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聰
【內容摘要】整本書閱讀,不同于我們教學中的片段閱讀,它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針對整本書的閱讀和感受。由于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所以整本書閱讀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強化學生素材積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人格塑造與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具有非常關鍵的價值。
【關鍵詞】初中語文;統編教材;整本書閱讀;課程體系
近幾年,隨著統編版教材的使用及修訂,“整本書閱讀”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統編語文教材和整本書閱讀有諸多關聯和相似支持,如能有效借助統編教材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將有利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升閱讀速度,鍛煉閱讀能力[1],進而提高寫作水平,和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本文將結合筆者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嘗試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探索,對整本書閱讀展開探討和思考。
一、整本書閱讀概述
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占據了絕大部分,而閱讀本身又有利于促進寫作,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閱讀不得不說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整本書閱讀,則是語文閱讀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貫穿在各個學段的一項必要的教學任務。它不同于我們教學中的片段閱讀,它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針對整本書的閱讀和感受。由于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所以整本書閱讀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強化學生素材積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人格塑造與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具有非常關鍵的價值。
二、中學階段如何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
整本書的閱讀是一個體系化的過程,因此開展整本書的閱讀,對教師提出了很多要求,堪稱全新的挑戰。
1.教師要擺正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角色
(1)甘做學生閱讀的“先讀者”
在整本書的閱讀中,教師必須要擔任“先讀者”角色,因為只有自己閱讀過這本書,才能了解這本書真正的閃光點在哪,知道這本書的閱讀方法是什么,知道哪些部分詳讀,哪些部分略讀,才能提出有建設性的閱讀建議,提出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進而才能設計更完美的閱讀計劃。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紀實性的戰爭歷史題材的著作,此書作為部編版八上語文教材中的必讀篇目,學生很是陌生。了解到有關這段歷史,要在八下歷史教材中才會涉及,學生對于紅軍長征、陜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張學良的東北軍、西安事變等史實知之甚少,甚至連紅軍幾位著名的革命領袖都一無所知,因此我在閱讀之前,重點查找并自學了很多歷史事件,詳細了解了與之相關的每一位重要歷史人物,并向歷史老師請教、探討了很多教學方式。
我們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是以講故事的形式開場的:天才少年毛澤東,孝子統帥朱德,博學儒雅周恩來,隨和可親彭德懷,俠肝義膽賀龍、世紀傳奇張學良……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躍然紙上,學生聽得興味盎然,禁不住課后自己接著去查找資料。他們從一批鮮活的紅軍形象中習得了艱苦奮斗、純正無私、勇毅堅韌、為民謀福。真是“教學相長”啊,我才明白,這遠不止于一本歷史,這也是一部奮斗史,一部成長史,更是青少年肩負家國使命的時代召喚。
(2)敢做學生閱讀的“組織者”
陶行知先生強調:“以生為本,尊重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生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2]整本書閱讀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可能需要一個月,甚至更久。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扮演設計者和組織者,引導學生閱讀不同題材的著作,引導學生發現整本書閱讀的樂趣,引導學生走出閱讀的舒適區,引導學生進入更為深刻的思考和探究。在閱讀完成之后,教師所扮演的應該是組織者的角色,組織學生將整本書的閱讀輸出為文字、圖片、思維導圖、語言表達等。
《西游記》是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我國的兒童從幼年時期就耳濡目染,從不同版本的動畫片、電視劇,到少兒連環畫、青少年讀本,再到今天的吳承恩原著。如果老生常談地再回爐一次,簡單重復幾個經典故事,真是學生無趣、教師無味,毫無提升價值可言。然而,《西游記》的人物刻畫、情節設計、環境烘托、精彩詩句、深刻主題……無不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
為此,我們組織學生成立了學習探究小組,自主選題進行探究;我們為學生開設專題研討課,請學生做主角,創設講解和交流的平臺;我們舉辦了“西游降魔爭霸賽”,全年級的同學積極響應,比賽現場空前緊張激烈。
(3)肯做學生閱讀的“觀摩者”
教師直接講授、設計題目、批改正誤,反不如把設計題目的任務交給學生,鍛煉他們從人物、情節、特征、類別等多角度設計題目,把握章節核心,勾連統整全文的能力。例如,學生設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題目:“一名特別年輕的紅軍戰士引起了伊格納季耶娃同志的注意,于是她問:“同志,您今年多大了?”“快十七了。”“你爸爸是干什么的?”“火車副司機。”請問這個年輕戰士是誰?請分條講述本章中他參加布爾什維克部隊的經歷,以及與心愛的人相識、相處、相愛、分離的主要事件。”這個題目的設計,學生既涉及了故事場景,又把握了小說重要人物——謝廖沙的成長經歷,還由此牽系出與保爾、謝廖沙成長都有極為重要意義的人物——麗達。足見學生考慮、設計問題的周全。
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坐在學生中間扮演觀眾,靜心聆聽孩子們的閱讀講解、評價和體會,感受到他們遠比我們想象的優秀;組建閱讀QQ群,進行線上閱讀分享,談觀點、起爭論、明立場,百家爭鳴,好不熱鬧;與此同時,筆者嘗試把分享閱讀心得的場所由教室轉向戶外,我們選擇了蘇州相門城墻下的“沐之源咖啡書院”,在悠悠千年古運河畔,在古色古香的書院之內,我們開展閱讀沙龍,暢所欲言,品評展示自己的閱讀心得,和學生一起享受閱讀帶給人的快樂和滋養。
