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姍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于教師自身素養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教師隊伍中,青年教師作為教育界新注入的活水,由于其缺少教學經驗等特殊性,更應該盡快促進自我的專業成長。
那么如何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呢?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自身主動的、長期的學習積累與反思。除了教學理論的研究學習,如有計劃地閱讀教育類書籍,還有教學實踐學習,如以“師徒結對”模式促進新教師教學實踐,還有一個有效的辦法——撰寫教學日志。教學日志是教師基于自身教學實踐凝結而成的獨特記錄,它不僅能促進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更是教師個人心靈成長的印跡。
對教學日志內涵及內容的正確認識是教師撰寫教學日志的前提。教學日志的內涵與撰寫內容是不同的。
“日志”在詞典上的英語表達為log,journal,daily record,漢語釋義為“記錄,日記,每日記錄”。教學日志的英文詞條為diary for instruction,teaching journal,指教師記錄自己每天都進行的教學活動及這些活動實施的效果,影響課堂教學的關鍵細節等情況,有意識地、生動地表達教師自己的活動。
對于教學日志的內涵,國內外專家、學者有著不同的定義。貝利(Kathleen M.Bailey)認為教學日志是指對語言學習或者教學經歷所做的第一手記述,在個人日志中做定期、坦誠的翔實記錄,然后分析行為再次發生的模式或突出事件(Richards&David 2000)。布魯克菲爾德(Brookfield,2002)認為教學日志是教師對生活事件定期的記錄,它有意識地、生動地再現了教師自己,不是僅僅羅列生活事件的清單,而是通過聚焦這些事件,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假定。我國學者王雁玲(2005)認為教師的教學日志是教師記錄自己的教學行為,對自己的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是實現教師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王健和楊黨玲(2005)認為教學日志除了記錄、分析外,還應該根據分析的結果設計新的教學方案,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實施和完善。
綜上所述,教學日志應當是教師個人主動、定期、真實地對教學實踐中的事件進行記述、分析、提煉和評價,以優化教學、促進個人專業成長的方式。
教學日志的撰寫具有獨特性,它是教師個人風格、思想的體現。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都可以成為日志的內容。
高翔和王薔(2003)認為教學日志的內容不是預設的,而是教師經過教學實踐和反思后進行歸納和總結后生成的。一般而言,教學日志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1.教學方面
比如教師的教學內容是什么,如何開展教學,教學計劃是否與教學實際情況相符,課堂的突發事件和應急措施等。
2.學生方面
學生學到了什么,不同的學生反應有何差異,學生的困惑是什么,還有對學習的場景、行為描述、出乎意料事情的記述等。
3.師生互動情況
教師與學生的雙邊交際活動進行得如何,課堂交流中問題的診斷、改進計劃、解決方案等。
4.討論與反思
教師對課堂教學正反面評價、自我優缺點和教學風格認識、教學方法的改進或者創新等。
由此可見,教學日志的撰寫是促進教師尤其是極度缺乏教學經驗的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良方。通過及時記錄教師課堂真實的、有意義的教學情形,不僅僅能有針對性地提升教學能力,更是日后回顧教師自身成長最直觀的“史記”。
在中國知網輸入“教學日志”,共搜到458條結果,而近三年文獻搜索總數只有77篇,其中2018年最新發表的相關文獻只有3篇。針對外語類的教學日志研究只有129篇。可見,對于教學日志話題的關注度并不高。
此外,真正撰寫教學日志并堅持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教師數量更不容樂觀。大多數教師只是停留在對教學日志助力與教學實踐的認識上,而沒有踏出撰寫教學日志的第一步。通過抽樣采訪學校工作5年內的15位青年教師發現,只有1位教師撰寫教學日志,占總數的7%,其他青年教師只在學校規定撰寫的教案里寫了教學反思。究其原因,大抵如下:
青年教師剛剛步入工作崗位,資歷淺、經驗少,大都按部就班地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一般來說,根據學校教務處的教學要求,每學期只對教師的聽課數量和教案(內含反思)數量作硬性規定,并未要求撰寫教學日志。所以絕大多數教師沒有撰寫教學日志的意識和習慣。
教案內附屬的反思并不能等同于教學日志。教案后的反思往往趨向寬泛、簡短、單面性,缺乏對課堂多角度的剖析或者某些稍縱即逝的教學火花、學生生成等進行針對性記錄。倘若在教學反思的基礎上撰寫教學日志,記述教師自己篩選過的有價值的、典型的教學片段、事件,很多課堂細節、課后及時的思考就能被最大限度地保存了。
