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軍 孫海軍 李翠萍 鄭虎
摘 要 運用文獻梳理與實證分析方法,基于對生態環境保護要素、系統尺度及建構導向的認知與整合,論文構建了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繼而對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設計內容進行了研究,著重闡述了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環評認證、鄉村旅游景區生態環境承載力分析預警系統以及鄉村旅游環保支持技術;并結合齊魯八號風情路展開實證分析,提出適宜性規劃設計策略,旨在為山東省乃至全國范圍的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 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構建;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99
鄉村旅游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活動所依托的自然、文化和經濟復合系統,優良的生態環境不僅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同時也是支撐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在鄉村旅游項目開發中,保護意識薄弱、掠奪式開發和粗放式管理等原因造成生態環境系統失調和環境污染等問題[1]。在此背景下,有關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逐漸增多,內容主要涉及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2]、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3-6]、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及建設策略[7-10]、鄉村旅游規劃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11-14]、鄉村旅游環境正義[15]、鄉村旅游環境法律[16]等。以上研究均認識到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日趨嚴峻,并提出了一定的保護方法、路徑與策略。但總體上內容較為宏觀、單一,缺少實施操作層面的思考與研究,實踐指導價值不高,尤其是缺少從系統視角展開研究,導致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研究尚屬于學術研究空白?;谝陨险J識,論文從系統論研究視角架構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對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重點進行研究,并嘗試結合山東省齊魯八號風情路的規劃設計實踐展開實證分析,提煉出適宜性的規劃設計策略。
1 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建構
鄉村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具有明顯的互動機制。一方面,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及行為可以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鄉村可持續發展能夠更好地加強生態平衡的保護。從現實來看,鄉村地區耕地碎片化、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生態環境質量退化等多種問題并存,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模式和手段難以綜合性地解決當前鄉村旅游生態環境問題。因此,構建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可以更好地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在內部機理上促使生態環境要素及其關系的進步和優化,規避鄉村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要素產生破壞。
1.1 保護要素
生態環境保護要素是鄉村旅游生態保護系統的基礎,成功的鄉村旅游活動應立足優越的自然生態要素和豐富的人文生態要素。從類型看,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包括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人文生態環境保護兩個子系統。其中,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子系統中的要素包括水系環境、大氣環境、地貌環境、土壤環境和生物環境等;鄉村人文生態環境保護子系統中的要素包括建筑、聚落、服飾、精神風貌、社會治安、衛生健康狀況、當地居民對旅游者的態度、旅游服務等[17]。
1.2 系統尺度
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在空間上表現出一定的地理尺度,尤其是如大氣、水域等自然生態環境要素具有較強的區域整體性,地理尺度較大。從規劃編制與實施角度看,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適宜建構在中微觀尺度,并分為兩個層面,一種是由多個村落組成的聚落體系,尺度為n×101 km2(n=1,2,…,9),另一種是由1~2個村落組成的聚落,面積為n×100 km2(n=1,2,…,9)。若從流域視角來看,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系統適宜于小流域空間尺度。
1.3 建構導向
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建構應立足3個訴求。1)土地整合整治。土地綜合整治是在國土空間規劃的管控下,進行全域規劃、綜合治理,保障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所依托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觀共同體。2)產業融合發展,是在保障生態優先、厚植生態優勢的基礎上,積極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助推鄉村振興,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振興發展共贏。3)規劃實施操作,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建構目的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重要的是通過該系統能夠有效監控旅游項目開發與運營活動,積極參與法定的國土空間規劃,保障鄉村生態環境質量,避免生態環境破壞,并為鄉村旅游規劃編制、項目開發提供技術分析工具,具有實施操作的屬性及內在訴求。
1.4 系統架構
基于對保護要素的梳理、系統尺度的認知和構建導向的判斷,建構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圖1)。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是各類環境保護要素及其相互之間關系所做行為的總和。該系統體現了多要素、多尺度、多導向的復合特征與內涵。
