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 陳寶琳
摘要:文化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它對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習者提高漢語交際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本文認為,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影視資源具有形象生動、寓教于樂的作用,可以課堂教學環節、文化檢測環節、文化主題實踐活動等形式加以有效應用。而在選取影視資源時,也要注意其語言表達的規范性、內容及時長的匹配性,使其合理化發揮出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影視資源;文化教學;應用形式
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習者正確運用所學語言及知識,與他人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還要推動學習者真正理解并接受中國文化。文化知識作為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內容之一,對其語言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選擇并運用優秀影視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優化教學效果。故,論文嘗試對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影視資源的應用形式問題進行探究,以啟發教學思路、提高教學質量。
一、影視資源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廣義的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既包括物質文化,如具有象征文化意義的器物等;又包括藝術文化,如文學、音樂、電影等藝術形式與民俗文化;還包括思想文化,如道德規范、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無論是語言層面,還是文化層面的教學,都或多或少、或淺或深地涉及到有關文化方面的內容。但對于非母語學習者而言,文化很多時候是比較抽象化的、較難理解的。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需要采用恰當的方式將其傳授給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習者。
在現實生活中,中華文化中蘊含的社會政治、文化歷史、風土人情、日常生活、價值觀念等方面內涵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影視資源中。如電視劇《愛情公寓》展示了年輕人之間的相處方式,電影《紅海行動》中傳達出集體主義與愛國情懷,綜藝節目《非凡匠心》呈現了雅俗文化的結合等等。它們將豐厚、深邃的中華文化具象化體現出來。而這種具象化的呈現有利于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習者更加直觀地了解、理解中華文化。
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影視資源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進行恰當地應用,通過將這種集聲音、畫面、內涵于一體的形象化文化載體引入對外漢語教學,來配合文化教學任務,全方位刺激漢語學習者的感官,極大程度地提升其對外漢語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強化漢語運用能力與水平,為其日后進行跨文化交際奠定良好的語言和文化基礎。
二、影視資源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形式探究
論文嘗試研究的是將影視資源應用到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并非是指純粹的《影視欣賞》課程的開設與教學,而是指將影視資源作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一種教學資源、一個教學環節等形式加以應用,即是說,對外漢語教師可以針對具體的課型特點及教學內容,有效地融入可以展現漢語語言文化知識或內涵的影視片段,展開文化教學的方式。具體來講,可以有以下幾種應用形式。
其一,影視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環節出現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
在具體的文化教學過程中,對外漢語教師可以借助與教學內容高度相關的影視資源來導入課程,以此為出發點展開文化課程教學。如進行飲食文化教學專題,教師可以選擇將《舌尖上的中國》中的某一紀錄片段放在課程導入模塊,一來可以讓學習者從視覺、聽覺方面感知紀錄片中的文化氛圍,二來可以讓學習者對紀錄片中出現的特定生詞、語言點有一些初步的感受。觀影之后,教師可以圍繞紀錄片提出相關的生詞、語言點及文化方面的問題,引發學習者的思考,然后在展開相關講解的基礎上,解決學習者有關飲食文化方面的語言及文化困惑。這樣,在“身臨其境”中使學習者獲得飲食文化的認知。當然,以此為出發點,我們還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情境表演或課后體驗,以此來鞏固學習者對飲食文化的感受。
其二,影視資源作為文化教學檢測環節出現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
通常狀況下,在授課結束后的某個階段,對外漢語教師會采取諸如聽寫、朗讀等方式對學習者掌握文化知識的程度進行檢測,以此來了解課堂教學的效果。事實上,教師也可以將影視資源作為文化教學的檢測材料加以運用。如前部分提到的飲食文化教學,可以在新課內容教學結束后,或者在下次課開始的復習環節中,選擇《中餐廳》 《向往的生活》等影視資源中的適當環節對學習者加以學習檢測,可以讓學習者做相關詞匯的回顧性展示,或者做某種情境對話的模擬表演等。在這種相對靈活而生動的影視資源檢測中,不僅能讓學習者對所學內容加以鞏固復習,加深學習者對文化知識的直觀印象,而且還能對學習者是否真正理解該文化知識點做出較為科學的評判。
其三,影視資源作為文化主題實踐活動出現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
