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燕
【摘 要】在課程改革的進程中,碎片化的學習增加了學生建構立體知識體系的難度,導致學生的學習缺乏應有的深度,在回歸數學學科本質的需求下,在迎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需求下,結構化學習能使學生的“基礎學力”更快地提升,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大幅增長,讓學生學會學習、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自身要具備結構化學習的理念,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推動學生展開結構化的學習。
【關鍵詞】結構化學習;課程改革;思維能力;核心素養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對之前二十年的課改工作的回顧和審視也逐漸增加,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三維目標體系的建立讓教學從側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強化上升為重點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關注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經驗累積。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習碎片化的痕跡較重,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體現在教材體系的編排中,更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理念中、體現在學生的學習目的中。為此,結構化學習的需求就凸顯出來,這也是數學回歸學科本質的需求,是貼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需求。
一、何為結構化學習
結構化學習是以數學知識體系為基礎,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并加以改造、加以融合,以形成新知識體系的學習過程、方式和方法。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數學知識中相聯系的元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動態建構知識結構時,需要觀察、思考、假想、實踐、驗證、求索,需要找到知識間的關聯,發現本質的數學規律,進而建構出全新的認知結構,這個過程對學生是有挑戰的,是全新而充滿趣味的,是順應學生學習需求的,是真實體現學生自然發展狀況的,因而這樣的學習必定是真實的,有效的。
二、結構化學習的意義
結構化學習的發生會讓學生對數學有全新的理解,讓學生學會從聯系的角度來看待學習,并讓他們的學習過程變得“簡單”起來。其一,學生可以抓住數學知識結構本身的關聯來動態建構,讓原本零散的知識碎片逐步鏈接起來,以網狀結構甚至立體的數學模型保存下來,以便于他們隨時重現、調用、再編輯。這樣,隨著學生的知識結構越來越豐富,接受的信息都能儲存到相應的結構中。其二,伴隨著數學學習的過程,學生的經驗和感悟會逐漸形成數學學習的方法結構,舉一反三時常發生,他們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和學科中,而是擴散到時時刻刻、方方面面。其三,結構化學習旨在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在不斷地強化和吸納中,學生的思維結構會逐步形成,他們在“遭遇”外部矛盾刺激時,可以根據學習進程自我調適、自我建構,這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真實體現。
袁振國教授指出“知識的問題關鍵不是多少問題,而是結構的問題”,我想,這也是對結構化學習意義的闡釋,因為對于學習者而言,學會學習極其關鍵,學會輕松地學習,高效地獲得更是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
三、結構化學習的實施基礎
結構化學習從根本上說是學生的學習方式,但其中離不開教師的引領,因為學習者本身具備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不夠,即便有一些體會,也難以形成系統,所以,在實施結構化學習時,我們首先要從教師的“教”開始。
教師首先要有結構化教學的理念,結構化教學與系統教學法一脈相承,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熱點,有組織、有系統地創設學習環境,安排學習材料,讓學生按照設計好的結構進行學習。因此,教師應該是整個學習過程的設計師,在組織學生學習之前,教師要研讀教材,不僅要讀懂教材涵蓋的知識點,還要深度理解知識點的“前世今生”,要找到知識點彼此之間的關聯點、內在規律的連接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以結構的方式去建構知識結構。比如,在“認識千米”的教學中,特級教師許衛兵從“創造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的話題出發,引導學生在體會已認識的長度單位的基礎上,感知長度單位的進率(內在規律),并自己創造出一個新的長度單位來,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創了絲米、忽米、微米、十米、百米、千米等,并在排序過程中將長度單位的結構相對完整地呈現出來,將單位之間的“關系”凸顯出來。這樣的學習讓學生收獲的就不僅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一條貫穿體系的線,沿著這條線摸索過去,整個長度單位的體系會“水落石出”,日漸豐滿。
其次,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不應該被忽視,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要明白學生的問題在哪里,困惑在哪里,學生在什么地方遭遇阻礙了,課堂就要從什么地方開始。只有當教師了解了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才能推動學生從“最近發展區”出發,找到通往新知的康莊大道。在學情分析中,教師可以通過測驗、訪談、問卷等多種方式來展開,以便根據學生的真實起點準備學習材料,幫助學生體驗、領悟、形成結構。例如在“認識千克”的教學中,海安市城南實小的曹愛梅老師讓學生提前走進超市,尋找生活中的“千克”,學生帶著電子秤,以小視頻的方式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錄了下來,在課堂上學生千克這個單位時,學生的學習就不僅停留在定性的體會上,而是可以借助直觀、真實體驗“千克”的用處,拓展對“千克”這個單位的適用范圍的認識,這樣的學習讓學生突破了“千克”是一個較大的質量單位,“克”是一個較小的質量單位的單一認識,轉而從聯系的角度讓學生立體建構出質量單位的體系來。
再次,問題仍然是學生學習的關鍵,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基礎出發,從數學結構的關鍵點出發,提出引領性、建設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歷經數學學習的過程,累積數學活動經驗,累積數學學習經驗。在提煉問題的同時,教師需要從數學的本源出發,通過對課時教學內容的重新解構(教材因為考慮到課時、編排體系等問題,有些內容的安排不夠緊湊),優化課時內容的呈現方式,豐富課時內容的內涵,使課時內容更對學生結構建構的“胃口”,讓學生在創新、求索和反思中得到真實的發展。
總之,結構化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促進學生“基礎學力”和“數學素養”的提升,能推動學生知識建構結構化、學習方式結構化和思維方式結構化。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善于“上移一級看整體”,用結構的方式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推動學生數學素養乃至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許衛兵.結構化學習:回歸“本原”的課堂實踐[J].小學數學教師,2018(7,8):64-70
[2]吳玉國.走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結構化學習[J].江蘇教育,2017(9):67-68
[3]吳玉國.結構化教學:讓教育回歸自然[J].江蘇教育研究,2016(9A):8
[4]袁振國.什么知識最有價值?[J].上海教育,2016(1)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江蘇 南通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