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萍
【摘要】德育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及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科學課堂中亦然如此。在科學課堂中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要環節,《科學課程標準》中對此項也做了相當詳細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德育滲透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探索,力求通過多樣化的手段,達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科學知識? 德育教育? 科學素養
一、為探究活動創造寬松條件,培養孩子的家國情懷
課堂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探究。教師是引導者而非主宰,學生是主體,是真正的主人。從“做科學”的角度,我們要尊重他們。個人的展示,生生間的對話,是一種智慧的交流與碰撞。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有些材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準備。例如,上《蚯蚓的選擇》一課時,提前讓學生去捕捉并飼養蚯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興致特別高,因為他們知道今天探究的材料是自己抓來的,所以特別感興趣,這將會大大提高探究的效率,而且準備材料(捉蚯蚓)本身就是一種體驗、一種探究活動。
在教學《種子的萌發》時,孩子們從種下一顆小種子開始,等待它的發芽,守護著它一點一點地長大,澆灌、除草、施肥、捉蟲,從谷雨前后的種瓜點豆,到秋收冬藏。在二十四節氣里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直到看到豆子變成長長的豆莢,相信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喜悅,而是一次生命的成長,一種昂揚向上的正能量。家校攜手做到尊重孩子才能保護他們探究的源動力,記得有一位母親曾在微信群里說,女兒有一天要帶漂亮的紅絲巾,而母親不讓,孩子說:“媽媽,我帶絲巾是為了判斷風向啊。因為今天我們的科學課在學習《風向和風力》”多么有探究能力的想法!如果媽媽沒有尊重孩子,沒有傾聽孩子的為什么,僅僅從自己的出發點否定,那無疑是破壞了孩子的探究欲望。
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科學探究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兒童提問表明兒童在對事物進行探究、思考,在尋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思考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進步。因此在教學中經常啟發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要大膽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在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提出問題,如對《大樹的觀察》中,學生會說為什么樹皮會裂開來;樹上為什么長“瘤”;“受傷”的樹為什么會流下“眼淚”呢等許多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質疑。同時對學生進行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生命的德育教育。此外,還可以在組織科學興趣小組采集制作標本、實地考察等活動,從中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德育教育。在《蠶的生命周期》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充分發揮了電教手段的作用,圖文并茂,形象直觀的演示了蠶寶寶的一生。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發覺了學生的潛能。教學中而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探究活動,則不宜進行集體指導,教師在巡視時發現一些能力較弱的小組,進行探時個別指導,而且在指導時一定要掌握分寸,把握好學生的自主性。如在上《蚯蚓》一課時,我讓學生帶上小鐵鍬自己去挖蚯蚓,讓他們置身于大自然,自己去觀察蚯蚓的外形特征,體會蚯蚓的生活環境和對植物的幫助。教師進行個別探時指導,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分析。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觀察自然想象,雖然很費時間,而且由于學生活動范圍很大,給教師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學生在觀察中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知識,提高了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注重實驗過程,讓學生寓樂于探究
真正的知識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應該變成生活中的智慧。學以致用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教學的過程把科學課內的探究活動和課外的創新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轉化為學生樂于從事的經常性的創新探究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使得到的知識得到加強,鞏固和發展。現實中,缺乏合作基礎使不少小組學習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不管觀察、測量、對比,還是實驗、推理、分析,都需要相應的知識和方法技能作為基礎。長此以往,他們的探究習慣和探究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更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再如,研究“物體的熱脹冷縮”,要求學生認識液體、氣體、固體在一般情況下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物體的熱脹冷縮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在講這一內容時,首先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入手,通過燒開水的時候,壺中的水還沒有燒開,會往外溢,這種常見的現象提出問題。通過實驗可以看到:把裝有水的燒瓶放入熱水中,氣球皮會鼓起來,把上述實驗裝置放在冷水中,氣球皮會癟下去。由于以上變化是在冷熱不同的條件下發生,由此就可推想水的體積變化與冷熱條件有關,受熱時體積脹大,受冷時體積縮小,簡而言之,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當學生們得出結論后,思維活躍,進而推論其他的物體如:醬油、醋、煤油、酒精等,是否也具有此性質。于是,指導學生用研究水的方法自主探究研究酒精等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引導學生按照歸納推理的方法,得到“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的結論。這既是認識的擴展,也是探究能力的遷移,同時讓孩子們再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超市中的飲料瓶都不裝滿。研究氣體、固體是否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根據事實可以進一步得出結論: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學習本課用概括和推理的方法啟發學生思維,引導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并及時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觀察探究中滲透安全等德育教育,拓展科學知識并把思維引向深入。
四、師生合作、共同創新,把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外
科學教學是開放的,科學課不應因鈴聲響起而作為教學的終點,而是把學生引向廣闊的課外探究活動。課外探究是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有助于學生養成“勤于探究”的行為習慣。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開展各種課外探究活動,把課外探究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真正成為發現者、探索者。比如,四年級《簡單電路》這一內容的應用與發展。而后來的《神奇的小電動機》的學習又是以,電磁鐵南北極會隨電流方向的變化而變化的知識點為基礎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無論是單元與單元之間,還是單元每一課之間都具有科學知識的連續性,這也體現了科學單元教學內容整體設計與統籌實施的重要性。
做完一個實驗后,老師和學生要進行交流,詢問學生在實驗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并追問學生如果讓你來改進你會怎么做?通過幾個問題,引發學生的快速思考,集思廣益。這個過程對于小學生科學素養中創新思維的養成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在學習《月相變化》時,為了能讓學生直觀地體驗月相變化,上課時使用了自制教具。〖KG*2〗學生探究性的想法經常令人折服。這一個個的奇妙的想法不正是將科學探究引向深入的一個個契機嗎?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個探究活動中無形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深入解剖教材,挖掘教學中的教育內涵,使思想道德教育在科學課堂中有效地開展下去,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科學素養的發展。教學的過程把科學課內的探究活動和課外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轉化為學生樂于從事的經常性的探究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在探究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