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重視鄉土資源的德育功能,促進教育與地域生活的聯系,有助于引導學生親近故土、熱愛家鄉,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教學方法,在立足課堂、用好課本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區域德育資源,讓知識回歸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得到道德與法治教育。
一、關注學生生活資源,緊跟時代
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基于學科教材,又不局限于此,正符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道德和法治課程應該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不斷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其興趣。
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老師要將自己的教學逐漸生活化,激發學生的道德認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學生在走廊大聲喧嘩、追逐奔跑,可以順勢進行安全禮儀教育;班干部與同學因為班級管理問題發生爭執,各自反思、換位思考,能更加懂得體諒他人、遵守紀律。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素材資源,可以來自日常生活,也可以來自時政熱點,緊跟時代。2019年10月1日,新中國迎來70年華誕,我們可以利用班會時間觀看天安門廣場的閱兵儀式,壯我國威,正契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的主題。趁著觀看閱兵儀式的機會,我們可以去了解中華民族勇敢追夢的光輝歷程。把時政熱點引入課程資源,既貼近生活,緊跟時代新知,又可以引導學生關心生活,關注社會。
日常生活和時政熱點都具有時效性,這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具有時效性,對素材資源的發現要敏銳,把握要適時,否則素材效用會打折扣。
二、利用家長資源,攜手助力成長
為了使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合作者與支持者,更好地促進孩子的成長,我們學校舉行了“家長進課堂”活動,來自各個行業的家長們各顯神通,用各種各樣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給孩子們帶來別樣的課堂。在精彩紛呈的家長課堂上,有醫生爸爸帶來的有關眼睛知識的講解,有護士媽媽教授的怎樣洗手才干凈,還有沙畫制作、古詩詞知識大賽、手工制作課……家長在臺上講課,老師們也和孩子一樣仔細聆聽。看到爸爸媽媽們和孩子們的互動,老師們也表示增長了不少見識,感謝家長們帶來各個領域的新知識。
家長對學校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安排的配合,也是寶貴的課程資源。以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讓我自己來整理》為例,這節課旨在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做簡單的家務活,掃地、拖地、疊衣服、系鞋帶……這些需要一對一指導落實的知識技能,需要家長在家配合鞏固。除此之外,學校開展的淘書樂、足球比賽、運動會等活動,都可以作為課程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當然,這些課程資源的選擇須周全考慮,做出取舍。
三、立足社會,開發利用區域德育與實踐活動資源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建立“社會即課堂”的教學觀,充分挖掘區域德育文化的課程資源,包括民風民俗、地域特色、文獻典籍、文化精神以及民歌民謠等,建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特點的社會主義文化課程。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家鄉新變化》一課時,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通過調查交流,對家鄉住房、道路、環境等變化有所了解;指導他們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家鄉的傳統特色文化,主動接觸、學習、傳承;號召他們為家鄉發展做貢獻,樹立孩子們的公民意識。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對孩子們的傳統特色文化教育能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
為此,我校成立家校平臺,建立家委會,同時啟動微信、美篇等交流平臺。通過這些宣傳途徑展示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讓家長及時了解。學校也積極聽取家長反饋的建議。我們還積極利用家長空間,幫助家長學習,提高認知,更新理念。
因此,作為新時代教師,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課程觀,有意識地挖掘和運用多種區域德育資源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我相信,我們精心播撒的情感的種子一定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成為他們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只有這樣,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才能充滿勃勃生機,變得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