青年教師的工作壓力較大,除了要花費幾倍的時間備課、寫教案、批改作業等外,還要聽一定數量的同行的課、寫論文、作匯報課,以及完成各種非教學性的工作安排等。因此,寫教學日志對于步入教學崗位的“新手”來說,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有的青年教師自我要求高,一開始對撰寫教學日志熱情高漲,卻沒能堅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沒有形成強烈的記述自己教學片段的主動意識,沒有留心有意義的課堂行為;另一方面是沒有給自己制訂符合實情的教學日志撰寫計劃,如有的教師以為教學日志就是每天要額外花時間記述。教師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量合理安排,平均一周撰寫一次教學日志,記錄有價值的教學片段。
一種思想與另一種思想交互,就能生成兩種思想。對于青年教師而言,無論是新老教師組成“師徒結對”,還是新手教師之間組成的“新新共同體”,都能有效促進其教學能力提升,原因之一就是交流、分享帶來的積極作用。
由于沒有相應的交流、分享平臺,青年教師找不到可以一起分享各自記述的真實性、典型性的教學經歷,打擊了撰寫教學日志的積極性。
結合大量學者的研究及自身的實踐總結,認為撰寫教學日志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原則:
教學日志的撰寫首先應體現真實性,如真實的課堂事件、真實的師生交流、真實的教學反饋、真實的學生生成……只有源自教師真實的課堂記述,才能對其自身的教學起到有針對性的、最佳的促進作用;也只有真實的日志,才能保留課堂上生動的教學印跡的原態,從而帶領讀者回顧課堂。
偶爾記錄教學日志很簡單,但堅持撰寫則絕非易事。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定期撰寫教學日志不僅能最大限度地積累教學實踐經驗、智慧,而且能形成謙遜、虔誠的工作態度。定期、有計劃、有規律地撰寫日志,還能促進教師留心觀察與思考課堂的各個方面。
教師在記述教學事件時應當體現典型性原則,并思考該事件是否是經常、反復遇到的問題,對于解決一般化的教學活動是否具有指導和參考意義。記述典型的教學事件并加以分析、評論,不僅有助于解決記述教師自身的課堂問題,還有利于發現一般化教學規律,為其他面臨相似教學問題的教師提供解決的思路和建議。
教師撰寫教學日志是為了審視、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學實踐。只記述教學實踐而不反思,則只停留在課堂實錄的層面。只有經過思考、分析和評價,才能總結出可貴的思想和教學智慧,讓教學不流于形式。
教師被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樣的贊譽無疑體現了社會對教師職業的尊重和敬意。教師只有在實踐中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并為此而努力,不斷促進自我專業成長,才可不辜負期待。
撰寫教學日志是記錄教師的教學心路歷程、深化教師自我認知的好途徑。精心記述的教學日志承載著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真心實意,也傳承著教育智慧。用心記載的教學日志就像打開課堂教學的鑰匙,擁有它,可以隨時隨地回溯某個意猶未盡的課堂。
由發現課堂教學的問題到智慧地解決問題,其中的裨益無論對學生還是教師自身都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譬如以下案例,摘自教學日志片段2017年11月20日,周一。
案例一: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英語報紙閱讀測評課
今天是周一,老傳統——檢測學生周末回家閱讀英語報紙的效果,我也和同學們一起做著課堂限時訓練。下課前7分鐘,鑒于所有學生都完成了檢測,我決定直接當堂校對答案。第一個班級對完答案后,雖然有錯誤,但通過講解,學生均認為我所提供的答案是正確的。到了第二節課,同樣分析題目,在報出了答案后,和上一個班級一樣,有一道題很多學生錯了,我照例講解自己提供的答案,過后只有幾名學生有異議,我再次講解,之后大部分學生表示接受了我的觀點,只有一名學生堅持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而我所提供的答案是錯誤的。我友好地邀請他在全班面前分析,他有點兒害羞,但是依然堅定地把思路分析得很有邏輯、很清晰。這時,我也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隨后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了質疑的陣容。通過和學生再次仔細分析題目,我發現他們的答案是正確的!于是,我特別夸張地對全班說:“是的,你們是正確的!”全班一片歡呼,學生們都非常激動,齊聲喊“耶!”眼睛里閃爍著驕傲和自信的光芒。我又走到這名一直堅持自己觀點的學生面前,笑著對他說:“Tony,你真棒!你總是堅持自己對的選擇,敢于質疑,你就是閱讀文章里的那個‘Juror 8’!記住,老師永遠不是權威?!彼荛_心,其他同學也簇擁著他,替他高興。
今天和學生的“博弈”讓我明白,老師要真誠地接納學生的不同聲音,肯定并尊重他們表達的權利,一起尋找真相,畢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注:Juror 8為陪審員8號,是《21世紀英語報》閱讀文章Twelve Angry Man里的人物。他不盲從大多數意見,憑借個人力量最終幫助大家獲得了案件真相。】
美國教育學者波斯納(Posner)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這充分說明反思在教師專業化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教學日志是建立在教師自身實踐基礎上的,特別是結合教學理論進行的案例解讀,使得教師的實踐具備了“理性”的特征,成為了一種始自現實的反思(侯英梅、宋斌華 2011)。
