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穎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建構理論”指導小學數學多媒體輔助教學會愈發彰顯其生命力。數學教師要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科學運用多媒體開展有效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具有高度探索性與創造性。
【關鍵詞】建構;媒體輔助;小學數學
一、用心提供利于建構的學習背景
以電腦呈現完全替代黑板的做法雖然已被大多教師摒棄,但還是有很多教學課件的設計牽制著學生,他們只能按照教師的思路和方法展開學習。有些教學設計雖是啟發式的,但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和教師的設計存在差距,他們看不到也找不到教師所提供的信息與自己已有知識之間的關聯,也就無法主動地用自己現有的知識去過濾和同化獲取新的信息。因此,在設計課件時,我們要特別關注學生即將學習的新知識與過去所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用心為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提供多角度和多層次的背景資料,促進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主動建構。
例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一日內時針在鐘面上正好走兩圈,即1日有24時這一知識點。我先攝取了學生熟悉的幾組生活、學習的畫面,插入課件,并給每個畫面配上鐘面,能看到動態的時針、分針。教學時,熟悉的畫面,輕柔的音樂,使學生在賞心悅目中真切地體會到:一天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兩圈,一日有24小時。而且借助先前的動態演示,學生初步發現了兩圈的關系,如何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初步成型。這樣設計教學,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效果自然很好。
總之,我們在提供學習背景資料時,一定要考慮到資料的童趣性、生活性、數學性、廣泛性、選擇性等多種因素,這樣才能便于學生通過原有知識接受新知識,進而使所學知識迅速、順利地納入、同化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精心設計利于建構的學習過程
如何借助多媒體促進學生建構知識,進行深度學習,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精心設計有利于建構知識體系的教學過程,創造性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真正體現“以生為本、學會學習”的教學追求。
比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從引導學生嘗試畫圓開始。首先,展開一幅畫面,幾個同學同時圍著一個小竹筐投石塊,讓學生發現不公平的原因是因為每個學生投石塊時的距離不等。如何才公平呢?這就要求每個人離竹筐的距離應該是一樣的。于是,有學生提出必須畫圖,小竹筐就是中心位置,沿著小竹筐,每個投石塊的人距離相等,相當于“半徑”等,并用多媒體演示畫圓的基本步驟。學生體會感知圓的形成過程后,再利用多媒體將畫圓的步驟分解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獲得“畫圓”的全部信息:先定圓心,再有定長,最后依著圓心、用定長來畫圓弧,最終畫出了圓。于是,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名詞,通過情境連動起來,又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形成了完整的學習鏈,完成了知識的建構,完成了深度學習過程。
三、全程落實利于建構的思維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材在呈現相應的數學內容與思想方法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知識積累,在遵循科學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原則。”這就告訴我們,在滲透那些隱而不露、不可言傳的數學思想方法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來化難為易。
比如,在“圓的周長”學習中,需要滲透的是“不完全歸納法”思想。一位教師在教學中,進行了如下設計:先別讓學生用直徑是4厘米、8厘米、12厘米的圓片,依次沿著一條線段進行滾動操作。在滾動中,分別對不同直徑的圓片依次做上記號,再量出滾過路程的距離。操作完成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與討論滾過路程即周長與圓的直徑之間的關系。學生以三次滾動的情形為依據,分別進行求比值的計算,慢慢地,學生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圓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計算、比較、歸納,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四、有機滲透利于建構的生活聯系
教師必須有機滲透利于建構的生活聯系,引導學生走向生活,面對實際,在生活實踐中感知觸摸、體驗體會,培養他們“生活數學”的意識,練就一雙生活數學的慧眼,進而建構起屬于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和情感態度,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教師從生活實際出發,首先發問:“同學們,你們見過角嗎?”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了好多例子。接著,教師又引導學生一起動手摸摸書本、摸摸桌角、摸摸三角尺的三個尖尖……當學生積累了這些學習經驗后,接著問:“角與顏色有關嗎?”“角與材料有關嗎”“那么,角與什么有關系呢,到底什么叫做角呢?”“你能否畫一個角呢?”又在學生畫“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揭示出了“角”的概念。之后讓學生再摸摸書本、摸摸桌角、摸摸三角尺的三個尖尖,體會角的頂點、角的兩條邊。通過這一過程的學習,學生對概念的記憶一定會非常深刻。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建構理論”指導小學數學多媒體輔助教學會愈發彰顯其生命力。為此,我們必須知行結合,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把教學內容資源、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與信息技術手段、大數據云計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緊密結合,開創小學數學教學的新天地。
(江蘇省蘇州市草橋實驗小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