文化主題實踐活動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情況下,教師通過組織文化主題實踐活動來達到多方面的文化教學目的:一方面,學習者能夠實現學習語言文化知識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習者深刻體會、理解,甚至探究相關的中國文化內蘊。如在中國春節文化主題活動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習者先觀看有關春節文化的影視資源如《我們的節日》等,其中包括民間傳說、特色飲食、各地風俗等,讓學習者對中國春節有基本直觀的了解;然后引導學習者通過學寫春聯、學做燈籠、學包餃子等活動來體驗和感受中國春節的文化氛圍;最后,可以通過對比講解使學習者了解中西方節日的不同文化表現及內涵,更加有針對性地展開深層次的文化探討。
當然,影視資源作為教學或活動的輔助材料引入對外漢語教學中還有其他形式可以進行探討與應用,作為對外漢語教師,要盡可能發掘影視資源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價值和意義,使漢語學習者在輕松愉悅中的氛圍中獲得相應的文化感知。
三、影視資源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含有文化因素的影視資源并不是為了配合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而存在的,相對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而言,它們有自己的存在規定性,如觀影對象、放映時長、內容傾向等,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如果在文化教學中應用影視資源,必須綜合各方面因素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選取影視資源時要注意語言表達的規范性。雖然有關中國文化的影視資源形式較多,包括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等,但真正適合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素材還需要對外漢語教師進行嚴格的篩選。因為有的影視資源在語言形式上過于口語化,或者使用的是口音過重的方言,如電影《三槍拍案驚奇》 《瘋狂的石頭》等,這類不符合普通話發音標準、表達規范的影視資源如果應用于教學中,既不便于學生理解語言文化內容,還會造成學生語言使用上的困擾。因此,在視頻素材選擇上一定要盡量選取規范標準、吐字清晰、語速適中的資源。即便是展開方言文化的教學,也要注意方言運用的難易程度。如果不加篩選盲目地將影視資源引入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增加漢語學習者的學習負擔,影響正常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進行。
其次,選取影視資源時要注意內容適合課型特點及學生水平。影視資源與教學課型、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是否匹配影響著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授課進度及授課效果。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習階段,以及課程的具體教學安排決定著影視資源的引入內容、引入方式及引入意義。以影視資源的引入意義為例來看,對于初級漢語學習者而言,將影視資源引入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主要教學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漢語學習興趣。而將影視資源引入中高級學生的文化教學中,則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文化認知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基于此,我們在引入諸如《國家寶藏》之類的影視資源時,就應當針對不同階段的文化教學對其進行內容的側重選擇。
最后,選取影視資源的時長要注意與課堂教學時間分配或課程教學結構合理匹配。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引入影視資源固然有益,但如何將其巧妙而其恰當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也需要教師認真琢磨與研究。以課堂教學時間分配為例,對外漢語教師應對影視資源在課堂中的運用時間占比有恰當的掌握。視頻時間過長會占用寶貴的教學時間,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對外漢語教師甚至無法完成預設的課堂教學任務。而視頻時間過短又容易使學生一頭霧水,在沒有完全理解視頻內容的情況下跟著教師的步伐走到下一環節,最后也沒有聽懂教師當堂所講內容,這樣就失去了將影視資源引入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作用和意義。所以,在課堂教學或課程教學設計中,何時引入影視資源、影視資源引入的時長等都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加以綜合判斷。
結語
要言之,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影視資源因其蘊含豐富而生動的文化內涵而具有積極的教學應用價值。教師對其可以課堂教學環節、文化檢測環節、文化主題實踐活動等形式進行有效應用,使其發揮寓教于樂的作用。但同時,在選取影視資源時,也要注意其語言表達的規范性、內容及時長的匹配性等方面,使其合理化展現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楠,許小周.淺論影視劇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影視教育,2011(14).
[2]王悅欣.中文影視資源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河北大學學報,2017(03).
[3]唐彥劼.中國文化紀錄片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設計[D].四川師范大學.2017.
[4]張夢.紀錄片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17.
[5]李楊.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思考[D].黑龍江大學.2012.
作者簡介:史晨(1994.9-)女,漢族,山東棲霞人,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漢語國際教育。
陳寶琳,湖北工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寫作與中國文化,漢語國際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