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評價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教學評價便于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激勵學生樂學、會學數學,驅動學生實現數學學習發展。但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施,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削弱了教學評價應有價值。筆者為了借助教學評價驅動學生學好數學,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嘗試優化課堂和課外評價方式。文章介紹優化教學評價內容和方式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評價;課堂評價;課外評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實現協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應當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統一的,同時,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所踐行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在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基礎上,啟發學生,驅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實現個性發展。如此教學的實現,離不開教學評價。課程標準中對教學評價做出明確的界定,指出,教學評價是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驅動學生進一步發展,提升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方式。所以,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想驅動學生學好數學,教師需要將教學評價作為主要工具。從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實施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仍傾向于使用終結性評價。如此評價,非但無法全面地掌握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還以成績取代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導致學生數學情感發展效果不佳,嚴重地影響數學學習效果。解決此問題,優化課堂評價方式和課外評價方式是勢在必行的。
一、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方式
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場所,也是對學生實施教學評價的主要場所。在課堂上,如果教師可以多方面地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是可以有效地把握學生數學學習實際情況,及時地發現學生存在的數學學習問題,就此給予指導和點撥,從而使學生在教學評價的激勵下,揚長補短,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掌握數學學習方法,打好學好數學的基礎。激勵是實施教學評價的目的之一,也是實施教學評價的主要方式。當前大部分小學生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上,機械地灌輸知識,忽視教學評價。就算部分教師應用了教學評價,評價內容也是以批評為主,嚴重地打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針對該情況,教師需要優化課堂教學評價方式。
(一)應用激勵性評價語言
教學語言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工具。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其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目標的提出,要求教師在實施數學教學的時候,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使學生產生數學學習興趣,建立數學學習自信心。此教學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師的激勵。小學生,自我意識在不斷發展,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鼓勵。教師的課堂激勵,不僅可以使他們建立數學學習滿足感,還可以形成數學學習自信心,為自主地體驗數學學習活動建構良好的情感基礎。所以,在組織數學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妨應用激勵性的教學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
比如,筆者在實施“圓”教學的時候,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探究、總結圓的內涵。在此過程中,有一名原本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困生,不僅主動地參與到操作活動,還自主地分析數學現象,總結數學規律。盡管他總結的數學規律是錯誤的,但是,他主動學習數學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對此,筆者在課堂上,直接對這名學困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行為進行了鼓勵,引導其他學生向這名學生學習。一句簡單的鼓勵話語,卻對這名學困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不僅可以主動地參與之后的數學學習活動,還初步地積累了操作探究數學的經驗,便于提升數學學習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可以使學生塑造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有利于學好數學。
(二)應用小組合作學習評價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呼吁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數學。在課改要求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應用合作教學法,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數學。但是,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卻忽視教學評價,或者單純地圍繞學生合作學習結果實施教學評價,如此無形中削弱了學生個人表現,影響了學生個性發展。合作教學的目的之一是驅動學生個性發展。基于此,教師要想有效地應用教學評價,需要以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表現為立足點,指導學生互相評價,并建立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積分表,從而使學生借助多元評價,正確地認知自我,尤其通過積分情況,把握自身的發展情況,為確定數學學習方向,學好數學打下堅實基礎。
