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 要:在小學科目中,語文是小學生平常生活中應用頻率最高的科目。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是最主要的構成內容之一。剛接觸語文知識的小學生,要增強自身閱讀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生理解文字的能力。因此,為了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老師應該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做課堂的引導者,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本文就如何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進行分析,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閱讀教學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的重要階段。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構成內容,對提升學生語文能力,促進學生健康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科學合理地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因此,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注重革新自身的教學觀念,重視個性化閱讀教學方法,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不足之處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老師過去的教學主要依靠課本內容,但隨著社會不斷高速發展,課本的改革已經不能跟上發展的速度,教材中閱讀材料缺少創新性。與此同時,老師并未更新和豐富閱讀內容,缺少個性化教學。
在課后提問過程中,教師也是針對課本知識進行提問,這種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造成閱讀教學效率不高,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比較低,出現厭學的情緒。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思維相對比較固定,思想比較單一。學生將閱讀教學認定是學習任務,從而造成閱讀能力很難得到明顯的提高,這與閱讀教學的目標嚴重不符。
此外,學生缺少主動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并不注重自身閱讀能力的培養。這是因為閱讀教學不是考試的科目,再加上學生的課業壓力比較大,擠占了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而且一些老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會安排閱讀任務讓學生按時完成,閱讀的書籍也是老師選擇的,因此學生在開展課外閱讀的時候常常處于被動的狀態,很少能夠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老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基本需要,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書籍。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長期累積才能逐漸提升,以往老師為了強制性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會給學生安排很多閱讀任務。這就增加了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打心底里討厭閱讀,覺得閱讀是一種任務,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小學階段,學生年齡比較小,老師如果一味地增加學生的壓力,就會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進措施
(一)注意培養學生寫讀后感
通常情況下,閱讀完一篇文章之后,學生的內心就會產生一定的感受。老師應該指導學生逐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掌握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寫出富有深厚情感的讀后感。例如,在講解完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這篇文章之后,老師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然后讓學生梳理文章發展的脈絡,接著讓學生根據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發表自己的看法。一些學生可能在這一過程中比較為難,對這類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文章的學習,從而讓學生掌握文章的整體發展脈絡。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進行讀后感的創作,促使其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二)發揮學生想象力,擴展學生思維
想象力就好比開啟創造天空的鑰匙。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地延伸與擴展課本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自己的想象力,擴展自己的思維。例如,在教學《我不能失信》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通讀整篇文章,將自己不懂、不會念的詞語和句子畫出來。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這些詞句進行深入的解讀與分析。緊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一個個輕清脆麗的小球”這一句子,選擇某一個事物寫一寫。通過這樣的閱讀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熱情與積極性,有利于擴展學生的思維模式。
(三)聯系生活體驗,開展閱讀教學
生活來自理解與閱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現實生活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夏天里的成長》這篇文章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到現實生活中,觀察自然植物,感受“夏天的成長”。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份作業,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觀察生活中植物的變化,通過拍照的方式記錄下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進而通過生活體驗、日記記錄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對閱讀的興趣,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活動。
(四)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增加學生的閱讀積累
以往的閱讀教學觀念相對陳舊、落后,并不注重學生獨特個性的培養,從而直接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效果,造成學生閱讀能力長時間得不到提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注重采用靈活、多樣的閱讀教學方法,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實現對學生閱讀積極性以及閱讀能力的培養。比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情境設置、朗讀比賽、經典閱讀、演講比賽、辯論賽、模擬小課堂等方法,實現對閱讀課堂教學的擴展與延伸,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體驗感。例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院》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閱讀教學的方法,在課程開始之前給學生布置好學習任務:第一,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的路線圖;第二,選擇一兩個景點進行講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講解過程中采用視頻與圖片輔助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然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教學任務。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需要采用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讓學生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學到與感受到的知識轉變為自己的東西。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提倡學生在閱讀環節中的知識累積,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摘抄閱讀過程中感興趣的語句,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
三、結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開放性、多樣化、創新性的等特點,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多樣化的教學觀念與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工作過程中,應該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作為教學的核心,注重學生在閱讀環節中的情緒,增強對學生閱讀技能的指導,留給學生情感感受與研究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多角度、個性化的閱讀思維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儲俊禮.個性閱讀,彰顯魅力——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5).
[2]黃素娥.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0).
[3]張雪梅.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12).
[4]楊向峰.小學語文中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