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摘要】目的:觀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對城市居民行為影響。方法:以完全隨機的方式在我社區內選擇一個居民區進行本次研究,于2018年1月和2019年1月分別對該居民區中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在2018年調查后,于社區中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比較兩次調查中居民行為偏好的差異。結果:2019年1月調查中吸煙、嗜酒、嗜甜、嗜咸、嗜油膩食物的比例明顯低于2018年的調查結果,而每周運動超過7h所占比例高于2018年調查結果,且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能夠明顯促進城市居民的行為偏好,使其具有更健康的生活習慣。
【關鍵詞】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城市居民;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1-163-02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是提高公民行為素質、增強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我國衛生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家以多種形式,開展多項活動以推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在社區的進行[1]。為了觀察二者對城市居民行為影響的效果,我社區開展了本次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患者選擇
以完全隨機的方式在我社區內選擇一個居民區進行本次研究。于2018年1月和2019年1月分別對該居民樓中年滿18周歲,無交流障礙、無精神性疾病病史,且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的居民進行問卷調查。2018年1月共計3142人參與本次調查,2019年1月共計3244人參與本次調查。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患者是否吸煙、是否飲酒、是否嗜好甜食、是否嗜好咸食,以及運動時間每周超過7小時、3-7小時、不足3小時等情況。
1.2.2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干預方法
在2018年調查后,于社區中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活動形式分為健康知識講座、健康欄宣傳、健康手冊發放、觀看健康教育相關電影等多種形式。健康知識講座請醫院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生進行,每月1次,講座內容包括心腦血管、糖尿病、痛風等常見病和多發病。建立微信群,對于居民感興趣的問題可在群內討論,請相關專業的醫生每周在微信中集中解答一次。定期更新健康宣傳欄,制作健康手冊免費發放。每月組織1-2次社區居民觀看健康教育視頻。對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檔案,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社區醫生提供用藥、膳食、運動等方面的建議,督促患者復診。
1.3 數據處理
用SPSS19.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處理研究中所有相關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018年1月共計3142人參與本次調查,發放問卷3142份,回收問卷3138份,問卷回收率為99.87%,其中合格問卷3121份,問卷合格率為99.46%。2019年1月共計3244人參與本次調查。發放問卷3244份,問卷回收3221份,問卷回收率為99.29%,其中合格問卷3205份,問卷合格率為99.50%。
兩次調查人員的性別、年齡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2019年1月調查中吸煙、嗜酒、嗜甜、嗜咸、嗜油膩食物的比例明顯低于2018年的調查結果,而每周運動超過7h所占比例高于2018年調查結果,且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的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健康促進是指運用行政或者組織手段,廣泛協調社會各個部分以及社區、家庭、個人之間的關系,使每個部分均能夠履行自身對健康的責任,從而共同維護和促進健康的一種社會行為[2]。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已經成為我國衛生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城市居民的身體素質卻在不斷下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這與居民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抽煙、嗜酒、飲食偏嗜、缺乏運動是導致居民身體健康下降的重要原因[3],因此,通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使居民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既能夠節約醫療資源,又能夠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從本次研究來看,2019年1月調查中吸煙、嗜酒、嗜甜、嗜咸、嗜油膩食物的比例明顯低于2018年的調查結果,而每周運動超過7h所占比例高于2018年調查結果,且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能夠明顯城市居民的行為偏好,使其具有更健康的生活習慣,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英華,毛群安,石琦,等.2012 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結果[J].中國健康教育,2015,50(2):99-103.
[2] 高其法,王軍慈.我國居民健康知識與行為分離情況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3,22(17):3218-3221.
[3] 董娟 . 荊州市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教育項目效果評估[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5,15(5):67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