教學反思也是教師創新教學模式的啟發器。如以下案例,摘自教學日志片段2017年11月28日,周三。
案例二:
給學生舞臺,收獲意外精彩
——趣味課堂之英語歌曲改編
今天的英語課安排在下午,又是雨天,原以為學生會困倦疲憊,但沒想到大家很早便到輔導教室等待上課了(學校實行英語小班化分班教學)。由于昨天有數學檢測,額外布置了小組作業,讓學生將Grove Coverage的歌曲She改編成對自己喜歡的任課老師的歌曲。當我在課前詢問學生能否完成時,每組學生竟然都興奮地喊到:“完成了!”課堂上,我依次讓各個小組演繹自己創編的歌曲,不得不說,學生可愛又有才!人物的描寫有細節、有特色又不乏藝術夸張,十分生動!讓人贊嘆不已?。?/p>
通過學生的展示,我明白了想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完成任務,最好給該任務一個有趣的“外衣”。如果學生不想做一件事,會找一萬個理由;如果學生想做一件事,會找一千種方法。課堂要留點空間給學生插上想象力、創造力的翅膀,任其飛揚,哪怕還有一些知識點沒講完又何妨!
(部分作品摘記如下:)
She hangs out in the street checking her watch.
Looking for a Cafe,drinking some tea.
She lives in and walks around the crowd city.
If possible,everyone wants to see.
Without pizza she can’t fall asleep.
She is the beauty,the beauty is she.
Meeting her is so lucky.
With her smile,we can overcome everything.
She is the one that we should cherish.
She is the mystery of the destiny.
She is so engaging all over the galaxy.
——She(A song to Sonia)
He shows up every day without signs.
Having a cigarette,standing outside.
He looks so scared with his smile,
that nobody’s brave enough to see it.
Running on the playground,teaching in passionately,
he is the story,the story is he.
He talks about the science in the knowledge see.
Where’s the end of it,you shouldn’t ask him.
He is the one that you never forget.
He is the master that you’ll always keep in mind.
——He(A song to Mr.Dai)
【注:Sonia為英語教師英文名,Mr.Dai為學生班主任兼科學老師】
國內許多學者認為教學日志可以為教師的教學研究提供資源。侯英梅、宋斌華(2011)認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是開展教學研究的天然實驗田。教學日志既是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相結合的產物,又稱為進一步指導教學實踐的理論和開展教學研究的資源。馮霞(2013)指出,撰寫日志的過程中,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成了研究者。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很容易發現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可成為科研課題的來源。因此,教學日志是培養反思型、研究型教師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教學日志的確是記錄教學智慧、促進教師開展進一步研究的佳徑。
教學分享是相長的過程,教學日志可以成為教師交流的有效載體。教學日志的交流平臺能夠為愿意主動成長的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提供開闊眼界、思想碰撞、智慧交互的途徑,對于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有著切實的意義。
教師在教研組研討或者各種學習實踐中可以分享對某一教育問題或事件的看法,提出新問題、假設來促進共同學習,也可以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建立網絡學習共同體,在網絡世界發布教學日志,與更多同行、大眾分享、交流、學習(侯英梅、宋斌華2011)。
學習型教師尤其是善于反思的教師往往能成長得更快、更出色。青年教師作為教師隊伍里最具有學習力的群體,更應當自主、積極地提高自我。教學日志的撰寫可能相對來說比較費時費力,但長期堅持記述、審視、反思自我教學相對于諸多脫離實踐的理論研究或者只局限于純粹課堂實踐的交流來說要深刻得多。教學日志是提升教師理論研究、實踐教學、反思能力等綜合素養的好方法,也是實現青年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