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咪咪 丁宏
摘要:以2008至2018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思想政治教育》轉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關論文為樣本源建立數據庫,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對轉載論文的年份、作者和期刊源進行數據分析,梳理出近十年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熱點,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對象、一般研究方法、發展規律與創新趨勢、比較和借鑒研究,發現呈現出研究對象全面化、研究方法綜合化、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近十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演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23-0117-0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為達到一定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環境及教育載體都在發生變化,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在隨之不斷更新。為了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論基礎、遵循原則、價值和作用,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發展、創新的趨勢,總結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運用的經驗,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本文采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對2008至2018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思想政治教育》轉載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學術論文進行研究,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發展演變脈絡。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品牌影響力,其旗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優秀學術論文的聚集地,較好地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熱點和學科前沿,具有前沿性、權威性和典型性的特點。為了精確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突出反映研究熱點與難點問題,本文以2008至2018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思想政治教育》轉載的論文為樣本建立數據庫,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為檢索詞,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對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學術論文進行分析,以期能更好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熱點和難點,把握其發展趨勢。
二、論文轉載的數據分析
經統計,2008至2018年《思想政治教育》轉載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論文共計113篇。為了反映近十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趨向,從年份、作者單位排名、高頻作者分析以及論文期刊源四個方面對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的論文進行分析,數據分析結果如下:
(一)從轉載論文的年份看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趨勢
轉載論文年份分布的梳理,可以較好地反映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現狀,預測其發展趨向。2008至2018年《思想政治教育》轉載的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論文共951篇,雖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文章只占11.9%,但也顯示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熱點。從圖1看,近十年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論文在數量上保持平穩發展,其中2014年論文數量最多,為18篇。
(二)從轉載論文作者看學科排名和研究特色
論文作者的研究水平反映了論文的質量。通過對轉載論文作者的單位及載文量分析,一方面,反映著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人才的研究專長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深度;另一方面,反映著作者所在單位的學科建設情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熱點。
從圖2可以看出,論文第一作者單位排名前四位的分別是武大、華師、北師、北大。其中武大高達17篇,占總比重的15%;華師和北師均為8篇,占總比重的7.1%;北大7篇,占總比重的6%。
第一作者單位載文數排名
注:作者單位簡稱(武漢大學——武大;華中師范大學——華師;北京師范大學——北師;北京大學——北大;復旦大學——復旦;中南大學——中南;西南大學——西南;中國人民大學——人大)
論文第一作者單位排名前五位的高?;痉从沉宋覈壳八枷胝谓逃龑W科的科研狀況,武大、華師、北大、復旦、北師是現有21家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單位。另外,從國家學位中心的四次學位評估結果來看,這幾所高校的學科評估水平不斷上升,其中武大和人大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達到國家A+水平[2]。
注:作者單位(萬美容——中師;楊增崠——北師;駱郁廷、佘雙好、楊威——武大;劉新庚——中南大學;鄭永廷——中山;祖嘉合——北大;周琪——西南大學;趙繼偉——中南民族大學;張智——人大;戴艷軍——大連理工大學)
通過圖3可以看出,轉載論文作者達2篇及以上的共有12人,其中萬美容7篇,駱郁廷、楊增崠各4篇,佘雙好、劉新庚、鄭永廷各3篇,祖嘉合、趙繼偉等各2篇。從12位作者的學科影響力來看,既有學科帶頭人、前輩學者,又有中青年學者,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從12位作者任職單位來看,與圖2轉載論文第一作者單位排名基本吻合,這些高校既是全國著名的重點高校,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與建設的傳統優勢學校。
通過對高頻作者文章的分析發現,2008至2009年期間,萬美容側重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現代化、綜合化和信息化的發展趨勢,2009年之后,萬美容則注重對青年尤其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對而言,楊增崠主要討論了生態觀相關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結合。
佘雙好、鄭永廷、駱郁廷和劉新庚等學者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相關研究方法的交叉和創新。佘雙好突出研究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變化、新觀點,把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結合。鄭永廷提出把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的結合,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來展現方法的發展趨勢。駱郁廷側重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意義、影響以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精神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互動關系的本質。劉新庚主要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的創新、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規律性。通過對高頻作者的論文研究發現,盡管他們的研究內容存在差異性,但研究過程都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從傳統向現代、從單一向多元的轉化。
(三)從轉載論文期刊源看研究水平
注:論文源期刊簡稱(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A;思想理論教育——B;思想教育研究——C;教學與研究——D;思想理論教育導刊——E;思想政治教育研究——F;馬克思主義研究——G;學術論壇——H;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
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展示、交流的平臺,通過對轉載論文的期刊源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客觀、全面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發展及演進。從圖4來看,轉載2篇及以上論文的核心期刊中,《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思想理論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教學與研究》《思想理論教育導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期刊發表文章轉載率均排在前列,與同類型期刊相比較,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核心刊物和文章質量,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較高水平。其中,《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論教育導刊》都多次進入南京大學CSSCI來源期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平臺和研究成果在不斷提升。此外,圖4中的源期刊均屬于北大中文核心與南大CSSCI核心期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大中文核心與南大CSSCI核心期刊所刊發的文章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的熱點
通過對研究樣本進行分析,可以梳理出當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對象、一般研究方法、發展規律與創新趨勢、比較和借鑒研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等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熱點。
(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對象
根據研究對象劃分,當前學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對象為大學生。馬永春提出對“80后”“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注重心理咨詢和心理教育,樹立“全員育人、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3]。萬美容從“9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精神生活中提出了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4]。朱俊林提出對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方法的創新思考[5]。崔振成提出了對未成年人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式方法[6]。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當前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大學生群體,忽略了其他社會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既影響社會的平穩發展,又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進步,應適當拓寬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對象群體,開闊研究的新思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研究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兩種代表性觀點。