2.初步建立課程體系,制定完整的整本書閱讀計劃
教師應該借鑒高中階段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案例,在初中階段初步建立課程體系,制定完整的整本書閱讀計劃,制定各個環節的初步實施方案,使學生在這樣系統的課程中有所收獲。
課程體系也是靈活的,針對不同的書,我們要制定不同的閱讀計劃和閱讀方案。例如,在《駱駝祥子》的整本書閱讀中,筆者設計的課程為批注式課程——比較式批注:品“京味”;評價式批注:寫“小傳”;質疑式批注:溯“本源”;補充式批注:讀“新篇”。又如,在閱讀《水滸傳》的時候,教師推行的是“人物導讀”式的閱讀方案,根據人物來進行閱讀,教師則扮演一個導讀者的角色,帶領學生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人物地閱讀、探討,指導學生照應勾連全文內容。
名著教學雖然不能專人專教,但教者可以把零散的想法,化散為整,為整本書教學制定完整的計劃,嘗試建立初步的課程體系。這個環節,剛剛起步,有待全備課組語文教師共同收集資料、分工協作設計專題,加以整合,進一步實踐探索。經過幾屆學生的培養、歷練、打磨,形成本學校的課程資源及課程體系,日臻完善。
3.對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方法加以指導
初中學生都有一定的閱讀量,他們絕大多數都曾經閱讀過很多本書,但是這并不代表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法。每一部作品由于題材不同、體裁不同、作者寫作風格不同、年代不同、國籍不同,所以相對應的閱讀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發現長篇小說、詩歌集、散文集、人物傳記、書信、社科著作、外國文學等等,都有著很大的區別,如果只用同一種閱讀方法,可能對其中一種著作有效,而用在其他作品上則會非常低效。這就需要教師來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激趣誘讀、合理薦讀、懸念導讀、精巧概讀、師生交流、授之以漁等六個策略等六個指導策略,讓“整本書閱讀”教學更豐富有趣,更活躍智慧,更積極高效[3]。
教師可以在學生開始“整本書閱讀”之前,將閱讀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通過一本書的閱讀,來了解和掌握讀這一類書的方法。例如,在講授《傅雷家書》前,正值寒假,筆者在放假前幾天的課程輔導中,特別對書信的閱讀方法做了梳理:首先,通過序言和后記,了解通信雙方的家庭成長背景,寫信的緣由及目的;其次,梳理傅雷教導傅聰做人做事的道理,藝術文學的指導與熏陶,成長路上的關心和勸慰……信是缺少特定引人情節的,不了解環境背景,不了解人物經歷,很難與作者編者產生共鳴,因此,我們可以嘗試把自己代入其中,換位思考,體會父子、母女之間的深情,更可借此影響指導我們自身的成長。
4.培養和持續關注學生的閱讀興趣
“整本書閱讀”是一個比較繁瑣、需要一定時間與毅力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興趣,才能完成。但是在當前的“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個別教師對于學生的閱讀干預太多,設定太多,監督太嚴格,而且功利性太強,這樣雖然短期內可能能夠達到教師的要求,但是長期來看限制了讀書的自由,減損了讀書的樂趣,并不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保持。長此以往,學生很有可能會對閱讀喪失興趣。為此,教師需要注意,不要對學生干預太多,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倡導個性化閱讀。
創設新鮮有趣的閱讀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和閱讀樂趣。用“師生交流”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自信心。例如,假如那個時代也有微信,請你設計“祥子”的朋友圈和個性簽名(《駱駝祥子》);假如你是“尼摩艇長”,請設計你的航海路線圖(《海底兩萬里》);“我為昆蟲代言”,講講昆蟲世界的有趣故事(《昆蟲記》);“我和魯迅有約”,認識不同時期的魯迅,了解他偉大的人生(《朝花夕拾》)……
此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們的不斷探索下,整本書的閱讀有了一定的閱讀方法,也多數都具有一定的閱讀計劃,和一定的閱讀側重點,但是它并非是一個可以生搬硬套的模板和公式,并不是所有的整本書閱讀都能夠套用,它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這期間的每一本書、每一名學生都可能是動態生成的主體,這決定著整本書的閱讀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
本學期由于疫情原因,我們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平凡的世界》采取了更靈活的方式,學生愿意分享、樂于傾聽、敢于質疑、暢所欲言,這不正是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嗎?喚起了學生最本真的閱讀欲望!
結語
在漫漫教學研究之路上,在具體的實踐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探索、嘗試,靈活、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總結出一套有助于促使學生深入展開整本書閱讀活動的教學策略,以此促進學生閱讀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培養學生廣泛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增加閱讀量,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整本書的閱讀,對于閱讀教學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加強版”和“加長版”,在實施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很多的問題,例如學生閱讀時間不足,閱讀興趣不足,閱讀后勁不足,對于閱讀任務太過敷衍,無法深入閱讀和體會等等,這些都是很容易出現的問題,也是最容易困擾語文教師的難題。本文雖然對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實踐展開了探討,但是并不是一套非常系統、完善、全面的教學理論,而僅僅是筆者個人對于整本書閱讀的探索和思考。希望本文能夠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專家、學者、同仁對于整本書閱讀的探索,進一步豐富閱讀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教學。
【參考文獻】
[1]蔡雅蓉.三管齊下,推進群文閱讀教學[J].試題與研究,2020(10).
[2]徐韻琦.將陶行知人文教育思想融入課堂教學[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4).
[3]吳英.“讀整本書”課堂指導的教學策略探析[J].中學語文,2020(9).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