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原因特指問句”即在會話中提問者使用“為什么、為啥、怎么”等特殊疑問詞代替句子的某一成分,試圖對話題中的原因向會話者提出問題、尋求特定信息幫助的句子,是日常會話中高頻使用的特指疑問句。本文主要以認知語用學理論及禮貌原則為視角,研究原因特指句的分類、出現(xiàn)位置、使用過程中的得體性及禮貌原則。
關鍵詞:原因特指問句 禮貌原則 使用環(huán)境
“原因特指問句”即在會話中提問者使用“為什么、為啥、怎么”等特殊疑問詞代替句子的某一成分,試圖對話題中的原因向會話者提出問題、尋求特定信息幫助的句子,是日常會話中高頻使用的特指疑問句。本文主要以認知語用學理論及禮貌原則為視角,從原因特指句的分類、出現(xiàn)位置出發(fā),希望對原因特指問句的在日常會話中的使用功能進行研究。
一.原因特指問的分類
在日常會話中原因特指問的使用頻率很高,問句常常中包含“為什么”、(口語為“為啥”)“怎么”等。結(jié)構(gòu)相似的原因特指問句從語用功能角度可以分為四大類,分別是詢問原因-尋求回答、詢問原因-不求回答、知道原因-提問但尋求回答、知道原因-提問且不求答。
(一)詢問原因-尋求回答
會話中提問者尋求原因的欲望極高,提問者不知道原因,使用原因特指問句對回答者拋出疑惑,請求回答者解釋原因,即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答。無論會話雙方話輪權(quán)利平等與否,只要存在疑惑都可以向回答者發(fā)出解答的請求。原因特指問句除涉及隱私問題外(如4),較少存在違反禮貌原則的情況。但如果低話輪權(quán)利者向高話輪權(quán)力者提問時,可能因為求疑身份或求疑問題不適當而變成違背禮貌原則的問題(如5)。
1.邁克,你為什么遲到了?
2.她為什么不做作業(yè)?
3.老師,為什么明天不上課?
4.你為什么不結(jié)婚?
5.媽媽,爸爸為什么不回來了?
(二)詢問原因-不求回答
這種原因特指問句多出現(xiàn)在文章中而很少出現(xiàn)在真實地對話中。提問者(作者)使用原因特指問句詢問原因但其實并沒有強烈要求讓人作答的愿望,并不是真的想從回答者(讀者)那里獲得答案,而是為自己的下文做鋪墊。這種詢問更多的像文章中的設問,引出下文(如6)。或是在文章中將疑問指向話題者自身,在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前引出問題令讀者思考而使用原因特指問句(如7)。
6.為什么有的雙親智商都很高,卻生出了智商不高甚至癡呆的兒童,而有的雙親智商屬中等水平,卻生出智商很高的兒童?
7.但我為什么要給人一些嚴厲,一些瑞慶呢?(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
(三)知道原因-提問但尋求回答
這種類型的原因特指問句是提問者知道問題的答案,但隱去答案當做考察去詢問回答者,希望回答者可以回答出正確答案以檢驗回答者的掌握程度,多用于引出新課時為了吸引學生而拋出的問題。
8.為什么說“我比你一樣高”這個句子是錯誤的?
(四)知道原因-提問且不求答
提問者知道問題的原因,并且不要求回答者回答。之所以使用原因特指問是因為提問者的提問具有言外之意,或是為了引起回答者的主義,或者是表達回答者自身的一種情感態(tài)度,如提醒建議、責怪、反駁反問、諷刺等。這類問題容易使人難堪,使會話雙方陷入尷尬境地。在交談過程中,會話雙方使用種提問和如何去回答是挑戰(zhàn)會話雙方的難點。疑問代詞表達反問語氣需要說話人根據(jù)語境、交際場合,仔細把握好句子的隱藏含義,對中高級漢語學習者來說是一大困難,也是一大挑戰(zhàn)。
9.為什么不去醫(yī)院呀?(提醒、建議)
10.為什么不告訴我?為什么不回我的消息?(責怪)
11.我沒收到通知,我怎么會知道?(反駁)
12.你這么胖為什么還吃那么多?(諷刺)
從語用方面把原因特指問分成四類后,第二類多出現(xiàn)在文章散文中,口語交際中很少使用詢問原因但不求回答的現(xiàn)象;第三類知道原因扔提問且尋求回答多出現(xiàn)在課堂話語中對學生進行課堂復習題文,其期望的回答類型多為直接回答。因此本文研究的出現(xiàn)環(huán)境僅局限于第一類提問原因-尋求回答、第四類知道原因提問且不求回答,不涉及第二、第三類。
二.原因特指問句的出現(xiàn)環(huán)境
原因特指問的類型和出現(xiàn)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但出現(xiàn)位置和出現(xiàn)類型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提問者提出問題后,回答者會根據(jù)問題判斷是否需要回答提問者。同時可以從原因特指問的使用是否得體,是否遵循禮貌原則影響以及語境環(huán)境等方面判斷該原因特指問是屬于第一類還是第四類。
(一)語言環(huán)境
原因特指問的語言環(huán)境即其在話輪中的位置。一般原因特指問是作為提問出現(xiàn)在信息尋求序列中,用于詢問原因(如1-5);但有時也會作為回答出現(xiàn)在回答類型中,出現(xiàn)在回答類型中的原因特指問多為第四類,表達反問的語氣或強烈的不滿(如9-12)。
(二)語用環(huán)境
1.是否遵循禮貌原則
