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花 孫俊杰
【摘要】通過更新教學〖HJ1.4mm〗理念與提升教學能力的培訓,明確強化責任、樹立理念、潛心實踐的觀念,領悟課程思政的重要性,熟悉課程說課的技巧,明確做科研的定位,了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途徑與方式。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通過各位教授精湛的理論闡述以及生動的實例,大開眼界,拓寬了視野,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學能力。
【關鍵詞】教學理念? 教學能力? 職業教育
教育新理念主要是指以新的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學生為本。教學能力是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順利從事教學活動所表現的一種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組成,一般能力指教學活動中所表現的認識能力,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個性特點的觀察能力,預測學生發展動態的思維能力等。特殊能力指教師從事具體教學活動的專門能力,如把握教材、運用教法的能力。具體地說教學能力包括5大能力,即鉆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了解和研究學生的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及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
暑假期間,我有幸參加了學院組織的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舉辦的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在開班典禮上,郭院長對此次培訓寄予厚望,希望大家借此機會充電提升,開拓視野,開闊眼界,把新的教學理念帶回學院,學好,悟好,總結好,回到學校用好,傳播好。三尺講臺育桃李,一只粉筆寫春秋,帶著沉甸甸的使命感責任感,我們62人身負使命,揚帆起航。
一、強化責任,樹立理念,潛心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迎來了深刻變革,職業發展也面臨著現實挑戰。職業教育需要在質量和外延上不斷發展、轉變,主動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楊應菘教授講的是高職學院教學診斷與改進。首先,高職院校教學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意識。其次,需要吃透核心理念,把握發展走向,核心理念中最重要的是教學質量,只有注重教學質量,才能改善供給,引領未來。楊教授有幾句話,印象特別深刻。國因質而強,企因質而興,民因質而富,質量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后是潛心實踐探索,楊教授強調“診改”工作必須要找準起點,筑實基礎,激發動力。教學改革,關鍵在教師,決戰在課堂,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僅在于他會講述知識,而且在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打造活力課堂,課堂的活力體現在先摸透學生的特點,現在的學生右腦發達,左腦不發達,形象思維發達,抽象思維不發達,然后根據學生特點發展課堂,讓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樂趣,學有成效。
職業教育必須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為重點,以促進學生專業技能水平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同時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知識技能與崗位需求的無縫銜接,因此高職學院教學診斷與改進的成效應體現在教學質量、效果及學生掌握知識、技能上,同時還要體現學生的就業及創業能力上。當前,推進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究其根源還是師資隊伍建設。高職教育形態的深刻變化與教師單一來源是造成專業教師教學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在新形勢下,對專業教師教學的設計、組織、實踐等方面的能力提出新要求,即培養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雙重素養的“雙能雙素質”教師,因此需要堅持企業實踐制度,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水平。
二、課程思政讓課堂活起來
我國教育的核心就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7~8日,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市場經濟的發展深深影響著當代高職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在從傳統到現代、從封閉到開放、從單一價值取向到多樣化價值取向過程中,社會給高職護生的價值觀帶來很大的沖擊,目前很多學校學生逃課,缺課,玩手機現象嚴重,歸根到底是學風問題,深入挖掘是現代學生價值觀的缺失,滕躍民教授講的是解決學風問題的制勝法寶,解決價值觀問題的康莊大道,即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途徑,課程思政即課程德育,指學校所有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以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充分挖掘蘊含在專業知識中的德育元素,實現通識課、專業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將德育滲透、貫穿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在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價值引領。
滕教授實施課程思政采用的是“課中課”教育教學模式,具體實施三微一體的育人框架,課前啟發式引導,課中體驗式教學,課后感悟式教學。此次探索改革為實現高職教育領域“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目標,提供〖HJ1.3mm〗了鮮活的可操作模板。這種課程中育人,平時上課可能很多老師在用,但是沒有上升到理論水平,沒有細化到具體哪個知識點或技能點用到哪個育人點,從而啟發我們以后在教學中要多思考,多總結,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增強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職業觀,提升人文素養,將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思政育人內容有機結合,培養德才能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三、課程說課有技巧