一方面,研究不同思想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當前的啟示及借鑒意義。宇文利提出在探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問題時,應從一種綜合的思維視角,采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立場和研究方法[7]。鄭永廷提出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出現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8]。此外,駱郁廷和陳興耀論述了毛澤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9]。李進付闡釋了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論的指導[10]。對馬克思、毛澤東和習近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都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時俱進的研究方向。
另一方面,研究不同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異同。甘泉提出在新時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文藝方法在社會動員中的有效運用[11]。萬美容在信息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了大力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方法[12]。鄭永廷在《論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的緊密結合》中提出,我們不僅要繼承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還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這就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單一向多樣的動態發展趨勢[13]。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發展規律與創新趨勢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發展規律和創新趨勢,學術界有以下三種觀點:
首先,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發展規律的認識,主要討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轉換應圍繞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黨對中國革命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培養黨的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而展開的。劉新庚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行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通過對我國改革開放前后所運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對比,提出方法運行過程中的“戰略制導”性[14]。
其次,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發展趨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體現出單一主導向多元綜合的發展趨勢。萬美容指出由于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現代走向,使得綜合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基本趨勢[15]。佘雙好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從經驗到科學、從理論到實際、從單一到多元的發展趨向[16]。任志鋒和楊曉慧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轉換應從以人為本的邏輯起點出發,集中體現為一元主導與多樣發展、分化與綜合相統一[17]。
再次,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發展,主要體現在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民族精神教育方法的創新,張北坪在謝迪斌、婁淑華道德教育方法創新和王樹蔭的民族精神教育方法創新的基礎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表現為多向度縱橫交錯地發展:從橫向上應用手段、使用載體的現代化、綜合化,從縱向上應用空間及作用領域的滲透化趨勢,從中樞維度看更加注重人的身心發展[18]。
這些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教育者轉變教育理念,加大研究力度,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科學化奠定基礎。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較和借鑒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較和借鑒研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關于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第一,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發展對我國道德教育方法的啟示,主要表現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中國傳統文化根基、吸收借鑒西方文化。第二,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鑒意義,即美國的國民教育方法、品格教育方法、美國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的方法,以及中美中學德育情景教學模式的比較對我國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德育教學模式的啟發。
另一方面,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交叉學科的研究。近十年的分析研究主要是把心理學、生態學的原理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周桂英和劉新庚提出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進和諧心理建設[19]。佘雙好系統論述了心理疏導法,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添了新元素[16]。之后,潘柳燕、劉海燕、張樹輝等學者也不同程度地提到把心理學的方法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同時,在對樣本源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只有楊增崠從生態視角來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生態分析方法。
研究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各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提高和改進具有重要意義,但還需要拓寬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新工具、新手段。
四、結語
隨著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逐漸規范化、體系化、科學化。通過統計分析,雖然每年均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文章,但此方面的研究文章仍然較少。這些論文作者的研究成果基本反映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情況;從轉載期刊來源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關文章的刊發平臺相對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等學術期刊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逐漸從大學生轉向社會成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關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與時俱進將信息化、網絡化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結合??傊?,統計結果顯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逐漸呈現出研究對象全面化、研究方法綜合化、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我們相信,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按照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指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關研究,一定會推陳出新,一定會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參考文獻:
[1]《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編寫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44.
[2]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EB/OL].[2017-12-18].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
[3]馬永春,李潔.“80后”“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4]萬美容,曾蘭.“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其引導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2).
[5]朱俊林.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方法創新的思考[J].倫理學研究,2010(5).
[6]崔振成.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三個基本問題[J].中國德育,2014(5).
[7]宇文利.論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政治價值觀的再生產[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1).
[8]鄭永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外延與規范[J].教學與研究,2014(11).
[9]駱郁廷,陳興耀.論毛澤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7).
[10]李進付.“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內在意蘊及方法論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11]甘泉.文藝方法在社會動員中的有效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2014(10).
[12]萬美容.論信息社會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現代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13]鄭永廷,孟源北.論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的緊密結合[J].高校理論戰線,2010(10).
[14]劉新庚,朱新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運行的規律性探索[J].學術論壇,2014(1).
[15]萬美容.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發展的綜合化趨勢[J].思想理論教育,2008(11).
[16]佘雙好.從說理教育到心理疏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7).
[17]任志鋒,楊曉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轉換的歷史軌跡與發展趨勢[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18]張北坪.擬態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應對分析[J].教學與研究,2013(8).
[19]周桂英,劉新庚.發揮思政教育特殊功能,優化和諧社會心理基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2).
作者簡介:趙咪咪(1993—),女,漢族,山西曲沃人,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助講,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
丁宏(1979—),男,漢族,山西鄉寧人,太原理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國地質史、科學思想史和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馬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