2 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
2.1 規劃內容體系
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以保障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立足聚落及其體系(或小流域尺度),采用現代化技術方法,對鄉村大氣、地貌、土壤及水體等要素環境進行系統評估以及保護所做的統籌考慮與系統安排。作為一項重要的專項規劃,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在宏觀層面主要以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為對象,在現狀分析及問題審視的基礎上,就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的依據、范圍、期限、目標、原則、戰略重點、空間布局以及分期進行總體安排;而在中微觀視角主要針對鄉村旅游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鄉村旅游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兩個層面提出規劃設計導則(圖2)。
2.2 規劃設計重點
2.2.1 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環評認證
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的環評認證是在對開發地區位、地質地貌、氣象水文、土壤、動植物、大氣環境質量等指標進行深入調研基礎上,科學測定鄉村旅游地生態環境容量,進而對鄉村旅游發展可能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作出科學預測和評估[18]。環評認證是鄉村旅游項目和產品開發的必備條件和必要基礎,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的核心內容及其提升規劃科學性的內在要求,應作為規劃編制與設計的關鍵程序和關鍵技術。因此需要建立適合山東省情的鄉村旅游環境評價標準和環評認證程序。
1)應在保證生態環境完整性和尊重鄉村地區文化的前提下,使社會、經濟和環境三方面同時收益,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參照一般項目開發環評認證標準以及生態旅游認證標準等有關標準,建立和完善適合山東省不同種類鄉村旅游目的地建設的環評標準,即鄉村旅游項目的生態環境符合性標準、旅游服務符合性標準、綠化景觀符合性標準和文化感知符合性標準4類(表1)。
2)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的環評認證程序由當地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環保部門、農業農村部門、文旅部門協同進行,經過嚴格的認證程序(圖3)多層審核通過后,最后由環保部門審批與認證,并同時通知建設部門認證結果,審批通過的由環保部門進行備案,整個環評認證工作應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
2.2.2 生態環境承載力預警系統
建立必要的鄉村旅游生態環境承載力預警系統對鄉村旅游客流量進行科學分析、動態監測以及精準預測,能夠實現對鄉村旅游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合理管控,進而針對季節變化、節假日合理調整鄉村旅游資源、分配旅游人數,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具有較強的實施性和必要性。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預警系統包括信息處理、信息預測、預警準則和預警控制等內容,生態環境承載力屬于客體子系統的承載力。
從技術層面來看,景區生態環境承載力分析預警系統是由多個應用系統和智能硬件等有機組合而成的平臺軟件,包括環境監測系統、電子票務系統、客流統計系統、門票預約系統、智能停車場系統、信息發布系統、數據交互分析系統和應急指揮系統等多個子系統以及復雜的數學模型和算法組成。構建景區生態環境承載力分析預警系統,鄉村旅游目的地得以及時發布出游信息并提供路線組合優化,合理引流旅游者,帶動周邊景區人氣,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同時,該系統也能為鄉村旅游景區流量控制、交通疏導、景區安全、大數據營銷等提供科學的數據,并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分析為鄉村旅游目的地進行旅游資源管理與精準營銷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依據。
2.2.3 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體系
針對當前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技術已多視角、多維度、多層面地應用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鄉村旅游生態環境要從“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模式轉型,建構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集成系統是根本路徑。當前主要體現在減少污染物排放、環境治理與修復、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推進綠色技術使用等方面。
2.2.3.1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
我國旅游相關人員的生態保護意識較為薄弱,旅游行為非生態化現象突出,導致旅游活動中不同的人群產生過多的廢棄物。除了加大旅游環境保護宣傳及教育力度之外,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尤其是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鄉村地區污染物排放監測與管控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手段。此外,大數據技術能夠深入細致地分析出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引導決策者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理措施[19]。
2.2.3.2環境治理與修復技術
大氣與污水仍是鄉村旅游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大氣環境治理主要針對大氣污染擴散性較強的特征,在區域層面通過利用氣態物質、固體顆料監測技術對大氣污染進行有效監測,提高監測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并立足國土空間全域視角管控與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推進生態全要素、系統性保護,改善地域氣候條件。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在對現狀水文、水質、徑流、污染源等因素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以水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采用低影響開發途徑和“點線面”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控制面源污染并削減雨水徑流污染。
