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潤蘭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早已進入互聯網時代,它為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的輔助工具。在教學領域,信息化的滲透為學科教學和課堂開展注入了新鮮動力,為課本內容的開發提供了多樣有效的途徑,從信息化的開展來看,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各個學科的質量和效率。其中,信息化技術為高中歷史生本課堂構建提供了強力的支撐,包括情境的搭建、歷史內容的還原和學生視野的增長等等,使生本課堂和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得到明顯凸顯。本文將重點從生本課堂的特點出發,提出信息化背景下有效構建高中歷史生本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化;高中歷史;生本課堂;構建策略
首先,生本課堂營造了浸潤著民主、平等、激勵和諧的人文課堂環境。其次,生本課堂對教材進行了“二次開發”。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能超越教材,積極地審視、科學地處理加工教材。再次,生本課堂體現了“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最后,生本課堂最大化尊重了學生差異。
一、生本課堂的特點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生本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有很大的區別,最為主要的是生本課堂在教學的許多環節上都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課堂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給予課堂上學生之間的討論時間、探究時間、反思時間和發言時間較少,導致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夠了解的同時,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教學中心位置,導致教學沒有切實從學生出發。而生本課堂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傳統課堂的弊端,它規定教學必須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進行小組討論、上臺展示、交流合作和自主學習,保障課堂教學既關注了學生的態度、行為和能力,又關注了學生的知識技能學習。
(二)突出教學的多角度
從教師出發,生本課堂重視對于教材的挖掘和二次開發,教師必須對備課環節做出整改,包括利用網絡資料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充,利用信息化手段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挖掘分析、確定重難點、保障課堂互動和學生討論等等,生本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學生出發,生本課堂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得出的過程和規律,而不是使學生的重點都放在結論和套用照搬知識上,因此,學生必須具備對知識的自主探究和表達想法,勇于對別人的觀點提出質疑,勇于在別人的質疑下發表自己的想法。
(三)突出合作探究模式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在教學中體現互動元素,在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過程中為學生搭建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平臺,學科的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而生本課堂則最大程度上符合了新課改的要求。首先,合作學習是我國大力倡導的教學模式,此模式的開展變教師灌輸式的教為學生自主性的學,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力。其次,生本課堂凸顯了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它強調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通過預習和教學去發現自己的疑惑,能主動積極的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疑惑,從而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合作探究去有效解決,使學生能夠針對性收獲。
(四)突出課堂有效互動
生本課堂的教學過程是認知建構、師生互動、情感體驗多向交流的過程,評價一堂課是不是高質量的課,是不是“生本課堂”,教師能否使課堂保持有效和深層互動是一條重要指標。評價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判斷:是教師擁有“言語霸權”還是“民主協商”?是“先教后學”還是“先學后教”?是“示范模仿、講解接受”還是“自主探究、參與體驗”?是教師的“包辦代替”還是學生的“自主建構”?是僅重視“知識結果”還是“過程與結果”并重?有效的課堂互動是我國許多學科教學所缺少的,而生本課堂的搭建在突出互動的同時,為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信息化背景下有效構建高中歷史生本課堂的策略
(一)根據課本內容搭建教學氛圍
氛圍的搭建是教學開展的第一步,合適的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參與熱情,更為課本內容的呈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生本課堂的開展也依附于一個充滿民主、平等、激勵和諧的人文課堂環境,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為教學選擇一個最佳的氛圍,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展現。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第5課《開辟新航路》為例,章節圍繞著航線的開辟和對世界的影響展開,為了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利用信息設備調出各大洲的地圖,激發學生對章節內容的好奇,開展教學時,找出課本上的航線所到達的國家和海峽,利用信息設備在電子白板上進行連線,還原課本中的航線開辟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從視覺直觀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搭建了教學氛圍,還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進行了課本內容的還原,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促進學生的吸收掌握。
(二)根據章節重點展開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給予了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從教學的引導者變成幫助者,從而使學生回到教學的主體上。交流合作是教學的主要環節,它會花費一定的課堂時間,因此,教師必須保障合作交流的核心是章節的重難點內容,從而保障此環節的質量和效率。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3課《辛亥革命》為例,合作交流的核心應該放在辛亥革命的國內外背景,辛亥革命的全過程,辛亥革命對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的影響,《臨時約法》和辛亥革命的意義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等等,教師可以進行小組任務型合作交流,每個小組負責一個任務,各個小組任務匯合共同突破章節重難點。在小組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信息設備進行網絡資料查找和整理等工作,保障展示內容的充實性和正確性。
(三)信息技術輔助學生任務展示
學生任務展示是章節教學和課堂教學的高潮,為了保障學生展示內容的完美呈現,便于其他學生了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完成展示環節。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3課《辛亥革命》為例,比如小組的任務為辛亥革命的全過程介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利用信息手段制作時間導圖,將重要時間節點放入時間導圖中,利用鼠標點擊的方式,放大時間節點的重點事件和圖片,利用直觀清晰的方式使此任務的呈現更具效果性和質感。同時,學生的展示環節也可以利用微課、動畫視頻的形式去完善和拓展問題的答案,使這個環節的開展形式多樣,效率顯著提升。信息技術下學生的任務展示不僅僅加強了此環節的效率,更鍛煉了學生對于信息設備的操作和運用能力,為學生的全面進步發展創造了平臺。
三、結束語
生本課堂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輔助手段,兩者的結合保障了學生教學的主體地位,保障了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率,為學科進步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撐。最后,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能被廣大教學工作者參考。
【參考文獻】
[1]祁世海.信息化條件下農村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核心素養構建例談[J].中國校外教育,2020(06):123
[2]柯昂.信息化視角下高中歷史情境課堂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6(19):27
[3]彭朋.基于生本理念的高中歷史高效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3):74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臨洮中學甘肅 ? 定西 ? 73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