以“正方體”為例,初步認識正方體是學習立體圖形的承上啟下的內容。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學生早已接觸了物體的形狀,建立了對立體圖形的初步認知。立足已有的知識儲備,在學習這節課的時候,學生需要正確地認知正方體及其特點,潛移默化地發展空間意識。為了實現此教學目的,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動手制作正方體物品,通過切身的體驗,感知正方體這一幾何體的特性。具體地,在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的時候,筆者設計了具體的任務單,如選擇合適的方式,利用給出的正方體木塊、不完整的正方體框架、數學小棒等,拼接出不同的正方體,利用直尺等工具對這些正方體進行測量,記錄數據,分析、總結正方體有這些特征。圍繞著這些任務,學生要邊操作邊記錄。在學生完成任務單之后,筆者將他們記錄的內容作為評價依據,鼓勵學生聯系小組操作實際情況,對各自的操作行為以及操作結果進行評價,按照具體的評價標準給予不同的分數。比如,針對拼接正方體,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如此標準:A. 正確規范地操作數學學具,拼接出正方體,并在操作之后,將學具整理好;B. 可以較為規范地使用學具,在其他小組成員的指導下,拼接出正方體;C. 沒有在規定的時間里拼接出正方體。在學生完成合作評價之后,筆者聯系對學生的觀察情況和小組合作學習積分表,繼續評價,從而實現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的結合,使學生通過多元評價,了解自己的數學學習情況,為查漏補缺,提高數學學習效果奠定基礎。
二、 小學數學課外評價方式
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的實施應當密切課堂和課外,將學生的發展貫穿到數學教學始終,借助多樣的數學教學活動驅動學生發展。課外活動是數學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對學生實施教學評價的主要場所。課外的教學評價也是多種多樣的,如:
(一)書面作業評價
作業是數學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學生鞏固課堂所學,提高數學學習效果的主要活動在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之后,大部分教師會聯系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點,為學生設計一系列的數學作業,引導學生完成。但是,在學生完成作業之后,教師往往忽視作業評價。或者部分教師,機械地檢查學生作業對錯,在正確的答案下打上對號,在錯誤的答案下打上錯號。如此機械的評價,不僅無法使學生切實地發展自己的數學學習不足,久而久之,還會使學生輕視數學作業,機械地應對數學作業,影響數學學習效果。課程標準中針對該情況,明確地要求教師優化作業評價方式。
以“統計”為例,這節課教學的實施旨在使學生產生統計興趣,能通過切身的體驗,學會不同的統計方法,尤其學會正確地制作條形統計圖。立足此內容,在組織課堂教學之后,筆者為學生設計了操作性的家庭作業,引導他們以“家庭年度用電情況”為主題,回歸生活,搜集家庭用電情況,做好數據記錄,并選擇適宜的統計圖展現數據,分析數據特點,總結家庭用電情況。在學生完成作業之后,筆者在第二天收上學生作業,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筆者沒有機械地關注學生的完成結果,而是從他們搜集數據、制作統計圖的過程中,發現學習不足,并在作業中做出批注。比如,一名學生在制作條形統計圖的時候,以10度電為一個單位,導致條形統計圖制作效果不佳。對此,筆者批注:試著以2或5這樣的單位制作統計圖,看看效果如何。如此評價,沒有直接點出學生的錯誤,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同時也為學生自主地探究新方法,改正錯誤指出了方向,便于學生獲得數學學習樂趣,揚長補短,切實地提升數學學習效果。
(二)成長記錄袋評價
課程標準中在教學評價此模塊,為數學教學提供了多樣的教學評價方式,如書面測試、活動報告、課后訪談等。其中,成長記錄袋將這些教學評價方式綜合到一起,實現了教學評價方式的優化。而且,借助成長記錄袋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既可以克服傳統教學評價以結果為主的不足,還可以克服傳統教學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的不足。該評價方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的學習參與。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筆者應用成長記錄袋,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平時練習情況、日常考查、社會實踐與動手操作、數學活動等進行記錄和點評。
以社會實踐與動手操作為主,這是課程標準中倡導使用的教學方式。筆者在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之后,立足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會為學生設計多樣的生活實踐活動,驅動他們學用結合。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后,筆者鼓勵他們將自己的作品展現出來,先自我評價自己的完成情況,并將學生的自我評價納入成長記錄袋中。如此評價,不僅可以使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體,獲取數學學習滿足感,還可以使他們通過展現自我,評價自我,正確地認知自我,為進一步地揚長補短,實現個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總而言之,教學評價是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針對當前教學評價不足,優化課堂評價和課外評價,使學生在多樣評價的驅動下,產生數學學習興趣,自主地探究數學,為學好數學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黃衛強.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1):244.
[2]徐為倩.小學低年段數學教學評價改革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3]林琦桐.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實踐與思考[J].農家參謀,2017(17):43.
[4]張辛芳,高志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如何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J].數碼設計,2017,6(10):198-199.
作者簡介:
李鶯聯,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從化區鰲頭鎮第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