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貴平
摘要:良好的從業理由和寬厚的專業素養是我們每一位老師應必備的最基本條件,新時代的教育對我們老師的要求越來越嚴,我們的工作也很辛苦,但我們也從中感受到了職業的美好與辛苦的充實。從教多年,在教育這條路上我也有很多的感言與感觸,尤其是在新課改,核心素養下我們應該這樣做老師。
關鍵詞:核心素養;溫度;靜待花開;老師
中圖分類號:G62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241-01
1.一個人走得更快,而一群人走得更遠
環境造就人,周圍的人影響人。在一個人成長的道路上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是至關重要的:和富人在一起,你就會有掙錢的欲望;和窮人在一起,你就會有安定的滿足;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就會有奮進的動力;和消極的人在一起,你就會有頹廢沒落的惰性;和博學陽光的人在一起,你就會有仰望星空的信念,也會有腳踏實地的勇氣與力量。周圍人的專業素養與人格魅力感染著我們,長期以往,我們教育工作者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與束縛,我們習慣于“端坐,靜聽,深思”的學習理念,我們喜歡或習慣于把自己裝在框架里去單打獨斗,不受外界的影響。殊不知,一個人的理念,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注重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當一個人獨自行走在荒漠或深山老林時,我們的內心會孤獨,恐懼,無助,這種情緒會束縛我們的腳步,使得我們不敢走的更遠,因為前面是鮮花還是荊棘無人知曉。而作為老師,我們的教學教研工作何嘗不是如此呢?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1?教研活動不是一種形式,我們要把每次的教研活動落到實處,以研促教,教學相長,先選出一個教研的目標,然后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再研磨或篩選,最后達成一致,形成共鳴。
1.2?向優秀的老師學習,做精彩的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忙碌地工作,辛苦的教學,自認為過著唯美的生活,可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在為人處世,工作方法上的不足被別人看的一清二楚,淋漓盡致。因此,我們要向旁邊的同事學習,靠別人的力量來塑造完美的自己。
1.3?多與家長聯系,架起家校聯系的橋梁。學生的學習任務多半都是在學校內完成,我們老師是學生的輔導員,可我們不能忽視另一種力量,那就是家長。我們可以從家長的身上了解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背景,這有助于我們輕松的教學。
2.教育是農業,是靜待花開的過程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上天自有安排。沒有春天的耕耘,哪有金秋的收獲;沒有大雪的重壓,哪有青松的挺拔。人的成長過程都有一個自然規律,你的付出與收獲是成正比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我們的孩子也一樣,我們應該注重他們的個性差異,有的學生發育的比較晚,但我們不能說他沒有發育,只是花期不同而已,只要是花它終會開放,我們應這樣靜待花開:
(1)進行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各盡所能。
(2)帶著對孩子的欣賞,引導他走向適合自己的目標前行。
(3)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不對學生進行語言攻擊。
(4)決勝于千里之外,運籌于帷幄之中,攻心比攻戰重要。
(5)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給學生帶來疲倦。沒有歡心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沉重的負擔。
3.帶著自己的陽光出行,溫暖身邊的人
沒有目標,沒有溫度,沒有情感的生活,往往就會把生活活成一種狀態,年年如此,往復不止。
早晨,推開一扇窗戶,陽光跳進了小屋。霎時,房間里的黑暗被嚇得無影無蹤,……,真好!美好的一天又開始了,帶著自己的陽光,背著美麗的心情,我們上路了……
(1)寬厚豁達的心境,是我們的起點。
(2)善良感恩的內心,是我們的影子。
(3)自信堅強的心態,是我們的動力。
(4)陽光智慧的理想,是我們超脫的心懷。
天暖了,是因為春天來了
草綠了,是因為心暖了
花開了,是因為情到了
無論你走到哪里,無論天氣多么壞,記得帶上自己的陽光,帶上自己的陽光,是一種豁達,澄澈透明,潔凈無暇敞亮的心態。
有這么一個孩子,每次我上課他都會遲到,然后站在教室門口怯怯的喊一聲“報告!”,我轉向他微笑著說“請進”。這樣的時間長了,我感覺他在故意,又感覺他有心事……我很茫然。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在操場散步,遠遠地看見了他,原來是他們的體育課。他也看見了我,我招手讓他過來,太陽底下他的步子是如此的輕松,仿佛要飛起來。我依舊微笑著問他,遲到很好嗎?他羞澀地說:我喜歡你請我進來的感覺,因為你很溫暖,我已經一年沒見到過我媽媽了。我悶了,想不到一個很平常的請進,一個淡淡的微笑,會給一個孩子的內心帶來這么大的安慰。從此,我愛笑了,我也感覺心里暖暖的。
核心素養的提出,對于我們教師是個巨大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葉圣陶曾經講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業有它自身的特點,有屬于它自身的內在力量——對于這種內在力量,外部環境不能徹底改變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滿足它。盡管效率是美好的,但它并不能決定一切,一味地追求教學的顯性效果并不可取。課堂教學需要——場新的轉型,以超越效率的局限,還原學習境脈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站在長遠、終身且面向未來的立場去培養學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贏在“起點”卻輸在“終點”的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