師一雙惱怒的眼睛瞪著我不放。我看到老師向我這走來,眼里像是有一簇火焰在燃燒。老師火冒三丈,走到了我的跟前,便拿起了我寫錯的作業本,重重地往地上一扔,我的本子已經成了破爛不堪的本子……我害怕得用力按住自己的手,雙腳連動都不敢動,過了許久,我的腳都麻了。”一改過去我們常見的、和藹可親的敦厚教師形象,學生嘗試寫出了不一樣的味道,展示不再單調乏味的教師形象。片段寫作就應力求學生敢于說真話、寫實話、抒己想,敞開內心,個性寫作。
四、搭建交流分享的平臺
在片段作文的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一些自我評價。引導學生學會欣賞自己,充滿興趣反復閱讀自己的習作,一詞一句去尋找自己習作中的閃光點,讓學生體驗片段作文的樂趣,從而達到愛上習作,能夠習作的效果。
教師在習作教學中,應為學生搭建交流分享的平臺,在“改”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暢談同學或自己作文中優點和不足,并提醒學生觀點要恰當明晰,論述要充分有力,共同分享成果,促進作文水平整體提升。出示學生的佳作或者略有瑕疵的作文,學生根據文章進行自主評點。“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分享的過程中,讓學生體味他人的果實的甜美,更思考這果實的甜美滋味來源于哪里,怎樣才能栽培出這樣“甜美的果實”?
有效的互評、師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汲取他人習作之精華,去他人習作之糟粕,真正切實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付紅艷.立足課文,開展片段作文訓練[J].新課程學習,2013(9).
[2]薛明.中年級片段作文的方法論思考[J].小學語文教學,1996(11).
[3]徐燕萍.百川向東終入海淺談作文教學新思路[OL].http://www.zglwqk.com/Doc/News_4071.html.
[4]陳婷.片段作文寫作訓練指導策略研究[J].新作文,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