說課,是教師以語言為媒介,向同行闡述自己對某一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學方案的設計以及教學效果的預測與反思等的一種教學研究方式。這種教學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進教師深入鉆研課程標準與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理念進行教學設計以及自覺進行教學反思。說課是教師必備的教學技能,說一次課稱說課,說一門課稱說課程。陳榮鳳教授講的是課程說課評分表學習體會,她對說課程評分表中的十個項目做了深度剖析,每一大項又分為若干小項,一步步解開了說課程的層層面紗,課程教學設計包括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高等職業教育需要體現“職的基因,技的精髓,匠的品質”。教學設計一定要明確培養定位,需完成三個對接,與行業對接,與技能大賽對接,與資格考試對接,一名高職教師要想做好教學設計必須對知識懂、通、化,做到手中有書,心中無書,目中無人,心中有人,長故事講短,短故事講長,同時每講完一項的項目和評分標準,又用PPT展示精彩案例,陳教授的分析有理有據,嚴謹全面,使我們對說課程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同時也學到了說課技巧,一切都要在將來的實踐中實施、驗證。
四、明確定位做科研
一流大學,教學活動和科研活動始終是共生的關系、也是互相促進的關系,這是所有一流大學的管理者和師生所具備的明確共識。陸素菊博士講的是職業院校的教師如何做研究,她講了為什么做研究,研究什么,我們是什么樣的研究者,怎么研究以及研究的五個必要步驟,以生動的實例具體講述了這五個步驟的實施,通過陸博士的講述我明確了自己做研究的定位,作為一線教師,主要應做實踐方面的研究,既不同于官員的政策研究,也不同于學者的理論研究,即從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開始,再提升具體問題的高度,查找核心概念,借助工具細致深入地把問題研究透徹,拿到一手資料,最終得到可借鑒、可推廣的結論,通過陸教授的講解,使我頓悟為什么以前寫課題時高不成低不就,高深的寫不出來,實際的內容太淺又感覺沒水平,癥結是自己的定位有問題,真是受益匪淺。
五、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滲透使人類社會日趨智慧化,掌握智能手機、電腦、網絡軟件的使用技能是每個人與家人溝通的重要媒介,也是獲得高質量教育的重要條件,信息技術服務教育,整合優質數字資源服務教育勢在必行。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時代推動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提到,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建設智能化教學環境,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軟件工具,希望能夠找到對教育教學有結構性變革的途徑與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幻燈加板書為主,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化教學以互聯網、便攜式智能手機與電腦、聲像視頻等為媒體,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以其圖文并茂的優勢向學生傳遞較大的信息量,具有非常好的互動性,更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共鳴。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平臺為依托,以互聯網、便攜式智能手機與電腦、聲像視頻多媒體工具等為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時空地域的界限,使得“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皆學”成為現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可以培養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質量,增強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避免了學生利用智能手機玩游戲、刷抖音、看不良視頻等行為。因此,教師應整合課程資源,提升教學資源開發能力。
董奇研究員主要講的是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是將知識傳授和吸收內化融為一體,它破解了學生厭學的魔咒,提高知識傳授效果,避免了傳統教育中學習內容的強制性,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品質,研究發展同伴間互助教學能促進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使學生正確率增加一倍,使我們對翻轉課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董研究員還給我們介紹了制作微課的非常好的工具如優芽、微課堂、喀秋莎,對我們將來做微課大有裨益。
六、小結
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通過各位教授精湛的理論論述以及生動的實例,使我大開眼界,拓寬了視野,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帶隊張主任總結得好,一個字“真”,聽真人講真理論、真知識、真實例。天氣特別熱,我們在華東師范大學里靜心學習,沒有一個人掉隊、遲到、早退,我們互幫互助,圓滿完成了培訓任務,就像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修煉了6天,修得了“金剛不壞之身”,煉得了“火眼金睛”,站在“高”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看藍天,藍天很高,世界很大。今后,我們將以這次培訓為新的起點,銳意進取,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付云超.高職專業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畜牧科技,2020,(69) :10.
[2]杜世純,傅澤田.混合式學習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 :52.
[3]李慧.課程說課的基本步驟和技巧[J].成功,2012,(10)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