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俊
聽、說、讀、寫是英語語言的四項基本技能。寫作通常是個人語言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寫作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為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我國學者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提出了或傳統或新穎的方法。在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脫穎而出,它既吸收了傳統教學的優勢,又融合了創新的理念。下面將初步探究“對分課堂”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對分課堂”最初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他將課堂主要分為三個環節:教師講授(Presentation)、學生自己的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被稱為PAD課堂。“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在于課堂時間的絕對對半分配,即教師與學生各自支配一半的課堂時間。洪佳(2017)認為“對分課堂”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隔堂對分,即教師在第一次課堂上留下任務,學生課下通過計算機網絡或查閱書籍等方式獲取一定的資料,第二次課堂一開始,首先針對上次課的任務,結合自己獲得的資料討論問題的答案。緊接著,學生根據討論的結果及有關資料進行溫習、理解。最后,教師講授新課。下課前,教師同樣會布置下次課的任務,依此反復循環下去。另一種為當堂對分,即在一堂課中完成教師講授新課、學生獨立學習、相互討論等環節。在許曉英(2019)看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兼具傳統講授式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的雙重優點,它將講授式教學法與討論式教學法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總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對分課堂”與傳統的講授型課堂相比,呈現出突出的優勢。
第一,“對分課堂”模式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凸顯了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地位,讓學生能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獨立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學習的助產者、引導者。“對分課堂”實施后,學生不僅能參與小組討論,還能提出問題,讓思維得到更好的發散。
第二,教學評價更加多樣化。傳統教學評價注重結果性評價,而“對分課堂”更注重過程性評價,能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參與學習的效果及時作出評價(肖姝 2017)。這種評價更加科學、合理、全面、客觀。
第三,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采用單元整體導入方式,以學生能力發展為邏輯,以行為表現為目標,設計的作業或任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胡真、張學新 2017)。這種整體整合的“對分課堂”教學設計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認知規律的,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根據各項調查和研究結果顯示,在實際英語教學中,寫作是學生失分較嚴重甚至是最多的板塊,大部分學生的寫作水平較低,往往會談“寫”色變(廖海蘭 2019),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英語寫作的興趣不高。很多學生拿到作文題目后,會頭腦一片空白,沒有思路,感覺無從下手。久而久之,他們對寫作產生焦慮感,失去信心,最終對作文也敷衍了事,寫作興趣較低。
第二,詞匯量明顯貧乏,無法做到用豐富的辭藻來充實文章。在寫作文時,單詞拼寫錯誤屢見不鮮,且時常用詞不準確,往往出現“中式英語”。例如,我非常喜歡在冬天堆雪人。學生可能會寫為:“I very much like in winter making snowmen.”而地道的、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表達是:“I like making snowmen in winter very much.”
試驗所得數據運用SPSS Statistics 19.0進行統計分析,作圖運用Origin 8.0軟件。
第三,整體謀篇布局能力普遍較差。首先,學生會亂用文章格式、標點符號。例如,每段開頭不注意空格,不知道根據文章內容適當分段,不知道一句話應在哪里停頓;逗號與句號隨手亂點等。其次,學生審題不清,構思混亂,往往隨心所欲,導致偏題。
第四,語法錯誤較多。學生在寫作時出現語法錯誤的現象層出不窮。首先,名詞單復數問題。例如,我喜歡大熊貓。學生常寫為:“I like panda.”實則應為:“I like pandas.”其次,動詞三單形式。例如,她總是在周日去購物。學生會寫為:“She always go shopping on Sunday.”再次,句式較為單一。學生不善于靈活變換句式,寫出的文章平淡無奇。
第五,銜接過渡不自然。在寫文章時,學生往往只顧羅列要點,而忽視文章整體的銜接,使得文章不流暢。
下面探討“對分課堂”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有效的“對分課堂”是離不開教師科學的設計的,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有條不紊的進行。
第一,安排好班級學生的分組。教學班共48名學生,將他們分為12組,每組4人。這種安排是考慮到每組人員相對少些,學生能更充分地參與任務。當然,這種分組不是隨機的,而是注重優等生與“學困生”的有機搭配。由于教學班學生的英語水平整體較好,在每組中安排2名優等生、1名中等生、1名“學困生”。另外,在分配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性格因素,在小組內選1名學生作為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活動,并讓4名學生輪流代表小組發表意見或觀點。
第三,準備好課堂教學相關素材,安排好課堂任務。
第四,合理分配時間。“對分課堂”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它強調將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且必須把握好時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10+20+10”的時間分配模式,即第一個10分鐘,教師有效講解重點內容;接下來20分鐘由學生進行相關討論和作文撰寫;第二個10分鐘,部分小組代表進行展示,教師進行評論、總結。當然在中間的20分鐘內,教師要走到各個小組之間進行適當指導。
課堂呈現的時間有限,必須注重高效性。在課程呈現環節,教師可通過事先準備好的短視頻、多媒體課件或相關素材給學生提供撰寫作文所需的基本詞匯、信息等。然后提供一個思維導圖、一篇優秀范文等,對學生的寫作思路進行一定的引導或啟發,緊接著為學生布置討論及寫作任務。
“對分課堂”的一半時間用于學生的討論式學習,因此努力調動學生的討論積極性、參與積極性至關重要。根據維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任務時,一定要充分考慮他們當前的學習水平,任務的難度系數要適中,確保絕大多數學生在經過一定的討論后能順利地完成目標,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學生的積極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引導他們合作完成作文的撰寫。
在“對分課堂”中,教師要安排好時間,對學生的作文完成情況進行有效評價和總結。教師可以選擇一兩組學生的作文作為范文,用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學生,并針對范文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然后對學生的完成情況,作文內容、結構和思路等進行全面總結。如果時間允許,教師還可以安排各小組學生代表發言,并進行學生之間的互評。
總之,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利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讓他們在獨立學習、合作學習中發現問題,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高效解決寫作中常出現的問題。
“對分課堂”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應用具有巨大優勢,但過程中不免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教師注意。
第一,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情況難以預測。若采用隔堂對分,讓學生在課下獨立完成任務,特別是初中生,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態度是否能保證任務的有效完成,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若采用當堂對分,一半時間用于學生討論并完成任務,那么小組內每個成員是否都能充分參與其中,是否能確保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均等的參與機會,還有待實踐。
第二,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能掌控的教學時間只有一半,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高效地講授重點內容,充分地整合教材內容,這就意味著備課量更大,教學任務更重。
第三,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學一直強調任務型教學。按照該理念,學生使用的教材多是模塊式的,那么教材內容的整體整合性就不強,這給教師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第四,在“對分課堂”的討論環節,教師需要合理分組。學生能力有高有低,成績有好有壞,且性格迥異,小組分配是否合理會直接影響合作學習效果。如何合理分配小組也給教師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總之,“對分課堂”符合我國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興趣為出發點,具備普遍適用的意義。但是,“對分課堂”最初是針對大學課堂的一些問題提出的,后來被慢慢引入高中教學,目前在初中教學中的運用比較少。因此,希望通過“對分課堂”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給一線教師提供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