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林
【內容摘要】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便是教師的傳授過程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工作中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地理課程中,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既可以正確的引導學生,增強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會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過程更應該立足于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因材施教。
【關鍵詞】教育;教學方法;高中地理;因材施教
地理成為我國高中學習中的一項基本學科已經由來已久,是學生在高中的學習階段所必須進行修習的一項科目。學習地理,青少年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其對祖國領土的尊重與熱愛,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在我國幾十年來的教學發展中,地理教學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全方面的體系,具有其獨特的教學理論。由于理論的不斷完善,也使得我國的地理教學,能夠在質和量上取得快速提升。但是盡管如此,我們還需要探尋更深層次的教學方法,突破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教學中需要融入對學生學習能力不同的考慮,綜合地區差異導致的教學差異,采用符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教學策略。本文在進一步研究地理知識理論的同時,對地理教學模式進行深度探索。
一、高中地理教學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一位學生也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對待學生的方法上也不可以完全的如法炮制。高中階段的學習中,每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不同的,基礎不同也就使得學生在知識的接受和吸收方面的效率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國一直以來對于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方法以作業為主。那么,如果對于每位不同的學生都布置同等的作業,那么就注定了學生之間會存在成績的差異,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長此以往學生的成績也不會得到進步。因材施教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有利于學生發揮自身的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高中地理教學應用因材施教的具體措施
1.對學生的課后練習進行因人而異的安排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并且探索出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發揮自己的長處,改善自身短板,提高對于地理學習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后安排課后訓練的時候要進行認真的選擇。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程度進行不同的安排,最大程度的保障學生們的訓練能夠符合學生自身的基礎和發展要求。
例如,我們在學習到黃赤交角這一課程的內容時,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步驟一般都會先為學生講解知識重點,然后布置課后練習和隨堂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但是我們這里提到的,教師在此時對學生作業進行安排時,可以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不同而有所側重。對于一些學習能力強,基礎好,掌握知識速度快的同學,這些同學的學習效率比較高,一般情況下,在教師講完黃赤交角之后,就會對后面時區的大致內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因此,此時教師在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課后布置練習時,可以考慮將黃赤交角與時區的內容綜合在一起。在對這部分學生進行知識鞏固的同時,也可以拓展其學習的范圍,沒有拖其學習的進度,又兼顧了其他進度慢的同學。另一方面,對于那些理解能力不足,基礎欠缺的同學,教師在布置練習時就可以重點布置黃赤交角的內容,或是讓他們復習一下之前所學過的內容。扎實基礎,減少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差距。這樣做,對學生所要進行的練習,進行分層劃分,能夠更好地符合其發展的要求。學習進度快的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的練習,不僅可以完成本章節對學生學習的要求,而且還拓展了該部分學生的知識范圍。而那些基礎有所欠缺的同學,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因為這些同學接觸的是偏基礎性的習題,所以,不僅能夠提升其對地理學習的自信心,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得到持續性的進步。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才是在我們現階段所提倡的。如果成績欠缺的同學,得到的是老師同學們的打擊與放棄,那么他們的成績是不可能有所提高的。與別人之間的差距越大,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就越低,越是對學習地理抱有一種排斥的心態。
2.與學生多進行溝通、交流
教師的作用在于傳道、授業、解惑。因此,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是要傳授給學生知識,給予他學習的方法,還要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融洽的聯系,有助于學生提高對學科的學習興趣,促進知識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好地流通。但是我們調查發現,在實際的教學工作當中,還是會有很多的學生與老師之間存在隔閡,甚至學生會排斥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從心底里去害怕老師、拒絕老師。教師與學生的聯系,或許僅僅建立在一節地理課上,只是一種短暫性的聯系。但是我們因材施教的重中之重,便是老師要走進學生的內心,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真正了解到學生想要什么、需要什么。
例如,有的學生在學習“人口遷移”這一課時,能夠對人口遷移的因素和其對環境的影響侃侃而談,但是在學習“氣壓帶風帶”這一課中卻很難對答如流。這就說明了,在進行地理教學時,要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的各方面進行分析,地理成績不是唯一的衡量要素。有的學生喜歡區域地理,另外還有的學生偏向自然地理。這都是在實際教學中會存在的現象,那么面對這種情況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具體的調查。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興趣進行重點的開發,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發揮出自身學習的特長,找到自己的閃光點,進而才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地理學人才。
3.對課堂中出現的不同意見給予關注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活潑的,生動的、多姿多彩的,而不是在它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標準的答案,它不應該是刻板、教條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每一位學生由于生活經歷,情感思維,甚至家庭背景的不同,對于每一個問題的看法,也會有不同的回答。因此,在教學工作中,學生如果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教師不應該立即給予否認,而需要了解學生提出不同意見的想法是怎樣的。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盡情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問題,解讀一道習題,而不是向他們傳輸答案只有一個的刻板思維。
例如,在關于你是否贊成在該地修建水電站的類型題中,正確答案與大多數同學的想法都是不贊成在該地區修建水電站,但是還是會有少數部分的同學贊成,那么在講解這道習題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聽取贊成部分的同學的看法,了解其提出這種觀點的思維想法是什么,并且進行正確的講解和引導,而因為大多數人的觀點正確而忽略少數人的看法,更不應該一味的否認。要知道,馬云在創業時也并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
結語
因材施教在向素質教育轉型的過程中十分重要。在教學工作中,無論是地理科目,還是其他任何科目,都應該尊重學生所具有的個體差異,了解學生所具有的不同特點,并且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而不是將不同的青少年培養成相同的人。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計劃要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提高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才能,做到各盡其才。
【參考文獻】
[1]奉佳寧. 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0.
[2]廖玉婷. 研學活動對培養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應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0.
[3]陸娟. 基于主題式教學的初高中地理核心素養銜接研究[D].石河子大學,2020.
[4]朱敏. 基于性別差異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研究[D].聊城大學,2016.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市石化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