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爽
摘要: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而如今我們生活的環境正在日益惡化,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霧霾成為“家常便飯”以及淡水資源不足等問題十分嚴重。通過學習高中地理學科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節和生物活動之間存在的某些必要聯系,從而警醒青少年,就此樹立環保意識,更結合今后的所學所能,盡可能的去做一些凈化自然,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事情。因此,本文展開了關于環保意識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探討。
關鍵詞:高中地理;環保意識;觀念培養
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惡劣,讓我們宛然看到了地球母親的一幅病態,霧霾的籠罩使她“雙目失明”,水土的流失使她“口干舌燥”、泥石流和山體的滑坡使她“血栓凝固”,這些問題從很大因素上來講是與我們人類的不良活動離不開。基于此,迎著高中地理課程改革之風,筆者實施了一些關于地理學科中滲透環保意識的教學嘗試,希望可以從祖國的青年一代開始,共同關注環保問題,讓保護環境的觀念根植于每位青少年的心中,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一、融合環保意識啟發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如今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國際性的問題,它不再局限于某個地區和國家,而是全世界人民需要共同對待的問題。通過翻閱地理教材中的部分章節,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對以往時代的自然環境描述,當時大部分運用的詞匯為“山清水秀”、“風景怡人”、“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等,而今時今日的我們去翻閱報紙、雜志或者是教材,則更加看到的是人類的生產、生活行為,對自然造成的不健康影響。比如,黃沙漫天、淡水缺乏、植被破壞等,另外從一些科學幻想類電影中,如《哥斯拉》、《后天》、《塑料王國》等,我們也可以看到人類破壞環境之后將會遭受到怎樣的毀滅。所以,解決的方法就是讓我們在懂得環保意識的基礎上,自覺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踐行自己對環保的深刻理解。而高中生,是我國的青年力量,他們對于環保理念的認識將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環保運動措施的實施效果。另外,從學科——地理的教學角度來看,本學科中設計的很多內容都很適合作為環保教育的起點。因此,融合環保意識啟發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是很重要的。
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合環保教育的有效策略
(1)地理教師以身作則,樹立良好教育形象
眾所周知,教師的思想和行為會對學生形成深刻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教師身上有哪些優點和不足,通過言傳身教都會在學生的身上得到放大,對于環保意識的培養也是不例外的。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高中地理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們樹立好一個正確的旗幟形象,這樣不僅可以體現出我們師德高尚的一面,更容易令青少年信服。高中生是一群處于青春叛逆期的特殊群體,對于他們的教學指導,以筆者個人的看法分析在于“重疏通而輕堵掩”,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通工作,讓他們快樂學習地理知識,并且通過本學科實現環保意識的強化,這就是我們的目的,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設想之一。
那么具體到實踐中我們如何去做呢?比如,首先我們可以多從理論提升的角度入手,多多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一些關于自然環境介紹的書籍,盡量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脫稿講課,引用一些實際的數據和案例,來增強課堂教學的信服力,樹立起地理教師博學、多思的偉岸一面。比如,具體到哪一年哪一個地方人口出生多少?死亡多少?垃圾產生了多少?還有多少可以直接飲用的淡水資源?等等。這些鮮明的實例在學生的面前就是學習的動力。其次,高中地理教師還需要從實際行動入手,比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節約辦公室紙張、及時關掉沒人存在的教師照明設備和降溫設備,彎腰撿起散落到地上的果皮并將其扔到垃圾桶內等等,凡此種種都可以達到環保的效果,另外也足以體現出一名教師的高尚素質,從而幫助學生養成環保意識和行為。
(2)組織校園拓展活動,提升環保參與意識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并不是僅僅靠“說”這么簡單,因為,指導學生參與拓展類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做”中感悟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也是十分迫切的。那么,針對于高中生而開設的地理實踐拓展課都可以有什么呢?比如,首先,我們可以在校內多多組織幾次“大清潔”活動,讓學生動手去美化校園,感悟隨手制造垃圾和污染的容易,而保持清潔、健康的生活環境是多么的困難,這樣他們在體會到勞動的辛苦之后,就會更加熱愛環保,熱心公益,相互約束對方的行為,讓高中校園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變得更加美好。此外,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野外求生訓練,到一些人跡罕至的地區,觀察當地的自然環境,順便帶走一些其他游人曾留下的污染物,讓學生結合這些實際行動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3)結合高中地理教材內容,滲透環保教育
高中地理教材中設計的知識較廣,知識體系復雜,其中就有很多內容關系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問題,比如,“洋流運動”知識,它起到到了調節整個世界氣候和溫度的重要作用,而如果這一“空調系統”出現了問題,那么將會直接威脅到人類的安全。此外,還有關于南北兩極因為受到“溫室效應”而逐漸融化冰川的問題,這些在教材中也有體現,而如果我們人類不去加以遏制和正確干預,那么,隨著“溫室效應”的繼續擴大,冰川消融的力度會更大,當全世界的海平面因為冰川的消融而迅速提升時,我們再去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法,無異于臨時抱佛腳,意義不大了。
概言之,人類應當與自然環境之間實現和諧、健康、穩定和持續的發展關系,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解決一個全世界共同的問題——環保問題,如今,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滲透環境保護意識已經非常重要,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筆者充分利用學科上的優勢以及通過開展校園環保活動,希望可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幫助達到有效滲透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汪繼東.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意識[J].中國校外教育,2013 (32).
[2]郭鋒濤.中學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
[3]何立亞.怎樣在物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J].新課程(中學),201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