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路駿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新時期教學的任務和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使得過去的教學手段無法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中使用,因此,研究新的教學手法就成了目前教學的主要任務。特別是在科學教學中,新模式探究教學方案的使用,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校正,讓其適應目前新的教學環境。
關鍵詞:初中科學;新課程改革;自主學習;探究式教學
在新的課改標準中,教學的質量和要求被提上了教育的前沿,因此,研究新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在這樣的新環境中,作為老師,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調整,包括教學手段和教學思想。在探究式的教學中,就是一種教師位置調換的嘗試,通過老師的引導,積極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靈活性,推動科學教學的進一步深化。
一、從探究目標分析科學問題
在新的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有明確的探究目標,讓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都能明確自己的方向和道路,同時,在具體的探究目標的制定中是需要階段性進行的。一個明確的目標能使得探究教學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保證學生在學習之中能牢牢的把握自己學習的道路,就是在這樣的學習狀況下,學生通過對探究目標的攻克,保證自己能夠在后續的探究學習中時刻的保持一個高昂的情緒。
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中首要的就是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而在執行的過程中則是通過對學習內容和課堂環境的創造,讓學生能夠真正的感悟自主學習的優越性,進一步了解探究式教學的具體含義。在探究目標制定的過程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把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的學習特征出發。首先,教學內容是學習的關鍵,探究目標的制定要把具體的教學內容放在首要的位置,研究這些內容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用;其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育活動都應該從學生的層面展開,探究目標的制定要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階段出發,研究學生當前的知識構架、接受能力以及學的個性科學習特點等等。
比如,在學習“食物與營養”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就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食物的種類,各種食物有著什么樣的營養等等,如果只是教師一味進行講解,并不能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二、導入階段注重引導,激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課堂開始階段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要,就學生的基本學習來講,趣味有吸引力的課堂引導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活躍課堂學習環境老師要正確認識學生學習層次,選擇課程教學與實際學習的融合點實施課堂引導,引導與教學的契合使得課堂教學進行順利高效,學生注意力大大得到集中。
而科學課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就像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我們的身體都是學習科學的課程資源。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科學知識水平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必要場所,如果學生對科學課堂有興趣,他才會去認真學習科學,所以老師要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愛上科學課堂。因此,老師要突破原有的“老師講學生聽”傳統的課堂模式,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學習方式,首先是師生之間的溝通,“老師”這個稱謂在無形中就給學生一種敬畏感,尤其是小學生、初中生,如果老師可以放低姿態,讓學生可以把老師當成一個同齡人看待,也就是“亦師亦友”,這樣學生才會更好的、以一種積極的的態度面對課堂;然后,學生喜歡老師喜歡課堂,才會更加學著主動地去學習;之后,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會漸漸加強,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最后呢,老師應該適當的去鼓勵學生并且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的特點去點撥,讓學生真正地愛上自主學習。但是,如果個人不能有效解決的,就要借助小組合作的力量,從而有效促進每位學生的良性發展。
四、挖掘科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
在任何時候,合作學習都是最為科學有效的學習方式,基于合作形式的學習可以實現不同學生的優勢互補,最終實現學生間的共同進步。合作學習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小組學習、小組辯論。維果曾經說過,學生們對于知識的不同理解展開辯論是十分有意義的,它是啟發學生創造力的重要形式。基于課程學習中,老師要積極的鼓勵學生們參與辯論,通過多形式的辯論,學生們之間溝通得以加強,正確的知識理解最終被同學們所理解,科學課程學習變得簡單很多。我們分析發現,有關于知識的不同理解在最終的辯論中達成一致意見,這就表明了辯論的重要性,在學習中切不可忽視辯論的積極意義。因此,老師在開展科學課堂教學中要熱情的鼓勵學生們參會合作學習,這不是對于自主學習的反對,它是融合了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演變,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辯論,啟發學生思維想象能力,學生的知識理解才會更加深刻。
五、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自主找尋相應的科學問題
科學學科的很多知識都是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初中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獨從書本進行相關知識的講授,而是要將相應的科學知識或者科學原理同現實生活充分結合起來。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促使學生想要去探索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從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
比如,在對“常見的酸和常見的堿”進行學習的時候。家里用的暖水瓶經過一段時間后普遍都會產生水垢,教師詢問學生想想解決這一問題具體方法。同時告訴學生不用敲打或者用長棍來去除,而是向瓶中倒入一定量的食醋就可以去除。學生回家經過相應的實驗,將水瓶中的水垢去除掉之后,學生就會產生相應的問題:食醋是酸性物質,那么水垢就應該是堿性物質。這種問題意識促使學生逐步發現水垢這種物質是碳酸鈣CaCO3和氫氧化鎂Mg(OH)2。從而能夠運用科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再比如,當家里的純堿和食鹽混淆之后,家長大多采用嘴來嘗從而分辨出來,但是這樣對身體不好,學生學習了相關的科學知識之后,可以借助于簡單的實驗來進行區別,從而讓學生對物質的安全性進行思考,繼而深層次學習相應的科學知識,最終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
實踐表明,教師在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深層次挖掘教材內容,設計有效的科學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投身到問題解決過程中,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科學知識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存明;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策略;當代教育[J];2018年第12期;
[2]劉明利;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策略淺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