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印
【內容摘要】對中學生進行體育教學,并不僅僅是將體育知識與技能傳授學生,還要重視并加強對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的培養,讓學生具備能夠完成體育活動中既定動作的心理素養和身體條件,這是一項系統的、艱巨的工程,要想落實這項工作,不僅需要時間,體育教師還要掌握科學的訓練技巧。對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的培養,不僅有益于學生當下發展,還能讓學生的未來發展受益。本文立足當下中學體育教學現狀,就如何實現對中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的培養展開探究。
【關鍵詞】中學? 體育教學? 體育能力及行為
前言
新課改強調“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眼光放長遠,不能局限于當下學生的成長狀況,還要立足未來,加強對學生能力及行為的培養,中學體育教師也是如此。在教育實踐中,要深入探索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能力及行為,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鍛煉并形成終身鍛煉意識,這對增強學生身體素質、促進中學體育教學事業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體育教學經驗,就如何有效培養中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分享幾點心得體會。
一、強化引導作用,培養學生體育學習興趣
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體育運動枯燥、乏味且消耗體力,要想讓學生長期堅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體育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鍛煉、堅持鍛煉①。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強化自身的引導作用,立足實際,根據中學生性格特點采取有效的手段,讓學生感知到體育運動的魅力,使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籃球教學中,體育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籃球的發展史,并且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國際性的籃球賽事,如歐美國際籃球賽中國巡回賽等。通過視頻,學生看到籃球運動員在賽場上矯健的身姿、帥氣的身影,自然也會心生向往,這對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的激發、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經常帶領學生觀看這些國際體育賽事,以喚醒學生的能動性、主動性,為學生體育能力和行為的養成奠定基礎。
二、革新教育理念,交還學生的學習自主權
在傳統的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自己為中心,在給學生講解體育運動技巧時,一般是自己先示范,然后讓學生反復練習,直到學生掌握技巧。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狀態,機械地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與技能,絲毫感受不到運動的樂趣。這樣的教學方法不符合新課改要求,也不利于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的培養。在以培養學生良好體育能力及行為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革新教育理念,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上的主人,充分調動學生能動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真正參與到體育運動之中②。例如,在籃球教學中,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如何傳球、如何搶球、如何投球,而是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體育認知水平和能力,對于體育運動有自己的技巧和習慣,讓學生相互交流,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吸收。譬如,教師將傳球較好、投籃較好、運球較好等幾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彼此分享籃球運動經驗。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感受到尊重,主體性得到發揮,真正參與到知識構建過程之中,這對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三、創新教學模式,增強學生體育運動體驗
在傳統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比較僵化、死板,而且比較單一,學生通常在教師的指導下反復練習,直到完全掌握技巧。這種教學方式難以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不利于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的培養。在以培養學生中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除了革新教育理念,交還學生學習自主權,還要針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對教學方式進行多元化、趣味化處理,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充分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而不是機械地、反復地練習某一項技能。例如,教師可以采取以賽代練教學法,即以比賽代替練習。以足球教學為例,教師先將足球運動技巧告知學生,可以通過視頻輔助講解,讓學生初步掌握守門技巧、射球技巧、運球技巧等。在這個基礎上,體育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比賽。作為教學指導者,體育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比賽情況并及時記錄下學生存在的問題,在學生結束比賽后和學生一起交流這些問題并幫助學生改正。這種教學方式將學生處于激烈的競技環境中,不僅可以強化學生體育技能,還能讓學生獲得愉悅的運動體驗,這對學生體育能力和行為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③。
四、優化教學內容,提升學生體育綜合素質
培養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是讓學生具備完成既定技能和動作的心理素養和身體條件。因此,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教師傳授學生的內容不能僅止步于體育知識和技能,還包括一些有助于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養成的內容,如心理健康知識、基本的運動常識等。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運動鍛煉的間隙,和學生一起坐在操場上,圍成一個圓圈,共同交流和分享這些運動小常識,如常見的運動損傷和處理方法以及預防措施,還有各種衛生保健知識等,如劇烈運動后不宜大量飲水、進餐之后盡量不要立即運動、情緒不好的時候不宜運動等。掌握這些體育與健康知識,對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培養十分有益。
五、完善教學評價,增強學生體育運動信心
在傳統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只關注結果,這樣的評價不利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不利于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的養成。在以培養學生體育能力及行為的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教師應當針對教學評價進行完善,具體從兩個方面進行優化:第一,評價形式。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采取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形式,既要關注學生體育運動結果,還要關注學生運動過程,綜合學生的健康意識、學習態度、進步狀況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并且堅持先表揚鼓勵再指出不足的原則,確保學生以良好的心態接受并及時改正,這對提升學生體育能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④。更重要的是,有的放矢地改正能夠讓學生快速進步,使學生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信心。第二,評價主體。在實施評價的時候,教師應突出學生主體性,采取生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相結合原則,讓學生也參與評價,從而提升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幫助學生有的放矢地改正不足,獲得全面發展。除此之外,體育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籃球賽、足球賽等,自己充當裁判,一方面,幫助學生強化體育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和終身鍛煉意識⑤。
結論
中學體育教學并不僅僅是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工具和方法,還承擔著培養學生終身鍛煉意識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強化引導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同時針對教育理念、模式、內容、評價等進行創新和優化,使學生接受全方位的、系統的體育教育,掌握系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個人體育能力的提升。本文是筆者根據自身體育教學探索所總結的幾點經驗,以期提升中學體育教學效果,為中學生未來更快更好的發展打好基礎。
【注釋】
① 劉秀英、趙光祖. 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淺談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J]. 體育世界,2014(04):27.
② 伊茂榮. 淺談高中體育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11):163.
③ 韓海云. 高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策略探析[J]. 才智,2015(28):191.
④ 白植國. 高中體育與健康在新課標實施現狀中的調查研究[J]. 科學大眾,2018(06):120-121.
⑤ 馬艷紅、于秀、王曉春. 高中體育課程目標的發展趨勢及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04):84-85.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