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明
[摘 要]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和文化素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語文教師要借助學科特點,從創設氛圍、以景造情、運用多媒體、語言感知、形象塑造、領略課文意境、寫作創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滲透。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文章主旨;審美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中將“培養學生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之一,主要原因在于教材中所選擇的文本大多數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然而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具備正確的審美態度和審美觀念,對文章中“美”的把握有諸多不足,即學生在欣賞文章時不能結合文章中的意象和作者感情來理解文意,理解思路缺乏感性,在分析文本時不能領悟文中的深刻意蘊。語文教師在準備教案的過程中要將多種價值因素蘊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帶領學生挖掘文章主旨大意,讓語文課堂更加生動。
一、在誦讀文章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專家精挑細選出來的,極具審美價值。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文章,要求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其中的意境。其實從小學開始,教師就要求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課文,因為朗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還可以將學生自身的情感同文章的情感結合到一起。比如,在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初讀時學生并不能體會其中的美。其實,像冬天的陽光、風、雪以及小城都是極其普通的事物,不反復朗讀確實不能體會老舍筆下的美麗的冬天。然而經過反復誦讀就會發現,文章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那老城、那露著草色的小山以及那冒著熱氣的水,一幅美麗的冬季畫卷就呈現在學生面前。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去讀課文,而不是簡單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復。在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之前,應該先簡單地講解課文的內容,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學習時要想象家鄉的冬天:陽光、田野、樹上、房上等。由此讓學生感知家鄉的冬天又是另一種美景。每次學習課文都要結合家鄉自然社會得天獨厚的條件,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又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二、立足教材,讓學生在字里行間發現美
眾所周知,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課文都是語言簡練、句子精美、文質俱佳的作品,我們可以在課文中體會《濟南的冬天》的秀美、《觀滄海》的壯美和《昆明的雨》的柔美,還能感受散文的行文之美、議論文的說理之美和小說的情節之美,這就為審美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語文教師應當立足教材,引導學生在教材的字里行間中發現美、感知美,讓學生探知課文的審美意境,進而提升審美能力。在《蘇州園林》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從不同角度展現蘇州園林的“圖畫美”,讓學生在真實的圖片風景中感知“蘇州園林之美”,并為學生設置問題:大家覺得蘇州園林怎么樣?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讓學生結合自身感悟進行討論,更好地感知蘇州園林的“美”。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為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更好地發現“蘇州園林之美”: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是什么?蘇州園林美在何處?教師提出的問題引領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品讀蘇州園林的“美”,這種美無論你站在何處,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讓人心曠神怡。比如“重巒疊嶂的假山堆疊”的藝術美、“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自然美、“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的畫意美等。學生的品讀不僅提升了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也促進了審美能力的漸進式提升。總之,教師借助多媒體把文字還原成真實圖畫,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圖片資源中感知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然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讓學生領略蘇州園林的審美價值,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分析人物形象的人性美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許多文章都塑造了鮮明感人的人物形象,他們身上散發著人性的光輝,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情感提升的良好素材。分析人物形象中的人性美,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美學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老王》中的主人公老王,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因為楊絳的女兒治好他的眼疾,對楊絳一家終身感激,將自己家最好的東西送給他們享用。作者楊絳對老王也是關心呵護有加,對享用他的好東西而感到愧怍。從這兩個人物中,能感受到善良對善良的體察、感覺到真情對良知的叩問,讓學生的情感和人性得到提升和升華。《背影》中父親質樸、深沉的愛子之情;《回憶我的母親》中母親的堅強、樸實的性格;《麥琪的禮物》中德拉和吉姆這對深陷物質困窘中的年輕夫妻純真的愛情等。這些至善至美的真情是學生的精神營養,對塑造其人格和精神世界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學生從《背影》中體會到深沉的父愛和親情。在讀三毛的《背影》時,情不自禁地會將課內體會到的情感遷移到這篇文章中的母親身上,進而將語文課堂學到的情感和人性之美遷移到生活中,實現美育的內化和延伸。
四、創設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品味思想美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堪稱精品,其中不乏美育內涵,不論是奇山秀水的風景美,或是富含人文情懷的親情美,又或是堅強向上的精神美……都飽含著作者深刻而豐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優美的教學情境深度挖掘課文中所蘊含的美學意蘊,讓學生在感知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生活美的同時,品味到字里行間所滲透出的思想美。如學習《散步》這篇課文時,就可采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讓學生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美:“同學們,在你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和爸爸媽媽產生分歧的時候?比如一家人看電視,你想看文娛類節目,而爸爸媽媽則想看情感類的節目;你們想看偶像劇,爸媽則想看親情劇。當出現分歧的時候,通常是不是爸媽會讓步?為什么?是愛!是爸媽對子女的愛使他們變得妥協,是愛,讓我們的家庭變得溫馨、甜蜜、和和美美。今天,我們來學習《散步》,看一看一家老小在散步的時候出現了什么分歧,又是怎樣解決的。”這樣,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深刻感受文章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濃濃親情,并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愛,領會和品味文中一家人相親相愛的美好情感,同時也教育學生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使學生受到傳統美德教育。
五、寫作創作中進行審美教育
學以致用,積累創造,教師應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實踐中提高。學習的目的不能僅僅是簡單的掌握、機械地重復,直接地以考試為目的。語文學科除工具性外,更為重要的是人文性。基于此種認識,可以把審美教育從課堂有效地延伸到寫作中。如學生在作文《秋的感悟》中寫道:“看著秋將離去,心中覺得惋惜,這個成熟的季節,奉獻的季節。放眼山林,滿目金黃,低頭沉思,在這個收獲的季節我得到了什么呢?我正處在人生的春季,如果不播種希望,沒有目標,不用勤勞的汗水去澆灌自己的理想,那么,到我人生的秋天時,我將得到什么?不由自主地充滿了緊迫感,我要努力學習,要像秋葉致敬,敬佩你一片平凡的葉子,而做的絲毫不庸俗。我要學習你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愿我也會‘零落成泥碾作塵,讓清香彌漫在這個迷人的季節。”學生在自己的作品中,通過描寫物狀,感知形象之美。教師再加以點評,引導其分析美的存在、美的價值、美的意義,從而升華學生的認識水平,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學習《背影》中的場景描寫就要讓學生想象每年春節在外地打工返鄉的人,與親人相見時歡樂幸福的場景,以及離別時悲傷的場景,做到“我手寫我口,我口述我心”,習作自然感人至深。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體系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教會人們在美的空間里生活,世界之美可以創造出人之美。”作為語文教師,要盡力使語文課達到“課課練基礎,篇篇有美育”的目標,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有效培養,讓學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感、美的人格和美的素養,進而創造美。
參考文獻:
[1]張瑞梅.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變得更美味[J].學苑教育,2012,(14).
[2]馬濱珺.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審美立人教育[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04).
[3]龍洋.回歸語文審美,催生“樂學”狀態[J].時代教育,2013,(18).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