2.2.3.3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
在提升鄉村居民和游客的環保意識,減少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的基礎上,主要針對秸稈、畜禽養殖廢物、農用薄膜及生活垃圾綜合運用物理處理、化學處理和生物處理方法進行處理。積極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離田技術、全株秸稈菌酶聯用發酵技術、秸稈成型飼料調制配方和加工技術、秸稈飼料發酵技術、秸稈食用菌生產技術、秸稈新型燃料化技術、畜禽養殖場三改兩分再利用技術、畜禽養殖廢棄物堆肥發酵成套設備推廣、家庭農場廢棄物異位發酵技術、池塘綠色生態循環養殖技術等。
2.2.3.4綠色生態技術應用
新時期鄉村旅游要以綠色促發展,以生態創品質,以持續推進綠化技術應用推動鄉村旅游的生態化轉型。1)積極應用綠色技術對建筑進行生態化改造,利用太陽能發電、取暖、洗浴,使用低碳環保產品、景觀設施就地取材等方式節約能源資源。20依靠科技推動形成綠色增長增效、種養加循環等綠色發展方式,加強綠色農產品供給。
3 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策略
3.1 實證案例概況
齊魯八號風情路位于濟南市長清區東南部的萬德鎮,南依五岳之首的泰山,北接省會濟南,是濟南的“南大門”,是由拔山村、馬場村、玉皇廟村、房莊村、張莊村、馬套村六座村落形成的聚落體系。魯八號風情路以創建山東重要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國知名的鄉村旅游示范區、國際知名的鄉村旅游帶為目標,向公眾展示了一條外和泰山自然風貌,內涵齊魯人文精神,融通一線六村民俗風物的美麗之路。在齊魯八號風情路“一線六村”策劃、規劃、建設與實施運營中強調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考慮,統籌建設,在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內容、內容組織優化、關鍵技術應用、規劃策略制定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3.2 規劃設計策略
3.2.1 融合國土空間規劃,滲透環境保護技術
受制于內容體系、技術方法和成果表達等方面的不足,環境規劃在空間落地性以及精細化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短板[20]。對此,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應從規劃地位上尋求突破、規劃內容上尋求創新、成果表達上尋求融合,從多個層面突破環境規劃參與“多規合一”的瓶頸,融入國土空間規劃的系統架構。齊魯八號風情路圍繞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要求,梳理“一線六村”的自然生態要素,構筑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格局,根據子系統的具體特征進行技術指引。針對山體生態系統,主要結合山體的本體范圍及保護范圍,提出相應管控要求;針對水系生態系統,主要優化河流水系格局,統籌岸線及周邊土地保護利用,嚴格落實各類河道藍線,明確具體管控要求;針對森林生態系統,主要明確森林資源總量和森林覆蓋率控制目標,嚴格劃定生態公益林、商品林等基本林地集中保護區范圍,制定保護措施;針對農田生態系統,主要落實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和任務,落實保護區范圍,確定優化調整的規模、范圍,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整治項目,提出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時序,制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耕地占補平衡的實施措施。鄉村旅游項目開發要建立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之上,盡可能少地進行人工雕琢,做到自然化、本土化、野趣化,保證游客親近山水、親近鄉村、親近果園、親近大自然。
3.2.2 注重地域文化挖掘,彰顯文化主題特色
人文生態環境體現了生態環境系統保護的“軟實力”,在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構建中,應注重文化生態要素及文化內涵挖掘。齊魯八號風情路旨在建設成一條富含文化底蘊的文化路,涉及泰山文化、帝王封禪文化、齊長城文化及當地的民風、民俗文化等文化譜系。在泰山大環境背景下,為充分展現當地居民的生態、生活、生產、生意、生命狀態,打造泰山人家“活的博物館”,將拔山村、馬場村、玉皇廟村、房莊村、張莊村、馬套村的主題分別定位為茶馬風情區、園藝風情區、山居風情區、靈秀風情區、集貿風情區、八仙風情區(表2)。
3.2.3 應用環境保護新技術,優化保護技術體系
鄉村旅游項目開發與建設離不開環境保護新技術的研發與利用。鄉村旅游項目應加強與相關企業、高校與研究機構的信息與技術交流,積極促成有關環保科研成果與技術的轉化落地,開發應用生物降解、沉淀處理、循環利用等環保技術,提升鄉村地區的環境質量。齊魯八號風情路“一線六村”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持續加強對于環境治理的資金投入,利用國內外先進的環境保護技術,在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以及廢棄物循環利用,推進綠色技術使用等方面實現全要素、全過程的生態化控制,通過建構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集成系統成功實現“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模式轉型。在污染物排放管控上,齊魯八號風情路“一線六村”規劃重視旅游環境保護宣傳及教育力度,采用大數據技術對重點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進行監測與管控;在環境治理與修復中以水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采用低影響開發途徑和“點線面”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控制面源污染并削減雨水徑流污染,推進生態全要素、系統性保護;在廢棄物循環利用上,綜合運用物理處理、化學處理和生物處理方法對秸稈、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處理。此外,積極應用綠色技術對建筑進行生態化改造,利用太陽能發電、取暖、洗浴,使用低碳環保產品、景觀設施就地取材等方式節約能源資源。
3.2.4 推進多元主體協作,同步構建實施平臺
