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嬈
摘要: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將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作為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的關鍵要素,本文簡要分析了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圍繞引入多媒體技術、實行情景模擬演繹、運用群文閱讀策略、挖掘課外學習資源四個層面,探討了將傳統文化滲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文化鑒賞能力
引言:
日前中央辦公廳與國辦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全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定義為重大國策。新時期素質教育強調應立足于教材文本與社會生活實際將傳統文化滲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高學生文化素養,踐行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語文作為一門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學科,其教材涵蓋的作品篇目本身便承擔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功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與東方文化美。通過將傳統文化引入高中語文教學中,能夠使語文教學內容得到豐富與補充,深化學科文本知識的內涵,增進學生對于民族文化歷史的理解,使其更加充分地領略語文學科的魅力,引導學生立足于宏觀層面提高自身文化結構體系的建設能力,深化學生的文學素養與文化內涵。同時,傳統文化具有包容性、傳承性特點,其中涵蓋了天文、地理、歷史、美術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內容,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思維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情感體驗與文化鑒賞能力,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1]。
二、將傳統文化滲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策略探討
(一)引入多媒體技術,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由于傳統文化中涵蓋的文化內涵較為抽象,其文本內容、文章創作形式等與學生現實生活存在一定的脫節問題,不易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因此教師應注重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借助直觀影像、音頻資料賦予學生真切的感官體驗,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魅力的感知,以此提升教學效果。以《春江花月夜》文本為例,這首詩歌沿用樂府舊題,通過描繪春江月夜圖抒發人生感慨,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宇宙意識、哲學意味與審美價值。在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營造學習氛圍,截選有關描繪月亮在江面起落景色的紀錄片片段,并選取民族傳統管弦樂作為背景音,在悠揚動聽的旋律中帶領學生輕聲誦讀文本,感受詩歌語言的自然雋永、韻律的清揚婉轉,在濃厚的文化欣賞氛圍中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增進學生對于詩歌內容與格調的理解,更加深入地感知傳統文化與詩歌作品的魅力,提高教學實效。
(二)實行情景模擬演繹,調動學生探索熱情
在將傳統文化引入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應注重采取易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防范因灌輸式教學消磨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興趣,強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探究思維能力培養。例如在開展《鴻門宴》教學時,由于該文本涉及到的人物、故事情節與內容較為復雜,不易于學生的順利理解,因此教師可引入情景模擬教學法,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組內成員分別扮演項王、項伯、亞父、沛公、張良等人物角色,并對照文本中有關座次安排的選段,引導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思考“為什么文中這些人物的座位要如此安排呢?”、“同學們在節假日參加家庭聚會時會怎樣安排座位呢?”等問題,使學生進行組內探討、交流意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由人物座次安排引申出我國作為禮儀之邦的基本文化常識,揭示身份地位、社會地位與座次安排之間的關聯性,引導學生明確“項王東向坐”代表地主之儀與尊貴的身份,而西位屬陰、標志著身份地位最低等知識。通過將我國不同時期的座次文化禮儀引入課堂教學中,可有效調動學生生活經驗、激活其探索熱情,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實現文化傳承意識的有效培養。
(三)運用群文閱讀策略,拓寬思維發展向度
傳統文化的包容性也意味著文化現象、文化內涵之間的關聯性與互通性,高中語文教學不僅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更注重引導學生完善語文思維模式的建構,掌握不同文章作品的共性與創作規律,基于文化內涵視角深化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更好地拓寬學生的思維向度。教師可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運用群文閱讀策略,例如在講解《歸園田居》時選取《飲酒》、《竹里館》等古詩進行對比閱讀,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古人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在講解《沁園春·長沙》時選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采桑子·重陽》進行觀照閱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民族氣節與民族精神,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在講解《孔雀東南飛》時選取《氓》、《長恨歌》進行對比閱讀,深化學生對于人物命運遭際的體會與認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2]。
(四)挖掘課外學習資源,培養文化傳承意識
教學改革對于學生的課內外閱讀總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還需注重立足于現有教材文本實現學習資源的深度擴充,通過挖掘課外閱讀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鍛煉其學習運用能力,并強化學生的文化素養積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方面,教師應注重課外閱讀契機的合理選取,例如在立春、清明等節令向學生推薦相關內容的詩詞,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觀念,增進其文學素養積累。另一方面,教師還應注重結合不同學生個體進行課外閱讀任務的分層次設計,例如在學習《出師表》后,教師可為語文基礎較高、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布置閱讀《三國演義》原著的學習任務;針對學習興趣不高、對文言文理解能力有限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向其推薦《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在寓教于樂中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滲透,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功效。
結論: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教師應明確認識到傳統文化與學科內容之間的密切關聯性,綜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多元教學方法與豐富教學資源,推動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機滲透,以此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培養高中生樹立文化傳承意識、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養,更好地引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郭子超.傳統文化視域下文言文教學內容的構建[J].語文建設,2018,408,(36):14-17.
[2]李群.在文化脈絡中尋找文化課堂的有效實施[J].中國教育學刊,2017,(10):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