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卓蔚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除進行語文知識教學之外,還需要對學生各項思維能力進行培養,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誦讀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良好的文化邏輯、科學邏輯與歷史邏輯。在文化自信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更加重視誦讀教學,將文化素養融入語文誦讀教學,更好地保證誦讀教學的質量。文章通過分析小學語文誦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探究文化自信視域下小學語文誦讀教學的策略,旨在提高小學語文誦讀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文化自信;小學語文;誦讀教學
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根基深厚。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保持獨特性的關鍵。對于每個民族而言,做好文化傳承是非常重要的。語文誦讀通過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相融合,能夠更好地在語文學習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直接、有效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誦讀教學時,需要重視文化的融入,在文化視域下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完善誦讀教學,將誦讀教學與朗讀教學區分開來,進一步培養小學生的文化素養與文學素養,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
一、小學語文誦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誦讀教學的重視不夠
當前,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沒有意識到誦讀教學的重要性,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會下意識地忽視誦讀教學,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理論知識的教學上。教師誦讀教學的時間比較短,學生很難掌握誦讀的技巧,誦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誦讀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二)教師未區分誦讀教學和朗讀教學
很多教師對誦讀了解不多,有時會將誦讀與朗讀混為一談,導致學生也誤以為誦讀與朗讀是相同的。事實上,朗讀偏向表演性質,重點在于烘托氣氛;而誦讀則需要閱讀者反復品讀,并在誦讀過程中融入情感。由于教師混淆了朗讀與誦讀,很多學生在誦讀的時候,只是出聲念讀,沒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很難與文章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導致誦讀效果不佳。
(三)教師過于依賴現代化教學工具
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各種現代化教學工具也逐漸被運用到各科教學中,為教學帶來了便利,也能更好地烘托教學氛圍。但是部分教師過于依賴現代化教學工具,忽視了誦讀的本質,導致誦讀教學出現問題,很難實現文化的輸入,學生誦讀效果也普遍不佳。
二、小學語文誦讀教學中出現問題的原因
為更好地開展誦讀教學,教師需要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問題背后的原因。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誦讀教學問題背后的原因進行闡述。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我國實施時間較長,對我國教育工作者的影響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容易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導致對誦讀教學多有忽視。
(二)教師的原因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比較強的學科。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需要重視文化素養與課堂的融合。但是,有些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不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也較膚淺。他們很難真正地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誦讀教學中,導致誦讀教學單薄,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學生的原因
小學生年齡小,他們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都處于初級階段,對誦讀了解不多。如果沒有教師引導,學生很難掌握誦讀的技巧,參與誦讀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同時,誦讀需要反復去讀,對學生的耐心有一定要求。小學生活潑好動,很難靜下心來,這就導致小學生誦讀的效果不佳。
三、文化自信視域下小學語文誦讀教學策略
(一)深化了解,引導學生進行誦讀
在文化自信視域下,想要更好地保證誦讀教學的效果,教師需要加強對誦讀的認識,將誦讀與朗讀區分開來,再融入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科學有效的誦讀技巧。與朗讀不同,誦讀是通過出聲念讀的方式,加強讀者對文章感悟、與作者共鳴的一種學習方法。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品讀文章,了解文章的內涵。所以,教師應該重視誦讀,將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誦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誦讀,激發學生對誦讀的興趣。在誦讀文章達到一定量之后,學生在誦讀中會獲得自己的獨特感悟。這樣一來,語文的教學質量也會相應提高。
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上冊《長相思》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第二段,然后對學生提問:“同學們通過誦讀文章,有什么樣的感悟?”很多學生會積極地回答,如“感悟到作者對家鄉的思念”等。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從哪些方面能夠看出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待學生回答之后,讓學生帶著這種情感繼續誦讀文章。在學生誦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所處的環境,讓學生對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含義,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運用誦讀,提高詩詞教學質量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前人留下的無價財富。在文化自信視域下,教師可以將誦讀運用到古詩詞教學中。通過誦讀消除學生對古詩詞的陌生感和排斥感,讓學生能夠更快地沉浸到古詩詞營造的美好意境中。通過與作品、作者心靈共通,讓學生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美。通過誦讀教學,教師逐漸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蘇軾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中有一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也是講誦讀的重要性。在《靜夜思》《詠柳》等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地誦讀,然后在旁邊補充,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勾勒出詩詞中的意境,進而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三)注重指導,提升學生誦讀效果
在文化自信視域下,教師需要重視對誦讀方法的指導,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誦讀融入語文教學中,結合具體的誦讀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誦讀,更好地保證誦讀效果。同時,教師本身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保證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剖析文章內涵。
以《春望》為例,教師在讓學生誦讀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給學生播放一些名家的誦讀范例,將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然后親自做好指導和示范,讓學生嘗試感悟文章內涵,最后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古詩的作者,促進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四)改革理念,豐富學生誦讀內容
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傳統誦讀理念的局限性,對誦讀理念進行改革和創新,將培養學生的文化品位引入誦讀理念中,注重豐富誦讀內容,結合教材引入更多的經典文學作品,讓學生通過誦讀的方式,深入理解和記憶文章,進一步發揮誦讀的效果。
此外,教師在平時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閱讀更多的語文作品,挖掘作品的內涵。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需要多增加一些詩詞作品的鑒賞活動,讓學生認識到誦讀的重要性,從而積極參與誦讀,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門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誦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提高對誦讀的重視程度。在課堂教學中,將誦讀與朗讀區分開來,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融合優秀歷史文化,更好地引導學生誦讀,提升學生的誦讀效果。
參考文獻
[1]徐婷.文化自信視域下高職院校中華經典誦讀鑒賞教學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5(8):215-216.
[2]李天喜.讓經典詩文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淺議古詩文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讀書文摘(中),2018(9): 124.
[3]王淑琴.中華文化經典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誦讀研究[J].語文建設,2018,383(11):74-76.
[4]劉可.多元文明視域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文化自信[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3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