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學誠
摘要:初三班主任不僅是學生在初中階段重要的引路人之一,也是初中教學改革行動中的主力軍,更是新課改精神的實踐者。那么,在新課改實施時對于初三班主任的工作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比以往有了更高的準則,這就促使初三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成為了大家關注的話題。
關鍵詞:初三班主任;教學理念;工作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237-01
前言
在當今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教學也在不斷發展,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相應的也要發展,在傳統教學中我們已經發現了其中出現的弊端,相關的教育部門也已經開始對傳統教學觀念進行改革,新型的教學理念也在不斷推進中。初三年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時刻,班主任的工作就顯得特別重要,因此,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教育時,要不斷的進行優化和創新,提高自身工作的有效性,提升自身管理效率。
1.班主任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境
1.1?制度方面。
我們都知道班主任比科任老師承擔著更大的責任,然而在部分學校,班主任的職責并不明確。大多數的班主任都是盡職盡責,如“萬金油”一樣,辛苦教學,承擔教學任務的壓力,同時又負擔著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的重任,大多都感覺力不從心。除此之外,在職業生涯中班主任工作并沒有相關的制度保障,因此也無法進一步實現其職業化以及專業化的道路,這就導致不少教師不愿意承擔作為班主任的這份工作,或者是為了某些原因勉強接受,大多是不得已而為之。
1.2?能力方面。
班主任往往都是從科任老師中選拔出來,并未經過專業系統的學習,因此其專業知識、能力以及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作為教師他們可以勝任教學工作,但是作為班主任卻缺乏管理學生的經驗,能力尚且不足。
2.提高初三班主任工作有效性的方法
2.1?改變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對于初三班主任來說,長期以來工作效率無法提升的基礎原因之一就是自身具備的教育管理理念相對落后,與新時代出現脫節現象。因此,初三班主任想要提升工作效率,加強工作的有效性,首當其沖就是要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班主任應該不斷學習,及時更新管理理念,制定合理科學的教育管理規劃,給學生營造出輕松和諧的班級氛圍,讓學生能夠在友愛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多與學生交流,促進同學之間的友好關系,拉近班主任和學生彼此的距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主動學習,積極樂觀健康的成長。
2.2?運用心理技巧管理學生。
(1)對學生報有期待,多鼓勵。
對于初三畢業班同學而言,身心健康與班主任的態度有著密切關系,班主任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多多鼓勵學生,對學生抱有期待和肯定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得學生更高充分認識和發揮自身優點,并且朝著好的方向去發展。在班主任面對全班學生時,更加要堅定自己的信念,相信學生不管學習成績好壞,都能夠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以成績好壞來評定學生。另外,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做到能夠抱著欣賞的態度,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對學生給予關心、尊重,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制定適合他們的學習目標,在學生進步時要及時的贊揚和鼓勵學生,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在班主任的鼓勵中爭取下一次的進步。當學生不斷的努力進步時,其積極性完全被激發出來,班主任就可以制定新的計劃,來引導學生更進一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夠讓學生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
(2)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
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畢業生,面對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多重壓力,加上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極易出現自卑、抑郁和暴躁的負面情緒,如果這時學生的心理不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和疏通,極有可能釀成可怕的后果。因此,班主任在教學之余,一定要善于觀察,一旦發現學生有這方面的苗頭,要積極對其要進行一些必要的心理輔導,這都是正常的工作內容,但是有些班主任往往會忽略這個問題。從客觀上講,這也是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因此,班主任要完善教育管理方式,學習與心理相關的知識,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全面的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狀態,并在學生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進行管理。除了學習心理知識,了解學生之外,班主任還可以組織一些舒緩學生壓力的活動,例如春游、玩游戲等。
3.結語
對于初三畢業班同學來說,班主任不僅是教育者,更是家人和朋友。雖然目前班主任管理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我相信班主任還是在不斷地努力改善自身,而且很多學生對班主任非常信賴,愿意與班主任談心,基于此班主任的責任就越大。因此,班主任工作效率的提升是勢在必行,這樣一來才能夠幫助到更多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長泉.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主要對策[J].考試周刊,2017(64):13-13.
[2]?黃景生.淺談如何提高中學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J].新課程(下),2017(7).266.
[3]?黃云全.淺談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J].中學教學參考,2016(18):1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