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虹
【摘要】???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將小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小學生由于年齡尚小,對于同一事物難以保持長時間的興趣,在小學音樂課程教學中,處于音樂素養的培養階段,音樂課堂上單一化的音樂欣賞教學會讓小學生感到乏味,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基于這一實際情況,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本文首先從傳統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不足出發,對如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的策略進行了探討,希望為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發揮一定參考作用。
【關鍵詞】多元化? 小學音樂? 欣賞教學? 現狀? 策略
音樂是美的化身,通過一個個的音符將作者與歌者心中的美好展示在聽眾面前,音樂欣賞教學是對學生對美的欣賞力與想象力的培養,是提高小學生自身素養的一部分,在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美是人類在發展與生存中的追求,音樂的美更是融入了社會的意識形態與生活經驗,小學生對音樂的欣賞過程就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萌芽與樹立過程。因此,在小學階段,音樂老師必須要重視音樂欣賞教學,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則可以讓小學生沉浸在課堂中,欣賞音樂之美,提升自身素養。
一、傳統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傳統的小學課程體系中,音樂欣賞課程開展的重要意義往往被忽視,學生長期處于一種被動的教學方式中,教師通常會根據講解背景、出示主題、欣賞內容等教學程序開展欣賞教學,教師成為了課堂的主體,而學生的學習地位沒有得到激發,學生的感官體驗無法得到調動,課堂氛圍死氣沉沉。除此之外,在傳統的音樂欣賞課程中,忽視了對學生情感、興趣、審美等審美體驗的培養,使得音樂藝術的審美與人文性喪失,不利于學生情感的激發,也不利于能力發展的開放。基于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音樂欣賞課程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探究更加民主、開放、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基于人文原則,關注學生情感以及能力的發展,基于小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身心發展特點,基本素質,對課標以及教材進行認真研究,構建起新的教學觀與教學模式,推動學生更快更好發展。
二、運用多元化策略進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探討
1.創設意境,激發學生傾聽興趣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聽”是關鍵,小學生只有用心傾聽,才能體會到音樂之美。然而小學生本身的音樂欣賞水平不高,生活經驗不豐富。如果在欣賞樂曲前,利用多媒體創設適合欣賞目的的意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則可激發起學生聽的欲望和學習興趣。例如在欣賞《國歌》時,我不采用直接引入法,而是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種特定的情境。通過多媒體播放我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手捧獎杯,仰望在國歌聲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的激動人心的畫面。通過這些形象,畫面,聲音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不得不被動人心魄扣人心弦的樂曲所感染,使他們親身體驗到國歌韻律的神圣和莊嚴,從而激發起他們愛國熱情。在欣賞《草原放牧》時,讓學生隨著音樂一起看由多媒體軟件制作出的蒙古族孩子,龍梅和玉榮小姐妹為了保護集體的羊群與暴風雪搏斗的畫面。并配上風雪交加肆虐的聲音,讓學生聽得認真,看得仔細,均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由此也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2.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促進音樂情感激發
音樂屬于一種交流的藝術,在傾聽與交流過程中可以更好的欣賞音樂。小學生作為心理發展沒有成熟的群體,對音樂中美的理解還不充分,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引導與鼓勵。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談論音樂之美,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構建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情境來講解音樂知識,拉近師生的距離,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在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莊嚴,硬性化的要求學生理解音樂,并沒有對音樂進行過多的解釋,也沒有向學生分享自己對音樂的感悟,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得不到提高,音樂欣賞課堂形同虛設。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與教學能力,還要積極與學生分享自己對于音樂的感受,與學生積極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內心,從而可以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表現能力與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例如,在欣賞《玩具兵進行曲》時,我設計了隊列訓練。在隊列訓練這個游戲中,要邊聽音樂邊變換隊型,還要按口令轉換方向,或者跑、跳、蹲、停等。大家分成幾組,組與組之間,既要互相協調合作,又有各自相對的動作和方向的干擾。能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的培養。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欣賞興趣。
3.構建圖片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欣賞音樂
小學生在空間思維與想象力方面還處于初級階段,他們的思維方式主要是直觀圖像,所以學生在欣賞完音樂后不能身臨其境,在腦海中形成相應的畫面。鑒于此,教師在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時,可以通過簡單、色彩豐富的圖片來讓小學生體會歌曲中所蘊含的情感,幫助小學生進行情境的創建,加深對歌曲的理解。例如,在欣賞音樂《天鵝》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一些天鵝的圖片創設相關情境,通過欣賞圖片中的天鵝之美引導學生品鑒音樂《天鵝》之美。在構建圖片教學情境時,要保證課堂氛圍的積極活躍,教師可以先通過出謎語的方式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然后通過圖片或者多媒體讓學生多方面認識與理解天鵝的美。在第一次欣賞《天鵝》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音樂在腦海中構建天鵝在湖中跳舞的場景;然后再次播放音樂,這次要讓學生判斷音樂里出現的樂器和這些樂器給人的感受,從而讓學生對音樂會有更深層次的體會。
4.搭建體驗平臺,提高教學效果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若是單純讓學生欣賞音樂,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不能很好理解知識,小學生是在“動”與“樂”中學習消化知識的。因此,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要注重學生的體驗感受,讓學生融入到音樂之中,深入理解歌曲,進而增強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例如,在欣賞音樂《三只小豬》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學習“三只小豬”的歌詞念白,通過多媒體的方式,豬老大、豬老二、豬老三的念白,并讓學生整體進行朗讀,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喜歡的方式獨自進行朗讀念白,在這一過程中會激發學生學習與欣賞《三只小豬》的欲望。其次,將學生進行分組,按照節奏走步念白,要讓學生根據歌曲,體會豬老大、豬老二、豬老三的不同走路方式。最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通過自己的理解將《三只小豬》的故事演繹出來。
5.注重教學節奏,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
作為一門聽覺藝術,音樂主要是通過有節奏的敲打來表達作者內心的感受,進而使聽者與作者產生共鳴,達到一致的心理感受。節奏作為音樂的核心內容,在音樂教學中必然會對其進行講解,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增強學生對音樂旋律的把握,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被音樂熏陶。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多樣化的音樂節奏訓練方式,不僅要讓學生用心傾聽音樂節奏,還要讓學生實地感受,通過動手實際操作來感受音樂的節奏,體會不同節奏搭配所表現出的效果。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捕捉音樂的能力,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開發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欣賞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主要在于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應積極轉變固有的教學理念與思維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創設課堂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與欣賞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愛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參考文獻:
[1]李靜.運用多元化策略提高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實效的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6(06):37.
[2]畢天格.運用多元化策略強化小學音樂教學效果[J].文教資料,2018(03):114-115.
[3]鄒璐.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1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