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摘 要:本文從“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完善課程教學方法、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四個方面闡述高職院校“金課”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 “金課”? ? 建設路徑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首次提出“金課”這一概念,提出要把低質量“水課”轉變為高質量的“金課”。2018年8月,教育部又提出要全面梳理課程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金課”這一新概念首次寫入教育部文件,高職院校課程質量得到高度的重視。
一、“金課”的內涵
“金課”是與“水課”相對應而言的,“金課”指的是質量較高的課程,它提倡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把學生視為課堂的主人,這類課程普遍得到學生及教師的認可。“金課”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這三個特征,突出強調知識、素質、能力三者之間的結合,重視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高職院校“金課”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推進高職院校高質量課程建設
“金課”建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是與低階、陳舊、不用心的“水課”相對應的。當前高職院校擴招后,學生的情況愈發復雜,高職院校要更加認真研習“金課”,重視課堂教學過程,努力打造滿足學生需求、適應現代技術發展的優質課程。因此,高職院校“金課”的建設能夠有效加快高職院校課程建設的步伐。
(二)推動復合型人才培養
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于人才的培養不斷提出新要求,低質量的課堂已經無法滿足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因此,高職院校“金課”的建設對于培養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高職院校“金課”建設的困境
(一)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夠完善
目前高職院校所招聘的教師大多數是高校畢業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他們學術背景較為渾厚,實踐能力相對來說較為薄弱。這類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之后,便能夠很好地勝任理論教學工作,但是實踐教學工作卻無法完全勝任,導致理論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完全分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仍需不斷完善。
(二)教師授課的信息化手段嚴重不足
教師授課過程主要以講授為主,在課堂教學中除了使用電子課件、使用電腦播放視頻等手段外,教師使用的其他信息化教學手段少之又少。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比較陳舊,導致整個教學過程枯燥乏味,沒有新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金課”的創新性這一特征沒法體現。
(三)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設置存在問題
近年來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已逐步具備職業教育特色,理論課程逐漸減少,實踐課程逐漸增多,但高職院校課程建設仍存在諸多困難。如課程開發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偏差,二者難以達到高度的統一;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分離開,往往是先理論后實踐,以致學了理論忘了實踐,學了實踐忘了理論,二者無法實現高度的融合。
(四)教學模式較為單一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存在較多問題,比如教師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班級人數太多的情況下,無法顧及每個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進行記錄時,需要先進行紙質記錄,再進行匯總和整理,比較費時費力。在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不高,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四、高職院校“金課”的建設路徑
隨著國家對課程質量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高職院校也在積極探索“金課”的建設路徑。對于高職院校的“金課”建設,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加快優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高職院校所招聘教師在校期間應加強實踐方面的鍛煉,這就要求學校在對職業院校教師的培養方面多加重視實踐技能的提升,多去企業鍛煉學習,了解企業生產流程以及實際生產中產生的技術問題,以使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能按照實際生產的方式開展教學,再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將技能傳授給學生。其次,高職院校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為“金課”建設打好基礎。
(二)加強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應運而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慕課、微課等,并實踐翻轉課堂,可以使教學過程變得有趣生動,從而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使教學效果更優化。不少教師對新興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比較陌生,因此,加強對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是非常必要的,提高他們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水平,是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的重要前提。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發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價值。
(三)課程教學采用理實一體的方法,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課程是高職院校“金課”建設的核心載體,是“金課”與“水課”的重點區分所在。要想盡力減小課程開發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偏差,學校與企業應共同商討制定課程目標,形成專業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這樣學校培養的學生既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又避免了學校培養的學生不能與社會對接的尷尬。
在課程教學中,理論課程往往與實踐課程相脫節,教師應采用理實一體的方法,在實踐中應用知識,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融合。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如果可以找到與理論知識相對應的點,那便可以說知識的學習是理實一體的,反之如果找不到,這就說明所學習的知識是空洞無用的。這就要求“金課”的打造,一定要運用理實一體的方法,使學生既看到知識所來,又看到知識所歸,明理、悟道、賦能,這樣的課才是職業教育應有的“金課”,是“金課”打造的適切方式。
(四)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的教學模式
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教學模式分為課前線上學習、課中線下進行、課后線上監管并指導三個階段。
一是課前線上學習。課前教師借助網絡教學平臺,根據教學內容布置課前任務,教師可提供給學生相應的教學資料,方便學生自主完成教學任務。如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遇到難題,可以在網絡平臺向老師或同學提問,尋求他們的幫助。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前任務后,教師發布關于課前任務的自測題并了解學生自測題的完成情況,以便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是課中線下進行。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平臺進行簽到點名。線下課中階段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教育理念,主張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提倡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上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發現。教師根據學生自測題完成情況制定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對教學重點難點部分要多花時間。教學重點難點部分講解完成后,鼓勵學生提出疑問,教師再就問題進行解答,有效地解決知識的困惑。
三是課后線上監管并指導。這一階段主要是為了鞏固課上所學知識,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提交作業,作業的批閱也可以在線上完成,對課上內容仍有問題的學生,教師可以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五、結語
“金課”建設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它同時也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師終身學習,敢于創新,不斷更新教學模式。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線上教學蓬勃發展,主要形式有慕課、直播課程等,這些為“金課”的建設創造了必要條件。在今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加熟練地利用網絡資源,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最終打造出學生和教師認可的“金課”。
參考文獻:
[1]陳自潔.以智能手機為媒介的線上線下雙向互動教學[J]. 高教學刊,2019(5).
[2]張健,陳清.職業教育“金課”打造:特征、問題與路徑[J].職教論壇,2020(2).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