第一類及第四類原因特指問是否遵循禮貌原則分為兩種情況。分類標準為提問者是否站在回答者的角度考慮到該原因特指問句詢問的問題或方式是否妥帖,即提問者考慮到提出該問題是否有損回答者的面子或有損會話雙方的交際。提醒建議、責怪反駁和諷刺多違反禮貌原則違反的程度依次加深,可分為得體特指問句、不得體特指問句。
得體的原因特指問句:這種情況下使用的疑問句是提問者在提問時以回答者為中心,到了顧忌到回答者的面子。問題出現(xiàn)的序列恰當、問題內(nèi)容得體,即提問者思考過這個問題是否得當,回答者是否方便回答這個問題,交際會不會陷入窘境等一系列面子問題。如果問題適當且回答者愿意回答,則多采用直接回答;如果回答者不想明確回答但礙于面子不得不回答時,一般選擇采用間接回應。此時,任何可以回答這一適當問題的間接回答形式都具有“遞進性”,即回答問題,促進話論交替,使會話序列從上一話論快速過渡到下一話輪。
不得體原因特指問句:不得體原因特指句多指所提問題涉及回答者個人形象的問題、個人信息情況如婚姻狀況、收入情況等隱私問題、回答者行動計劃等內(nèi)容。這種情況下使用的疑問句是提問者向回答者提出信息詢問時提問者自身為中心,提出不適當?shù)膯栴}。提問者忽略面子問題提出傷及談話雙方面子或交際關系的不合適問題,例如語用方面提問者的詢問方式或者詢問內(nèi)容有些唐突、冒犯,問題一拋出,就對會話雙方的面子問題提出挑戰(zhàn)。此時間接回答在話輪中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即會話中回答者的答案會限制話題的發(fā)展方向甚至直接結(jié)束話輪。
由于問題具有不可預測性,每個人可接受的禮貌程度問題的得體性也存在大小范圍差異。合適的問題可能會使會話繼續(xù)下去,但是回答的內(nèi)容要看回答者的意愿;不合適的問題可能會使會話中斷,對文具的回答同樣要看回答者的意愿。回答者回答的內(nèi)容有可能是符合提問者的疑問點,也有可能回答的焦點和疑問點不同,甚至拒絕回答。
2.問答雙方權(quán)利是否平等
會話雙方的權(quán)利高低是影響問題類型的選擇。會話權(quán)利高低相同時,問答雙方地位平等。提問原因-尋求回答下得體原因特指問句,該問題遵循禮貌原則。提問原因-尋求回答下不得體問句原因特指問句,該問題違反禮貌原則。提問者使用知道原因提問且不求回答下提醒建議、責怪的原因特指問句時,依據(jù)情景判斷是否遵循禮貌原則。提問者使用知道原因提問且不求回答下反駁、諷刺的原因特指問句時,該問題違反禮貌原則。
當提問者權(quán)利高于回答者的權(quán)利時,使用提問原因-尋求回答這類型的得體原因特指問句提問,該問題遵循禮貌原則。提問原因-尋求回答這類型的不得體原因特指問句所提出的問題需要根據(jù)語境和具體身份判斷,如長輩詢問:“你為什么不結(jié)婚”不屬于不合適問題,但領導詢問便有些不合理了。提問者使用第四類型中提醒建議、責怪的原因特指問句時,遵循禮貌原則。
當回答者的權(quán)利高于提問者時,提問原因-尋求回答類型的得體原因特指問句遵循禮貌原則,同類型的不得體問句原因特指問句違反禮貌原則。提問者使用知道原因-提問且不求回答類型的提醒建議、責怪、反駁、諷刺的任意一種原因特指問句,該問題由于受到提問者身份較低的限制,均違反禮貌原則。
3.語境環(huán)境
(1)原因特指問出現(xiàn)的情景語義信息內(nèi)涵
情景語義是指在對話中要根據(jù)會話出現(xiàn)的情景來體會話語的言外之意,不能孤立看待問句或者回答,要結(jié)合會話中前后話輪的語言以及對話發(fā)生的情景。由于原因特指問的結(jié)構(gòu)相同,所以無法從結(jié)構(gòu)上進行區(qū)分提問類型,大部分的理解需要從對話中理解會話者的言外之意。例如“你怎么不說話?”既可以是詢問不說話的原因,也可以用來指責對方沉默這一狀態(tài)。
(2)原因特指問中預設是否成立
“預設”即說出句子時的假設,有時提問的問題中自含預設范圍,但是預設不能等同于事實。預設只是說話人的假設,事實和預設可能存在差異,存在差異時預設就不成立。例如:“去門口買個醬油的功夫你為什么這么慢?”中,提問者的預設就存在“買醬油”且“在門口”等一系列的預設,那么回答者可能并不是“在門口”或者僅僅“買醬油”等,此時就是預設不成立。
三.結(jié)語
現(xiàn)代漢語中,原因特指問句的分類和出現(xiàn)位置不同,其在會話中對禮貌原則的遵循程度不同。提問者在使用原因特指問進行會話時,若想維護交際雙方的面子,構(gòu)成完美會話,就要注意使用類型、語氣、問答雙方權(quán)力、語義信息、問題預設等問題。
參考文獻
[1]季瑾.特指問形式反問句的模式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報),2003(03):85-88.
[2][英]施密特(Schmitt,N.)編;徐晶凝譯,應用語言學入門(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8.
[3]周麗華. 現(xiàn)代漢語特指問句及其對外漢語教學調(diào)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4]張云芳.漢語特指疑問句及其對外漢語教學[D].華中科技大學,2013.
(作者介紹:袁宇霄,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國際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