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育人的新途徑,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其育人的價值,厘清研學與旅行的辯證關系,以愛國主義主題引領,科學地組織與實施,讓研學旅行育人更全面、更聚焦和更有效。
【關鍵詞】研學旅行;育人價值;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7-0013-03
【作者簡介】陳文明,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37)教師,一級教師,無錫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無錫市德育新秀,無錫市教學新秀。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毖袑W旅行作為踐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新方法以及綜合實踐活動育人的新途徑,近年來迅速發展,有力地回應了國家基礎教育改革、育人方式轉型的要求。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出學校、踏進自然和社會,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價值重識:讓育人更全面
1.寓學于游,“研學”與“旅行”相互交融。
研學旅行的主旨是研學,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教育實踐活動,這正是研學旅行的魅力之處。有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研學旅行使得學生學習的場景從教室拓展到大自然、整個社會,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探究者和實踐體驗者。研學旅行,寓學于游,研學和旅行的相互交融,不僅能將課堂知識和生活經驗深度融合,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經驗,還有可能促使師生對自我潛力的再發現、再創造,有利于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研學旅行的有效開展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對涵養“德智體美勞”、豐盈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研學旅行能立德:學生在研學實踐活動中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培養優良道德品質,在身體力行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培育家國情懷、增強政治認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萌生對黨和國家、人民的熱愛之情。研學旅行可增智:學生帶著問題考察實踐、游覽名勝古跡、考察歷史遺跡,感受課本之外的不同課堂,增長學識和智慧。研學旅行會強體:學生的校外實踐、野外跋涉、行萬里路,可以磨煉其意志、強健其體魄。研學旅行也可育美:遍覽祖國大好河山,學生在親近自然中感悟美的中華大地、在接觸社會中懂得美的華夏神州。學生的研學旅行還可以促勞:研學路上能看到社會行業百態,感知社會財富的創造和勞動者付出的艱辛,有利于勞動觀念的養成。高質量的研學旅行“立德、增智、強體、育美、促勞”,五育并舉,能促使學生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主題引領:讓育人更聚焦
立意高遠、飽含教育意義的研學主題是貫穿研學旅行始終的價值邏輯和精神內核,它為發揮研學旅行獨特育人功能提供了價值導向。當前,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特點打造研學旅行課程,突出弘揚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奠定了研學育人的底色,而聚焦于研學育人的核心使命與目標,可以更加豐富研學旅行的內涵,提升研學旅行的育人品質。
1.聚焦核心使命,厚植家國情懷,在研學旅行中激發愛國情。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研學旅行的核心使命,也是研學旅行的主題。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是培育愛國主義情感、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條件。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研學旅行主題引領下,其要義可以是家國天下、人文特色、教育理想等。主題引領彰顯在由水墨江南、古樸中原、絲路西安、巍巍齊魯等地的游覽到風雅江南探風骨、古樸中原尋歷史、千年絲路漢唐魂、登頂泰山慕圣賢的升華。主題的引領與構建、主題的聚焦與升華,勾勒歷史文化脈絡,既關注人文歷史,也觀照現實當下,更關注人的發展。通過有主題的研學旅行,學生將家國天下真正納入自己關注的視野,融入自己精神成長的世界。
2.聚焦核心目標,增強政治認同,在研學旅行中激發報國志。
對于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說,踏上愛國主義主題的研學旅行,在行走的課堂中耳濡目染,可以真切感受國家的進步與發展;在行走的課堂中潛移默化,可以真切感悟到個人家庭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不再是教材里空洞的說教,而是行走課堂中最好最真的感性認知與理性判斷。
在新的歷史時期,培養學生擁護黨的領導、認同國家、民族和中華文化,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是研學旅行需要聚焦的核心目標。在研學旅行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增強“四個自信”,可以有效激發青年學生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廣大青少年在研學旅行中回顧歷史、觀照現實,激發強烈使命感、砥礪報國之志,牢固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三、科學組織:讓育人更有效
研學旅行育人價值的發揮最終要在科學組織實施中才能體現,家校雙方需要根據學生特點融合主題、目標、問題和評價等要素,聚焦研學育人的核心使命與目標打造研學旅行課程,促使學生在研學中收獲成長。
1.系統思維:內容上突出整體設計。
研學旅行,引導學生研什么?學什么?游什么?這是個系統工作。教師要堅持系統思維,在研學內容上做好整體設計。作為綜合性實踐課程的典型形式,研學天然地具備實踐性、活動性、自主性等特征。愛國主義主題引領下的研學可以是考察自然文化遺產、地域文化名城、詩文名篇誕生地、歷史文化名勝、民族先賢事跡等內容。除此之外,研學的內容設計還應包括研學旅行的組織、管理,資源的開發、整合,研學與旅行關系的處理,學生能力的發展等。
比如,研學內容的整體設計應當著重考慮德智體美勞多元育人價值的實現,應當考慮包括師生家校多方在內的主體參與,甚至要考慮研學旅行中家庭、學校、學生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問題。研學設計上堅持系統思維,突出設計的整體性、開放性和探究性,堅持規范組織管理,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明確學校、家長、學生的責任和權利,保證研學旅行真正有實效。
2.探究意識:操作中強調項目驅動。
研學旅行中的學習活動如何開展?研學如何真正發生?這需要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有效的項目抓手來驅動。研學旅行如果只是換個地方,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失體驗與探究的意味,其育人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研學旅行一定要既考慮預設性的系列研學內容,更要考慮留足學生現場生成問題的空間。
另外,實踐中基于主題引領和內容設計的項目實施,是推進研學的有效驅動力??梢越梃b“基于項目的學習(PBL)”的課程要求進行設計,其要素包含在不同階段:確立目標、制定方案、活動探究、形成成果、交流展示以及項目評價等(見表1)。
在項目驅動的研學實踐與探究中,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給學生搭梯子,提供方法論上的指引,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在研學活動的拓展中知行合一,成為研學旅行的真正受益者。
3.綜合品質,素養里突出多維度。
在新課程理念和核心素養視域下,實踐性課程研學旅行著眼天下、心懷國家、追溯歷史、觀照現實、致敬先賢、激勵自我,這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題中應有之義。必須強調的是,研學旅行要關注到全要素多維度:每個學生都參與、能力發展多方面、團隊合作能協調、評價考核要多元,等等。突出多維度,實際上就是要提升能跨媒介應用的核心素養。比如,學生可以制作主題式MV,融合研學的主題、項目內容、學科知識,項目內容包括古風、人物、文化、美食、地理,不局限于研究報告、交流總結等。
當然,研學旅行還要培養創新意識、革命情懷、奮斗品質等,幾乎覆蓋了所有三維目標,實踐中的達成會有一定困難。這需要研學旅行的組織者在進行主題設計和活動實施時系統思考,分層分步驟推進。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行走的課堂讓學習真正發生、讓成長真正發生、讓教育真正發生。相信只要遵循教育規律,研學旅行一定可以在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個人體驗、培養實踐能力、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等方面大有作為。