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研究式教學法引入初等數學教學中,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本文分別從研究式教學法的意義、研究式教學法的定義與研究式教學法的研究依據、特點和原則以及對教師的要求幾個方面進行探討,得出對于部分課題的教學,研究式教學法要遠遠優于傳統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研究式教學法? 初等數學? 數學思維?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10(c)-0227-03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into element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develop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society and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the definition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the research basis,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It is concluded that for the teaching of some subjects,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Elementary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pplication
1? 概述
1.1 研究的背景
鄧小平主張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他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但目前我國傳統教育方式仍占據著主導地位,尤其在我國中西部地區,教育資源匱乏,加上高考的應試制度,逼迫著大多數老師不得不以傳統教育形式作為課堂的主要授課方式[2]。無一例外,高中數學在“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理念指導下,仍沿用“注入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預先準備好的知識,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解數學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強的鍛煉,但研究能力尚未得到提高。
1.2 數學教學的現狀
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有:老師講授,學生聽記;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來實現對知識的掌握,打“題海戰”;通過考試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它不重視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大量的解題過程中學生并沒有理解數學解題的目的和方法,使得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夠健全,而且還給學生造成了一種量變而達到質變的依賴感。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的創新能力主導著經濟發展的未來,而創新思維是需要從小就培養的。換言之,要想我國出現大量的創新型人才,就得抓學生、抓課堂、抓教育改革。針對現行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存在的弊端,在全國范圍內曾掀起了“素質教育”的新課改,例如八字教學法、整體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混合教學法、自學討論法、引導發現教學法、數學變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而研究性學習的出現使得教學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奇跡般地創新出了又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研究式教學法。
1.3 研究性學習
(1)概念。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素質學習模式。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界定:鐘啟泉——《研究性學習開發體制》、余清臣——《研究性學習》、孔企平——《數學新課程與數學學習》等,都有研究性學習的定義。而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中的定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3]。
(2)特點、理論和學習目的。盡管學者們對研究性學習有著不盡相同的定義,但都有著相同的特點:①有來自學生學習內容和生活實踐的情景作為支撐;②研究主體發生轉換,教師由“主導者”變成“指導者”;③研究成為一種學習方式;④學習目的應以知識的應用為主,通過所學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列出了研究性學習的6個目標,分別是:①獲得參與的體驗;②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學會分享合作;⑤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⑥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3]。6個目標清楚地表明,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并不完全依賴于知識的需要。
1.4 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雖然有很多相關的研究,找到了許多實施的程序步驟,但對于研究式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尤其是高中數學教學中并不是很普遍,西北地區的大多數中學數學教師仍然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傳統教學法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4]。在傳統的教學基礎上,鼓勵學生去開發數學思維,為社會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才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為此,將研究式教學法引入數學課堂,促進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更新以及推廣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2? 研究式教學法
2.1 概念形成
研究式教學是借鑒科學研究的方法,與學校課堂教學的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推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雙方以平等的參與者的身份,以集體討論去發現新知為主要形式的探討、研究、切磋的教學方法[5]。筆者個人認為應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好適應學生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的研究性問題,在課堂上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進行知識的再現,學生先獨立研究,自行獲取知識,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交流和討論,使學生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有深刻的認識,對知識進行推理論證研究,教師解決學生問題,對誤區和錯誤予以糾正,對學生得出的結果與標準答案不符的教師做引導、發現錯誤、修改糾正,最后教師總結類比、歸納、化歸等數學思想。
2.2 研究式教學的特點
