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王明 梁耀榮 梁文洪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廣州市花都區的7所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的開展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針對高校武術課程存在的問題,為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的開展提出相應的對策;為高校武術選項課的改革提供真實的情況,進一步提高高校武術的教學質量和武術在高校的普及推廣。
關鍵詞:廣州 高校 武術教學 開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1839( 2020) 1-0068-03
1 研究目的
通過對花都區高校武術選項課的開展情況進行調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師資、考評制度、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對武術的情況等方面人手,了解實際情況,找出制約武術開展的關鍵問題,提出有效地建議,為高校武術課程的改革提供研究依據。其研究意義在于:了解花都區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提高武術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自主參與運動的意識,豐富武術教學豐富和校園運動文化,推動武術在高校的普及。
2 研究方法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以廣東培正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廣東行政職業學院、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州工商學院、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共7所普通高校21名武術選項課教師和7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研究主要針對公共體育教學中的武術選項課。
2.2 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搜索文章和資料,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章,主要是高校公共體育課武術的教學現狀與對策的文章;通過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工商學院、廣州圖書館及廣州體育學院圖書館查閱有關的書籍。對所閱讀的資料進行整理和歸納,為論文的框架和思路提供參考。
2.2.2訪談法
為本研究更有實效性,筆者從實際人手,對花都區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教師進行了詳細的交流和探討,以及廣州市其他高校的武術教師咨詢相關的問題,聽取他們的建議。并對花都區高校武術選項課的教學進行多次觀摩訪談,了解花都區高校武術選修課的實際教學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學習武術現狀,為論文提供實際支撐。
2.2.3問卷調查法
關于調查問卷的發放,教師問卷是以當面的形式進行發放和回收,共發21份,學生問卷由各學校的武術教師發放給學生,現場填寫問卷,并統一回收,問卷的具體統計情況如表1。
2.2.4數理統計法
對收集到的數據和資料利用Excel進行百分比和均數計算。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現狀分析
武術教學目標是武術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通過武術課程的學習,學生達到一定的教學結果。通過對花都區7所高校武術選項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查,每所學校根據國家體育大綱的要求,制定了各自學校的武術教學大綱、目標和內容,結合7所學校的武術選項課教學目標,將本研究的武術教學目標確定為“通過武術教學,使學生了解武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掌握武術的基本動作,并學會1-2套武術套路和散打的基本技術,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團結意識。”武術的教學內容主要是24式太極拳、初級長拳三路和散打。
由調查結果看出,花都區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的教學目標的共同點是學習武術,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而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只開設了散打課程,這與學校性質有關,培養航空安全保衛員,要求他們要有良好的體能,以及一招制敵的能力;其他高校就是以24式太極拳、初級長拳三路、初級劍和散打為教學內容。通過對教學目標和內容的了解,現在的武術選項課往往只重視學習武術動作的技術,卻忽略了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良好的運動習慣。武術是我國獨有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技藝,既能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也能培養學生的民族氣節。當下國家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在高校的武術教學目標中,沒有充分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關于教學目標的定位,需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視,使大學生加深對民族文化的認識。
3.2 武術選項課教師的現狀調查
教師隊伍建設是高等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根本保證。武術選項課屬于公共體育課程,與體育學院武術課程是不同的,有較大的差別。武術選項課面對的是沒有武術基礎的大學生,需要有豐富的武術教學經驗和理論知識,同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讓沒有基礎的學生掌握武術的基本動作,提高身體素質,保證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武術的熱情,這對武術教師有較高的要求。
