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不斷融合發展,我國進入了融媒體時代。新聞播音作為傳統媒體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新聞形式,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其受眾流失愈加嚴重,尤其很難吸引到年輕受眾的關注。本文分析了年輕受眾的媒體喜好,探討了融媒體時代下新聞播音人員要為了吸引更多年輕受眾需要做出的變革和改進,提出了提升新聞播音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輕受眾的策略和方法,以期對融媒體時代下我國新聞播音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新聞播音;年輕受眾;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24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3.069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不斷融合發展,我國進入了融媒體時代。融媒體即媒體融合,是指利用媒介的各種功能,把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的不同媒體形式進行全面的結合,相互借鑒各自的傳媒優勢和技術優勢,從而推動自身的媒體平臺發展,形成一個魅力更大、作用更廣泛的新媒體。
新聞播音作為傳統媒體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新聞形式,近年來,在新媒體的不斷沖擊下,其受眾流失愈加嚴重,市場份額逐步萎縮,尤其很難吸引到年輕受眾的關注。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播音要想獲得快速的發展,就必須順應時代變化,緊緊抓住媒體的發展規律,緊跟時代潮流,積極地擁抱新技術、使用新平臺、做出新改變。新聞播音員也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更多的去迎合受眾,尤其是一些年輕受眾的收聽喜好,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輿論導向,改變自己的播音風格,提升自己的職業魅力,打造出最具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新聞播音節目,就會自然而然地吸引更廣泛而且年輕的受眾,從而對自身節目的發展帶來更大的影響力和持續不斷的經濟動力。
1. 分析年輕受眾的喜好,抓住年輕受眾的媒體關注點
年輕人目前一般指里年齡在十五歲以上三十歲以下的青年人,據媒體調查統計,目前絕大多數的年輕人都不太喜歡看新聞,尤其是播音類的新聞,時間長,內容枯燥且形式單一,再加上目前綜藝等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較多,年輕的受眾有很多的觀看或者收聽的選擇,所以造成年輕人都不會太多的去關注新聞。從年輕受眾的喜好來看,現在年輕人一般較喜歡幽默風趣的視頻內容,喜歡刷抖音、看電視劇、看電影等一些較放松且較活潑的內容。據調查分析,娛樂類的新聞節目大多數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所喜歡的內容,一些較為輕松的“說新聞”、“說天下”以及一些軍事類節目等都是年輕受眾的關注熱點,反之,那些時政新聞類的嚴肅性較強的節目年輕人關注的比較少。
據媒體調查:年輕人一天中看新聞的時間平均在三到十分鐘左右,對新聞的關注度較少;新聞類節目則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在關注,且看新聞的時長一般都在三十分鐘以上,中老年人對新聞播音節目關注較多,尤其是年紀較大人群,由于退休不在上班,時間比較充裕;另外,由于年紀大,視力較差,所以年紀大的人群中新聞播音欄目受關注的程度較高。和年紀大的受眾人群比起來,雖然年輕人也會對新聞播音節目進行較少的關注,但是一般關注點都是娛樂性的新聞節目,對國家時政新聞、民生新聞以及國際新聞關注度就較少,所以要想吸引年輕受眾的關注,這一類新聞節目就必須從自身出發,在尊重新聞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進行變革。可以嘗試著在不太嚴肅的新聞播音中引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網絡熱詞,也可以轉換播放平臺,在年輕人聚集的網絡社區或者APP中進行播放。近年來,央視新聞頻道、新華社、人民日報等紛紛在年輕人聚集的抖音、快手等移動互聯平臺上進行短新聞的網絡播報,就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度,很多年輕人轉發并評論,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也成功的吸引了年輕受眾的關注。所以,新聞播音節目要想吸引年輕人對新聞節目的關注度,并不是特別難的事情,可以從節目自身做出相應的改變,不斷地進行發展,迎合年輕人的愛好,提高新聞播音節目的魅力,從而提高年輕人對新聞節目的關注度。
2. 融媒體環境下新聞播音面臨的挑戰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播音還面臨著許多的挑戰。一是面臨的時代挑戰,在融媒體時代,也出現了很多其它樣式的媒體平臺,給新聞播音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但是也帶來了很多好的影響,不同的播音風格和播報技術,又讓新聞變得更有趣,播報的更加便捷,也更加具有時效性。二是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和教育規模的擴大,新聞播音人員的專業人才越來越多,有事還要面對“跨界主持”的競爭,新聞播音人員的壓力是非常大的,而且新聞播音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行業,越來越多的人都去學習新聞播音,導致人數劇增,所以新聞播音人員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播音水平,從而帶動節目水平的提高,才可以在媒體競爭中站穩腳步。
3. 融媒體環境下新聞播音吸引年輕受眾的策略
要想吸引更多年輕受眾,新聞播音就必須要進行變革,不僅新聞播音的整體要進行改變,新聞播音員的播音風格、特色要進行改變,職業素養也要不斷地提升,同時也要積極利用融媒體時代下的新媒體和新技術,這樣在融媒體時代各媒體激烈競爭的大環境下,新聞播音才可能蓬勃發展,吸引更廣泛的受眾和更多的年輕受眾。
新聞播音員要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底,還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作為一名專業的新聞播音人員,最主要的是基本功底要好,才可以把最真實最具時效性的新聞傳播出去,并且還得讓觀眾很容易就能聽懂播報的新聞的內容。
