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逢春
【內容摘要】在現代教育改革進程不斷推進的教學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發展。高中階段屬于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積極作用。而教師在此時創新自身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主體,可以較好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探究性、自主性教學的指導下,通過模型構建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識、掌握學科的學習方式。本文簡要分析高中生物學基于模型構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生物學 ?模型構建
模型構建屬于現代教育背景下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積極意義。在高中生物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給予模型建構來開展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更深刻、輕松的理解生物知識,提高學生生物學習效率①。在教學課堂上,模型構建的教學方式,可以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效率、能力。在此種環境下的生物課堂中,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更為深刻,進而有效促進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模型構建教學在高中生物學中的作用分析
1.促進教師教學素養的提升
生物學科屬于高中階段的重要課程,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成長。而縱觀目前的生物教學課堂,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陳舊,不利于學生生物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師也需不斷豐富自身的教學經驗、理論,為學生構建出更為高效的生物課堂。從生物課堂模型構建的角度出發,可以讓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加豐富,促進其專業素養的持續提升②。在基于模型的生物知識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獨立自主、合作學習的形式來探究課程知識。在此過程中,可以有效促進教師和良好教學觀念的形成,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在模型的構建中,也需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引導學生不斷完善、創新模型,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并實現自我反思能力、專業知識的提升。
2.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在高中生物的教學活動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理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而從目前的教學理論基礎來看,可以發現核心素養的內容主要包含:生命觀念、科學精神、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及理性思維等。在具體教學活動中,通過模型的構建,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認識生物知識。在此種學習環境之下,學生能夠直觀的體驗、感受到生物世界之美,并在生物學習中產生成就感。模型的構建也讓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轉變,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在主動參與中養成較好的生物核心素養。在學生之間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成長,有效提高學生生物學科學習興趣。在生物教學中,學生圍繞模型開展學習活動,可以在模型的觀察、分析、創新、完善等過程中達到學習目標,更好的促進其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高中生物學基于模型構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1.在生物教學中構建概念模型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在高中生物教學課堂上,概念模型教學屬于一種重要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積極作用,尤其是在生物復習課中。通過概念模型的構建,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章節知識體系,并可以有效反映出學生對基本概念、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在學生構建概念模型時,也提升了學生的知識總結、歸納能力。此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從章節知識的核心概念出發,對高中生物的課程學習內容進行總結、整合,進而使得學生在自主探究、知識梳理的過程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認識。例如,以章節《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為例,其旨在要求學生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并可以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及其特點。在引導學生構建概念模型時,圍繞章節的中心“物質跨膜運輸”出發,讓學生主動去分析主動運輸、被動運輸的特點。并且,在構建概念模型時,也需著重分析兩者之間的異同點,進而分析出其對細胞生活的作用、意義。通過概念模型的建構,讓學生在復習中進行章節知識的梳理,進而加強學生對課程的記憶深度。其后,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互動,起到完善概念模型的不足的作用,使得學生全面、系統的理解、認識到知識要點。概念模型的構建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對細小、零碎的知識進行加工的過程,進而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養成。
2.在生物教學中構建數學模型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生物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注重其實證、邏輯等依據、特點。本學科也是自然學科、理科的一部分,具有說服力的數據也是訓練學生理性思維、讓學生回歸理性的重要方法。在教學活動中,結合課程內容來構建數學模型,可以為學生呈現出較好的學習情境,加深其學習效果。其后,從具體情境出發,可以從中抽象出數學規律、思維,并通過圖表、公式的方式來完成進一步表達。從我國的相關教育理論中也可以發現,數學模型的構建,可以幫助學生主動發現、解決問題,并在問題解決中探索出新的生物規律。例如,以章節《性染色體與伴性遺傳》為例,其旨在要求學生認識到染色體、伴性遺傳的概念,并能夠結合紅綠色盲的案例來理解伴性遺傳的規律。在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從紅綠色盲的疾病特征出發,讓學生結合此案例來構建數學模型。使用數學符號來代替研究對象的基因組合,并對下一代的基因組合方式羅列出來,通過遺傳圖解來闡述紅綠色盲疾病的遺傳方式、遺傳概率。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計算,得出問題答案,在主動學習中生成知識內容。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中,從數學模型的特點、作用出發,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進一步訓練。并且,在模型推導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觀察本質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3.在生物教學中構建物理模型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物理模型具有形象、生動、直觀的特征,屬于外顯模型的范疇。在生物教學活動中,構建出物理模型來開展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將抽象化的問題具體化、微觀知識轉變為宏觀知識,進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③。物理模型的構建,讓生物知識的學習難度也出現下降,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形成。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對于較為抽象化的知識內容,若是單純依靠紙筆、畫圖來理解,會讓學生難以深入知識內涵。而結合物理模型,則可以有效化解難點、起到突出重點的作用。例如,以章節《減數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為例,其旨在要求學生能夠解釋減數分裂的過程及各期染色體的特征,并準確表述分裂的各個時期。在本知識點的學習中,其主要還是取決于真核生物減數分裂時染色體發生的變化。在構建物理模型時,其基礎就是: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結合此特征來構建出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的物理模型圖。通過此圖形的構建,讓學生能夠直觀的觀察到減數分裂的過程、變化方式及原因,進而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有序、直觀。同時,物理教學模型的構建,讓學生更好的突破遺傳與變異內容的難點,加深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效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在高中生物的教學課堂上,通過模型構建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效果進一步得到提升。一般來說,模型大致上可分為物理模型、數學模型及概念模型。通過概念模型的構建,讓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刻,有效促進學生生物基礎水平的提升。結合數學模型,則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分析、推理及綜合能力。而通過物理模型的構建,可以讓學生所掌握的生物知識變得具體化,促進三維學習目標的達成。在教學課堂上,模型構建的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有積極價值。教師也需善于結合教學內容來靈活構建模型,促進學生生物綜合能力的提高。
【注釋】
① 鄭蘭萍、劉文勝. 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概念教學——以《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為例[J]. 教育,2017,26(13):43-44.
② 鄭學項. 基于模型建構的高中生物學概念教學實例——以“染色體變異”一節為例[J]. 中學生物學,2018,21(4):120-121.
③ 趙海芳. 核心素養下模型構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嘗試運用——以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的模塊復習為例[J]. 中學教學參考,2018,16(26):168-169.
(作者單位:浙江省安吉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