學歷結構是教師隊伍質量和整體水平的重要標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師隊伍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教學科研方面的發展潛力。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國家更加重視教育,高校是培養社會人才的場所,需要更高學歷的教師培養學生。一般而言,教師學歷越高,對專業的認識越深,適應教學改革的能力就越強,但學歷高低與教學能力是不相等的。研究表明,花都區高校武術教師的學歷,其中研究生占80.95%,本科學歷占19.5%,沒有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絕大多數,整體的學歷較高,花都區高校多是民辦和高職院校,招聘博士給予豐厚待遇,仍沒有博士愿意入職,多會選擇一流院校和體育學院。
教師職稱是評價教師能力的有效方法,反映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及教師素養等方面,也是反映師資力量的重要標志。通過調查表明,助教有5人,占總數的23.81%;講師12人,占總數的57.14%;副教授以上有4人,占總數的19.05%。這說明高級職稱的教師較少,中級教師占多數,這與近些年高校擴招,學校師生比例失調,武術教師缺乏,高校引進大量年輕教師,教師隊伍趨年輕化。花都區需要嚴格要求年輕的武術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加強武術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累積教學經驗,使花都區高校武術教師職稱的均衡發展,實現武術選項課教師隊伍的高質量和高效益。
3.3 學生對武術的認知情況調查分析
在互聯網、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們認識事物的途徑越來越多。了解學生對武術的初步認識有利于武術教學的開展,學生初步接觸武術的主要途徑是教師和影視,分別為3 8.3%和29.2%;有13.4%和l0.1%的學生是從武術教材、雜志中認識武術的。學生關于武術的認識除了教師的傳授之外,多數是在書籍雜志和影視中了解的,這些作品對武術進行了藝術加工,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夸大武術的功能,盲目崇拜武術的技擊能力,對真正的武術和影視武術的認識混亂,致使學生接觸的武術與認識的武術相差甚遠。學生會對課堂上學習的武術動作產生懷疑,以武術來弘揚傳統文化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糾正學生對武術的錯誤看法需要武術教師在課堂給予正確引導。
3.4學生選擇武術課的動機調查與分析
學習動機是指學生個體內部促使其從事學習活動的驅動力。學生選擇武術課,每個人的動機是不同的,決定了他們學習武術的態度。如果他們是以積極的態度學習武術知識和技能,在學習、練習過程中是主動的;反之,學生學習武術是被動的。因此,了解學生學習武術的動機有利于高校武術的普及和開展。
國家大力支持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武術也成為了高校體育中不可缺少的運動項目,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其中,需要掌握清楚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很大的差異,防身自衛和喜歡武術的學生分別占有38.8%和23.9%,說明學生對于武術的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武術技能,能夠增強體質、保護自我;武術作為本土項目,也受到學生的喜歡。此外,有23.4%的學生是無其他項目可選,一些球類項目是大眾學生喜歡的運動,具有團體性和對抗性,符合年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也有部分學生為應付考試,獲得學分而選擇武術。高校學生選擇武術的動機復雜多樣的,需要武術教師積極啟發和引導學生,對武術有正確的認識,感受武術的內在價值。
3.5 學生習武態度的調查與分析
學生對武術內容的掌握程度,通過學習之后,學生演練的具體情況,對學生武術課后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學生能夠記住動作,熟練、忘記個別動作,有90.6%的學生能夠完成教學目的,掌握武術套路,也有極少學生僅記得個別動作或一點都不會,這說明學生沒有認真學習武術,其原因時什么呢?多數學生不喜歡武術課的內容,自身沒有武術5基礎,武術套路有些復雜。也有26.6%的學生認為武術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課堂氛圍枯燥、無趣。現代體育課要求內容豐富,教法多樣,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武術課程不太符合,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這是花都區武術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4 結論
(1)花都區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基本相同,以初級長拳、24式太極拳和散打為主,教學目標是學習武術動作,提高身體素質,忽略了傳統武術文化的學習。
(2)花都區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教師以青年教師為主,高級職稱教師較少,科研能力相對薄弱。
(3)花都區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的學生絕大多數初次接觸武術,比較喜歡武術,但與自己想象的武術不同,課后練習的較少,導致興趣不高。
(4)花都區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師和學生,對教學目標的認識都是學習武術動作,提高身體素質,缺乏武術文化的認識。
(5)花都區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師認為武術的教學內容枯燥、單一,缺乏創新。
參考文獻:
[1]王軍.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內容改革的實證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1).
[2]閆慧,劉雙恩.普通高校武術教學內容改革趨勢與對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05).
[3]郭玉成.武術應作為國民教育的必修課[J].搏擊·武術科學,2012(12):48-50.
作者簡介:1.陳王明(1985~),男,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
2梁耀榮(1986~),男,初級。研究方向:體育訓練。
3梁文洪(1986~),男,中級。研究方向:體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