其次新聞播音人員還要有較高的文化功底,還要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比如播報一些專業的拗口的新聞時,新聞播音人員要對新聞稿的內容有一個準確的把握,要能正確的斷句,要能分清楚一些專業名詞,這就需要考驗播音人員的文化功底,所以播音人員要全方面進行不斷地提高與學習,不斷地對各種專業知識進行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在現在一些新聞播音節目中,新聞播音人員有時還會進行新聞評論,臨時客串“主持人”的角色,所以新聞播音人員還要有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要創新自己的觀點,創新新聞播音的方式,將嚴肅的問題講明白了,將抽象的問題講通俗了,將復雜的問題講簡單了,這樣就自然而然的能吸引到年輕受眾的關注了。
在新聞播音時,播音員可以加入自己獨特而又有個性的觀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播音風格。一個播音員有著自己獨特的播音風格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的年輕人有一種“明星效應”心理,他們會為了喜歡一個明星或者是主持人去看這個節目,所以新聞播音人員形成獨特的播音風格是十分重要的,當播音員有了一定的名氣,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表達的觀點就會被觀眾所信服,但是觀點的表達要真實附有依據,不可以口出狂言,還要具有畫面感和代入感,幫助觀眾看到新聞背后的故事;另外,新聞播音還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給觀眾一種很容易親近的感覺,不要高高在上,要放下自己的姿態;最后,語態要平易近人,在合適的新聞中,觀點的表達要口語化,讓觀眾聽的明白,容易聽懂。
播音時不要死板,更不要只是沒有感情的把文字讀出來,要加入自己對稿件的理解帶入感情,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有人情味,比如:在一個值得人們高興的新聞里,播音時的語氣就要歡快、高興;在悲傷的新聞里,播音的語氣就要嚴肅低沉,新聞播音時加入自己的感情,就會有較強的代入感,更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播音風格,對播音主持人員本身是十分有利的。
在新聞稿件中增加更多的細節,讓新聞增添更多的生活氣息。新聞播音可以適當的轉變形式,播音的內容也可以增加一些生活氣息,例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雖然播音主持人員的專業能力非常強,播出來的每一個字都非常標準,但是這樣很難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歡樂、有趣的節目。所以在稿件中增添一些有活力的內容很重要,也可以適當的增加一些網絡熱詞。比如中央一套《新聞聯播》節目中,播音員康輝在播報新聞時,就加入了網紅熱詞“奧利給”、“給力”、“點贊”等等。在新聞中加入這樣的細節,可以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力,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會被節目所吸引,增添了新聞播報的魅力。
在新聞播音中添加互動環節,讓觀眾參與進來。在很多網絡新聞上,最主要的環節就是互動,互動不僅改變了原本新聞只有單向傳播的模式,還會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與進新聞的傳播討論中去,實現了雙向傳播交流互動。但是在新聞播音中,很少有新聞節目可以實現與觀眾互動交流,甚至也沒有觀眾主動的去討論新聞,這就會使新聞播音節目的受眾大大減少。最近幾年,中央電視臺的新聞也在發生著變化,無論是語態還是播音的內容都出現幽默風趣的現象,比如:央視主持人外加段子手朱廣權,他在新聞播報時也創造了許多的經典語錄,比如:“熱得你走出半生,歸來全熟,身上還掛著椒鹽;曬得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包青天”,使新聞幽默風趣,正是年輕人所喜愛的,所以,找到年輕人的喜好,增加互動性可以有效的吸引更多年輕受眾。
轉變新聞的播音形式,一些嚴肅的新聞也可以找到“有趣”的方式進行表達。現在年輕人不喜歡嚴肅的新聞內容,他們更傾向于輕松、娛樂類的新聞節目。現在一些地方電視臺的新聞播音形式就有很大的轉變,比如遼寧衛視的《說天下》欄目,雖然也是播報新聞,但是播音員就可以用更輕松的方式將新聞播報出來,這種形式比較符合年輕人的愛好,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所以,針對一些輕松活潑的新聞內容可以通過適當的轉變新聞播音形式,就可以吸引年輕人的關注。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播音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但是也具有一些優勢,但是要想吸引更多的年輕受眾,還是需要不斷地改進與發展,提升新聞播音的魅力,要符合年輕人的喜好,抓住年輕人的“胃口”,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在新聞播音節目中,新聞播音人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播音人員也要不斷地改進和學習,改變自己的播音風格,迎合觀眾的喜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吸引更多的年輕受眾,也能推動新聞播音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思達與《透明人》:一份溫情的“少數派報告”.娛樂獨角獸,2018-04-04.
[2]馮莉,丁柏銓.以媒介融合之力,提升主流媒體輿論引導水平——以人民日報、新華報業、上海報業2019年全國兩會報道為例[J].傳媒觀察,2019(04):10—17.
[3]吳斌.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面臨的挑戰與發展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7(12):18-19.
[4]郭黎峰.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編排策略[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11):118-119.
作者簡介:劉苒君(2000- )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