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發展,高校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步伐,SPOC的出現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對傳統課堂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該文以ARCS為視角,利用SPOC進行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構建了基于SPOC的課程教學模式。通過課程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知識建構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對學習者動機的激發與維持以及學習者的知識遷移能力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SPOC? ARCS? AOA? 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2(b)-0003-03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plus", universities have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reform. The emergence of SPOC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s, this paper uses SPOC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constructs the cours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SPOC. Through course practice,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is teaching mod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bility and hands-on ability, and also has a positive role in stimulating and maintaining learners' motiv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Key Words: SPOC; ARCS; AOA; Blended teaching
為推進高校創新課堂教學,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浙江省高校課堂教學創新3年行動計劃中特別強調教師要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增強教學互動,建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課堂組織模式,提升學生課堂關注度。為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育方式和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平臺,把“互聯網+”與教育緊密結合,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積極推進“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如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習效果評價等諸多問題[1]。
1? SPOC簡介
SPOC是一種“小規模專有在線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達到特定知識起點的學生才能夠被納入SPOC課程中,從而保證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匹配性;同時,SPOC課程要求學習者積極參與在線討論,完成課程預習和課前課后測試等任務;同時教師還能與學生進行線上交流互動,對學生進行實時點評和反饋,對于深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發揮了重要作用。
2? 《AOA》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前期的教學實踐發現,筆者學校《AOA》課程教學普遍都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操作能力缺失,知識遷移能力嚴重不足。學生基礎薄弱,計算機信息素養參差不齊,計算機操作能力普遍不強。
第二,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難以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只能“填鴨式”被動地接受知識內容,抑制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動機難以激發和維持。
第三,忽視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由于課程時長的限制,教師授課內容大都局限于書本知識,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過程,導致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普遍低下,不利用學生操作技能的提升。
3? ARCS視角下基于SPOC的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
ARCS模型是教學設計領域經常使用的動機模型。ARCS模型界定了影響學生動機的4個關鍵因素:Attention(注意)、Relevance(關聯)、Confidence(自信)和Satisfaction(滿意)[2]。
3.1 基于SPOC的《AOA》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基于SPOC的《AOA》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應當充分考慮筆者學校學生的知識起點和心理特征。整個教學活動設計包含“課前預習測試、課中深入探究和課后鞏固提升”3個環節,同時每個教學環節都應當體現A、R、C、S之間的聯系,確保在激發并維持學生動機的前提下,保證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具體見表1。
在ARCS模型視角下,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建立一個清晰的學習目標,使學習者清楚了解每個階段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和應該具備的知識起點,幫助學習者有能力、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成就感,達到從具體知識到實際應用的遷移,最終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長時間維持在穩定狀態。
3.2 基于SPOC的《AOA》課程教學活動實施
根據該校學生的知識起點,基于SPOC的課程實施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部分展開。
對于學習者而言,無論是線上的學習測試,還是線下的學習探究,目的都是幫助學習者具備知識起點的前提下,真正深入學習知識內容,實現從書本知識到實際應用的過渡和遷移,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習者獲得必要的滿足感和目標達成感,對于后續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起到積極的作用。
對于教師而言,無論是線上的課程設置、與學生的溝通互動,還是線下課內的教學探究,教師都要積極鼓勵學生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基于SPOC的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習者和教師的角色是不同的: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主動建構知識;教師則更多體現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激發并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4? ARCS模型視角下基于SPOC的《AOA》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
基于SPOC的《AOA》課程教學模式可以分為“課前在線學習、課中課堂探究和課后個性化學習”3個階段,具體見圖1。無論是哪個階段,教師都要保持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對學生做出適時的評價反饋。
第一階段學習者首先通過SPOC進行課前知識內容學習,并能完成課前測。這一階段屬于自主學習階段,設計的目的是幫助學習者具備學習新知識的起點能力,也是對學習者學習動機激發的第一步,主要體現ARCS模型中的“A”。因此,要求教師制作的教學視頻應當盡量短而精,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注意。
第二階段是教師課內與學生面對面互動交流階段,也是對知識內容精講階段。該階段教師要對重要知識內容深入講解,并在課內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以期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體現ARCS模型中的“R”。學生在深入地理解知識內容并對知識內容進行意義建構后,逐步實現對知識的應用遷移。
第三階段是課后個性化學習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反思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修改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3]。學生在這一階段繼續使用SPOC平臺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測或其他任務,實現對知識內容的鞏固提升,主要體現ARCS模型中的“C”。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任務,學生不僅鞏固了課內習得的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習得的知識得到了遷移和真正應用,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學習的成就感,主要體現ARCS模型中的“S”,這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起到了正向的積極作用[4]。
5? 結語
基于SPOC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和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的轉變,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建構;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精神方面的滿足感,教師要予以適時的反饋,強化學生的這種成就感。實踐證明,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傳統課堂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知識建構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國恩.大學課堂對慕課的利用:關于SPOC的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6(7):66-72.
[2] 董娜,昂娟.基于ARCS模型的SPOC學習績效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2):83-88.
[3] 王文旭.翻轉課堂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信息與電腦,2017(3):223-224.
[4] 晏燕,王惠琴.高校信息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111-116.
[5] 解紅,劉建.“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3):50-52.
[6] 師金華.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在預科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3):203-204.
[7] 胡麗輝.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在《配送與配送中心》課程中的應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35):94-95.
[8] 逯啟榮.基于SPOC平臺的學習者學習行為分析與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24):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