發揮政府戰略引領和協調作用,構建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多元化制度安排,統籌自然資源與規劃部門、農業農村部門、文旅部門等之間的協作,厘清各管理部門、組織的職能分工。積極利用現代教育宣傳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態保護素養,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充分利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美麗鄉村建設、廁所革命等相關發展政策,推動環境保護系統的構建與規劃設計工作,從而保障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
4 結語
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體現了多要素、多尺度、多導向的復合特征與內涵,以水系、大氣、地貌、土壤和生物為核心元素的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以建筑、聚落、服飾、精神風貌等為核心要素的鄉村人文生態環境是建構鄉村旅游生態保護系統的基礎,也是保護系統規劃設計技術應用的主要載體。作為一項重要的專項規劃,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在實踐應用上更多體現在中微觀上,著力對鄉村旅游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鄉村旅游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兩個層面建構規劃方法與設計導則;其中,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環評認證、生態環境承載力預警系統以及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集成是保護系統規劃的核心。齊魯八號風情路是以創建山東重要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國知名的鄉村旅游示范區、國際知名的鄉村旅游帶為目標,向公眾展示一條外融泰山自然風貌,內涵齊魯人文精神,體現民俗風情的鄉村旅游之路,其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強化立足國土空間規劃格局,注重地域文化挖掘,不斷應用環境保護新技術,并在體制機制上推進多元主體加強協作。筆者嘗試對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設計進行了初步探索,立足系統性,體現實踐應用性,希望能為山東省乃至全國范圍的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 段景春.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0):4216-4217,4230.
[2] 騫姣.發展鄉村旅游對鄉村生態環境影響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7,42(12):142-145.
[3] 劉俊.鄉村旅游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諧發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20):6-7.
[4] 閆淑玲.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互動協調發展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7(9):18-19.
[5] 張建國.鄉村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探討[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7(10):22-23,26.
[6] 孟鐵鑫.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及其生態化開發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1):30-35.
[7] 李智,文波.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芻議:以成都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0(22):149-150.
[8] 徐文兵,吳承濤,蔡碧凡,等.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及綜合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10,37(3):144-149.
[9] 李靜,閔慶文,吳華武.安吉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實踐及其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S2):151-154.
[10] 彭衛民.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分析與應對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9):47-48.
[11] 唐永芳.湖南省鄉村旅游空間布局及生態環境安全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5):231-236.
[12] 張衛軍,王傳震.鄉村旅游規劃生態環境保護策略探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8,43(4):154-157.
[13]毛愛華.鄉村旅游規劃在生態環境保護下的策略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9,31(10):200,202.
[14] 李學良,時海燕,宋宜恬,等.基于消費者角度探究影響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因素[J].農業經濟,2020(4):61-62.
[15] 張香菊,張康旭,張紅喜.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環境正義實現途徑[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1):297-302.
[16] 朱宏杰.廣西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之法律視角探索:新農村建設背景下[J].法制與社會,2017(18):215-216.
[17] 蒙睿,周鴻,徐堅.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系統觀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37(4):33-37.
[18] 熊曉紅.鄉村旅游生態環境雙重效應及其正確響應[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1):92-95.
[19] 趙艷春.探究生態環境保護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J].環境與發展,2019,31(12):186-187.
[20] 呂紅迪,萬軍,秦昌波,等.環境保護系統參與空間規劃的思考與建議[J].環境保護科學,2017,43(1):6-8,6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