(1)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研究式教學就是要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研究方案的設計、方案的實施計劃,學習小組的組建等交由學生完成。教師也可通過構建適合學生知識現狀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由交流討論,這樣也給了學生適當自由展示的時間和空間,教師通過適當的指導評估,使問題層層推進,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很好的協調作用。(2)問題性。學生進行研究,以問題為載體,此問題可以是教師基于學生發現提出來,也可以是學生討論發現的,還可以是學生自己研究中發現的,問題不斷,使學生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3)過程性。學生依據所要解決的問題,選用不同案例,運用不同方式做引導,也可以情景模擬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此法強調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注重研究過程,同時也能發揮不同學生各自的優點。(4)合作性。研究式教學法所研究的問題一般比較復雜,具體操作應依靠集體的力量,通過組織教學小組,集思廣益,團結合作,鍛煉學生的組織、分配、管理及其團隊合作能力,思想之間的沖突也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2.3 研究式教學的教學模式
(1)教師提出研究性問題,學生明確學習任務。(2)進入研究過程,學生有目的地思考、探究,先嘗試自己解決,培養創新思維,力求創新。(3)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小組內互相解決,思維碰撞,將實際問題進行數學抽象化,同時對比教材。在此期間教師巡視了解,觀察學生的研究過程以及進行相應的組織管理,維護好課堂秩序。(4)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交流,揭示規律,形成新的知識,部分問題可以由其余小組的學生進行回答,這其中教師要對某些問題進行重點糾錯,個別學生或小組進行單獨指導,可在巡視同時進行,進行一定的理論完善。(5)教師進行統一知識總結,鞏固新的知識,趁熱打鐵,做相應的練習題,對新知識進行應用,提倡再創造精神,教師做一定的思路點撥指導,其中典型例題的剖析教師還需進行講解,使學生深入理解,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6)回顧過程,對知識進行升華,提煉觀點,應用的同時提高創新,對知識深入掌握。
2.4 研究式教學法的教學原則
(1)教學內容適中。教師選擇教學內容應建立在學生的知識基礎之上,只有使研究者對已有知識和能力進行綜合,才能對研究問題達到預期的結果。(2)循序漸進原則。知識的獲取是一個層層推進、逐漸深入的過程,只有“穩扎穩打”,才能“高屋建瓴”,數學知識的學習也一樣。懷海特的“教育節律原則”將這一過程描述為三個階段:浪漫階段、準確階段和概括階段。玻利亞認為:教學中經常忽視“探索”和“吸收”兩個階段,很多人只重視“知識概念增長”這一階段,這樣會導致對所學知識缺乏認識,又不利于再創造形成新的知識。因此在潛移默化中,既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得到提高,又能達到新舊知識的過渡與銜接。(3)過程教學原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習過程和教學活動需學生積極地介入,使其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激發學習興趣,主動學習,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同時也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觀。(4)合作性原則。研究式教學所涉及的問題都有一定的難度,小組必須加強合作,共同策劃分配,才能解決問題。因此要注重研究方案的設計,實施計劃的制定和小組成員的分工,這種方法既可以宣傳個性,又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合作。(5)歸納演繹原則。數學教學過程強調“歸納與演繹并重”,學生獲取知識是“由特殊到一般”,而創新發現知識是“由一般到特殊”[6]。歸納從個別出發,有助于學生觀察眾多事物的根本規律,其過程蘊含著數學問題的猜想與發現,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制性;演繹是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證明、整理過程,可揭示知識的內部聯系。這兩種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同樣重要。(6)鼓勵創新原則。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創新人才,因此鼓勵學生創新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自主探究,勇于交流,尊重學生的意見與見解,鍛煉教育學生的實踐本領和觀察本領。(7)面向全體原則。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理念,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應賦予學生同等的學習機會,在數學教學設計中結合面向全體學生理念。(8)因材施教原則。學生在思維品質、基礎知識、心里素質、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個體差異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可變因素,因此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因材施教。在研究過程中,自主學習的過程為教師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巡視課堂,使統一教學成為學生的個別指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通過閱讀教材來自學。通過討論、交流和相互教育,體現了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
3? 結語
研究式教學法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研究性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合理地選取教學內容,不能對所有的課程都采用研究性教學,該方法需要廣大師生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這種教學模式不但減輕了教師在課堂上的負擔,而且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社交、合作能力的鍛煉。
參考文獻
[1] 歐陽小芳.基于研究式教學法的初中數學教學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
[2] 胡嬌鈴.淺談研究式教學法在導數教學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7(23):130,2.
[3] 李琳,杜紫薇.淺談初等數論在中學數學競賽中的運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9(2):467.
[4] 肖厚國.淺析數學建模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9(9):133,135.
[5] 楊映霞.新形勢下大學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的教學實踐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3):107-108.
[6] 吳璋.分層教學法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107-108.
[7] 劉崢嶸.高職數學與初等數學銜接問題研究[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4(4):79-80
[8] 唐瑞,趙思林.基本不等式教學需注意的問題及教學建議[J].教學月刊.中學版,2020(22):77-80.
[9] 王新武.研究式教學法在初等數學教育學中的應用舉例[J].科技資訊,202018(21):133-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